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2017-04-13 08:14
关键词:老区革命红色

蔡 云 辉

(陕西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蔡 云 辉

(陕西理工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正式颁布实施,吹响了加快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号角。川陕革命老区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区域振兴发展的基础要件。资源所在地政府应站在大文化、大市场、大产业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域的藩篱,多地联合进行资源的分类调查、整理、整合与研究,并根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具体特点,通过政府统领,多方协调;科学规划,项目引领;借鉴与创新有机结合;多方融资,资金保障等具体措施,携手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转换,助推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

川陕革命老区; 红色文化; 资源; 开发

川陕毗邻地区的秦巴山地,是国家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区、川陕两省国家级贫困县集中区、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开发区,更是革命老区。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双重因素叠加,加之远离区域中心城市,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自身发展基础条件较差。因此,这一自然地理区域长期处于所在省的边缘化状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2016年6月2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部署促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问题。李总理强调:“川陕革命老区虽然分属三个省市,但彼此之间联系度相对较高。希望你们根据当地实际,在不违反法律法规前提下,联合推进探索深化‘放管服’等改革,打破行政分割,建设统一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强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川陕革命老区的各级政府要遵循市场规律,合理配置要素资源,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区域合作,打造一支‘联合舰队’,吸引东部绿色产业有序转移。”这既是要求,更是目标。2016年8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关于印发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1644号),该文件的下发,标志着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

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主要依赖政治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城市化水平、科学技术环境、资源丰度等基本要素。在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城市化水平等客观因素一定的情况下,区域的经济发展则主要依赖区域市场条件、科学与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创新能力,以及资源的禀赋等[1]。

川陕毗邻地区山大沟深,且地处偏远,没有区位上的优势,经济发展基础条件较差。区域内除自然生态上的绿水青山、淳朴的民风,就是区域性特色文化资源。在这些优势文化资源体系中,红色文化更是一枝独秀。如何将区域内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这不仅是单一的资源开发问题,更关系到川陕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问题。

一、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现状

1.川陕革命老区及其红色文化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主力在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等的率领下,战略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在川陕边区党组织和广大劳动群众的配合支持下,建立了以南江,通江,巴中为中心,范围包括23个县政权,约600万人口的广大红色区域。1933年2月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被毛泽东同志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疆域”。川陕革命根据地在其创建及存续的两年多时间里,对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红军长征胜利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以及围绕革命老区所产生的红色文化资源价值不容忽视。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遗址踪迹类红色文化资源、建筑与设施类红色文化资源、重要革命历史文物、重要文艺作品[2]。红色旅游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以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的纪念地、标志物,地域上主要包括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沿线[3]。从以上两个资源界定来看,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构成体系具有丰富的内容。

2.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研究与开发利用现状

根据作者依据“中国知网”就“川陕革命根据地”为题,对1977年10月以来的研究情况进行的查询结果显示,相关研究成果仅有147条信息。内容主要涉及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经济、金融工作、扩红、人才建设、苏维埃政权建设、领导人专题研究等。经过“中国知网”的模糊查询结果显示,有关“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的信息仅有9条,基本为泛泛而谈,研究非常有限。

川陕革命老区在地理区位呈现出显著的边缘性特征,属国家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区。如陕西省内的宁强县、南郑县、留坝县、洋县、西乡县、镇巴县、紫阳县等,四川省内的广安区、宣汉县、万源市、通江县、南江县、石渠县等均属国家级贫困县。

由于川陕红色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主要在偏远山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相对滞后,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和认识有待提高,自主开发能力较低,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市场平台没有搭建起来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当地政府和企业无力开发。一些开发经验相对丰富、能力较强的开发公司不愿进驻,从而造成这一区域优质资源在价值利用上只能做一些浅表层的开发。具体表现为:局限于区域内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宣传;开发模式上基本处于初级阶段,即实物和文献结合的橱窗展示、静态观光为主,参与性体验型产品缺乏;资源开发过程中新技术运用几乎为零;创新创意产品严重缺乏。传统的文化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不配套,现代旅游产业新的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更是遥不可及。如位于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的“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宣汉王维舟纪念馆、通川区红军文化陈列室、巴中市巴州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南江县巴山游击队纪念馆、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南郑纪念馆”、镇巴县的“红色标语镇巴陈列室”、洋县华阳的“红军烈士陵园”、华阳红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宁强县的“革命纪念馆”、汉台博物馆革命历史陈列室等等,均属功能单一的橱窗陈列、展示型,属静态观光类的初级文化旅游产品,绝大部分属于免费性开放,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价值层面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在经济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延伸产品几乎为零,故产品的附加值很低。

此外,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模式上的单一性、同质化也极为严重,创新创意严重不足,“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实物和文献结合的橱窗展示,使消费者“窥一斑而知全豹”,产品被替代,区域被屏蔽的风险极高[4]。像中国红色第一街——达县石桥古镇这样的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古镇保护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打造出的宜居宜游宜商综合体,与川陕红色文化资源空间分布的区域范围和整体存量相比,可谓凤毛麟角。

二、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特点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前提,产品是资源价值体现的载体,文化资源的产品开发也不例外。当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倡导“智慧旅游”“创意旅游”的前提下,人的智慧是最优质的资源,创意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成功的创意资源产品开发案例中,单纯的“创意+资本”开发模式,仅限于特定的地理区域,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

红色文化的资源开发要做大做强,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优质资源是前提,产品的创新创意是关键,但创新创意必须建立在资源地条件和资源本身的基础之上。要做到这一点,特定区域内的资源属性与特征分析就成为必要的前提。

1.政治性决定的严肃性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形态,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红色基因是信仰的种子、精神的谱系。”[5]习近平的红色文化基因论观点,明确了红色文化的基本属性,即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因,是信仰,是精神,更是政治。从这一高度理解,红色文化就具有了政治上的高度严肃性特征①政治上的严肃性特征警示我们,在资源的产品开发过程中,不能像俗文化那样“戏说”,毫无边际地“演绎”,或博人眼球的“滑稽”和“荒诞”。。关于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指出,在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时,必须坚持严肃的政治态度,不能“搞得很洋气、很现代化,花很多钱,那就不是革命传统了,革命传统就变味了。可以通过传统教育带动旅游业,但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6]。红色文化资源的严肃性特点为我们进行资源开发提出了一个政治性原则,即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资源价值的延伸和创意、创新等必须坚持严肃的政治态度和正确的政治方向。

2.存在形式的多样性

红色文化作为现代中国一种特有的时代文化,一种革命文化、政党文化,同样具有一般中国传统文化的物态性与非物态性共生的基本特点,只是其具体内涵不同罢了。就红色文化而言,物态性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革命历史遗迹(会址、战场、渡口、根据地、交通线等)、建筑体(医院、学校、兵工厂、被服厂、桥梁、舞台等)、实物(含枪支弹药、货币、红军石刻、生产生活用品、医疗用品、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等)等遗存,而非物态性文化资源则主要包括:红色歌谣、政策制度、法规文件、书籍报刊、影像资料、革命戏剧、传奇故事、人物列传、当事人回忆录、会议类文字等。红色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地理区域,由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活动在时间上有长短之分,在地域范围上有广博与狭小之别,从而也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区域间红色文化资源存量上的多寡之别。

3.空间上的分散性

川陕红色文化资源地跨陕西南部和四川省东部的两个省多个市县(区),既有红四面军主力革命实践活动,也有在红四方面军影响下诞生地方革命武装的实践活动。主要活动地区包括今天的达县、万源、宣汉、渠县、旺苍、城口、通江、南江、镇巴、西乡、南郑、洋县等。加之该区域大多为边远山区腹地,虽在地域上毗邻,但分散性特征极为明显。当然,这种偏远的山区腹地特征,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非常有利于革命之星火燎原,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7]。这种分散性特点,加之川陕革命根据地存续时间较短,与延安、井冈山、大别山等红色革命根据地地相比,其文化资源的受关注度、社会知名度和吸引力都相对要低一些。这种资源分布上的地域分散性特点在客观上为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此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历史地位、历史价值、社会经济价值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资源的产品开发也因此相对滞后。

4.地域分布上的跨行政区性

川陕革命老区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南部汉中市的镇巴、西乡、洋县、南郑、宁强、留坝及安康市的紫阳县等地和四川省东部的巴中、达州两市的宣汉、巴中、南江、通江、万源,以及广元市的旺苍县等地。从资源的整体归属上讲,它们均属于川陕革命老区这一整体板块,在资源属性上具有整体性的内在性。但从今天的行政区划上讲它们分属川、陕两省五市(巴中市、达州市、汉中市、广元市、安康市)及所属诸多县区。在我国,文化类资源实行分级管理加属地管理的机制,由于资源的属地行政区划不同,即行政利益主体不同,使川陕革命老区红色资源被行政区切割成了不同的文化资源单元,从而为跨行政区的资源统筹、整合、开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从文化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来看,缺乏资源整体统筹、整合基础上的科学规划与开发,必然导致开发过程中的各自为政、项目重复、产品同质化等严重后果,并最终导致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极大浪费和不同地区间的恶性竞争,人为增强了产品替代和区域替代的风险。

“中国省区既是经济区位,又是地方利益综合体,省区利益成为地方政府、企业与居民‘地方观念’的凝聚点”。这种“行政-经济区”,在地方分权体制下,导致区域经济的封闭性特点,从而对整体经济发展带来消极影响[8]。在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很好解决区域经济空间强调的统筹和行政经济区空间强调的分割这一矛盾,将难以跳出该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继续陷入低迷重复开发陷阱。

三、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

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是特定区域、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文化资源形态,属不可再生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等法规、文件明确提出,对此类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四项原则。但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利用”?这不仅是资源属地政府应该深思的问题,更是学界专家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特别是《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已正式下发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正在全力推进,如何让区域内的优质文化资源释放出应有的社会经济价值,使之由区域内的特色文化支撑,转变为区域发展的产品支撑和产业支撑?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就成为关键。

1.政府统领,多方协调

“川陕革命老区”是今天跨省、市、县(区)行政区的特定地理空间,因资源品牌的整体性存在与区域资源空间分散性同时共存,要避免因行政利益主体不同可能带来的各自为政、重复性开发,降低资源开发的产品替代,乃至于区域替代风险,资源存在地区的地方政府必须遵循联合开发的发展策略。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只是基础,而产品,尤其是特色化、规模型的系列产品才有竞争力。为此,川陕两省政府,必须跳出行政利益主体的藩篱,组建跨省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领导机构,并坚持政府统领,多方协调的基本原则,对现存资源展开协同调查研究,对开发活动进行整体的统筹,凝练统一主题,打造产品的特色、亮点,形成整体竞争力。鉴于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在空间上呈跨多个行政区的特点,以及部分资源布局上所表现出“点”状,而非“面”状现实,单一的行政区块性开发几乎无法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增值和品牌竞争力,因此,在资源开发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尝试通过各行政利益主体行政区域内的资源价值第三方评估,按资源评估价作价入股,按市场运行规则,组建资源开发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基础上的市场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资源的深层次系统挖掘、整理与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先后组织了三次全国性的文物普查工作,特别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规模大、涵盖面广,信息网络、数码相机、GPS卫星定位仪等现代科技手段被运用其中。普查成果也更为丰富,为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创建了前提条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几次普查基本上都是“拉大网”,且针对的是所有文化遗产,其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物态性文化遗产。对文化资源,尤其是对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由于其特殊的文化属性、构成体系的复杂性,加之历史缘故,资源的调查和研究都是很不够的,其成果也存在很大局限性①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中国知网和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资源目录查询就能够有基本的了解。以专著为例,除了2003年袁远福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货币史》、2011年李敏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思想整治工作研究》、2012年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编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集成》等少数基本著作类成果外,大部分属于20世纪70~80年代一般性研究,诸如《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资料汇编》、《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川陕革命根据地英烈传》、《川陕革命根据地石刻标语选编》、《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故事》等。有关“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研究性成果非常缺乏。中国知网精确查询显示从1979年1月至2016年9月,仅有胡利民、黄涓的“论政府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作用”、苏建坤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生成”2篇文章,另有7篇文章均为泛泛之谈。。这种状况与资源的的深层、系统开发的客观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资源的挖掘与整理,系统而科学的研究、以及资源开发的价值评估、投资效益风险评估等是文化类资源开发的前提。为此,川陕两省,特别是相关市县级政府应共同行动,针对“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这一总课题,共同出资建立专项研究与开发基金,并根据项目实际需求,设计若干分类资源调查、资源研究与开发、产品营销、主题形象与目标市场宣传等专题,面向国内外高校系统、科研机构、专业团队等招标,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该领域的综合性研究、专项研究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对非物态性资源进行创新、创意研究,以拓展文化资源的价值利用范围。

3.科学规划,项目引领

文化资源开发是一种特殊资源开发,因资源构成体系的复杂性及资源特点的制约,其开发必须遵循系统开发原则。要做到开发行为的系统性,就必须规划先行,用科学的规划来统领开发行为的实施。同时,由于在整个川陕革命老区资源构成系统中,资源的存量、空间范围、距离一二级市场的距离、可进入性、价值权重、基础条件等,均存在一定差异性,而开发活动又是一种经济行为,受利益驱动,缺乏统一规划的开发必然导致“挑肥拣瘦”,只要西瓜不要芝麻的开发行为发生,从而对不可再生性资源造成开发性破坏。不仅如此,因市场条件下资源开发过程是一个经济行为的实施过程,除政府的公益性开发外,经济利益是资源开发活动主体的原始动力。但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要追求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追求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对处于秦巴地区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而言,还有一个环境效益问题也必须高度予以关注。要做到市场条件三个效益的同时兼顾,使保护、抢救、开发利用和管理的“四轮”得以良性驱动。此外,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还必须坚持项目引领。只有坚持项目引领,才能使开发过程有抓手,落实责任有主体,工作实施有方向、有重点、有突破,绩效考核有目标,并最终使资源开发有效益,促进区域发展有动力。

4.借鉴与创新有机结合

文化资源,特别是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既是资源的系统开发,更是资源产品的特色开发、市场开发。既要注重资源的一般性特征和价值体现,还必须高度关注文化资源的独特属性与经济社会价值提升。同时,因为红色文化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在开发过程中就必须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着力将文化的灵魂与消费者的市场需求高度对接。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具备对资源的全面挖掘、整理、整合和研究的基础条件,遵循特种文化资源规划、开发基本规律之外,还应在借鉴和创新上下足功夫。广泛借鉴国内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经典成功案例,将其思维模式、项目开发技法等为我所用。同时,在遵循红色文化资源严肃性的前提下,通过创新、创意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红色文化资源产品,并通过嫁接、融入其他地域文化、生态元素,努力走出单一的资源开发陷阱[9],向资源开发综合体、系列化、规模化迈进,以适应今天“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的旅游消费市场需求。

5.多方融资,资金保障

前文所述,文化资源开发是一种经济投资行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固然有其社会公益性成分,但不可否认,资源开发要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并最终成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板块,就必须走市场开发的路径。走市场开发之路,就必须充分考虑投资资金的来源和投资回报问题。由于川陕革命老区及其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地为国家连片扶贫开发攻坚区,绝大多数地方政府的财政为“吃饭财政”,能够拿出来用于资源开发的资金极其有限。同时,资源开发活动,特别是对具有特殊要求的红色文化资源综合体、系列化、规模化开发,所需资金量巨大。这还不包括前期的区域内资源分类调查、整理、专题研究,项目规划、策划等所需资金量。为此,川陕革命老区所在地的各级政府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首先要解决好开发资金的瓶颈制约问题。从文化资源开发实践来看,资金的解决通常采取三种具体措施:第一,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的相关项目资金;第二,地方政府自筹,包括成立文化资源开发投资公司进行社会融资;发行地方开发基金融资;金融企业入股注资;第三,项目招商,主要包括:BOT、BT、PPP、BOO、TOT、BOOT、BLT、BTO以及ABS模式等。具体采用何种模式,各地方政府应本着因地制宜,有利开发,降低风险,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科学实施。

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开发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资源所在地地方政府应本着积极而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思维,发展的理念,因地制宜,坚持保护基础上的创新开发、综合开发、系统开发,让资源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得以充分释放,实现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的转换,使之成为助推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强劲动力和新型产业支撑,这是全面落实国务院《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的战略选择,更是区域发展的路径选择。

[1]周起业,刘再兴,等.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4-227.

[2]迟海波.红色文化资源[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

[3]马进甫,宋振美.简析红色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其开发策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4]蔡云辉.区域旅游替代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6).

[5]史育祥.传承红色基因 筑牢信念之魂[EB/OL].(2016-05-25)[2016-09-26].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0525/c117092-28378922.html.

[6]习近平.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EB/OL].(2016-07-23)[2016-09-26].http://news.cctv.com/2016/07/23/ARTIEO5lVEhgXqA3cdoLefMt160723.shtml.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5-99.

[8]汪宇明.中国省区经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5.

[9]蔡云辉.旅游产品开发中的“拼景成团”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6(3).

[责任编辑:曹 骥]

2016-09-29

蔡云辉(1966-),男,陕西汉中人,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K590.31

A

2096-4005(2017)02-0031-06

猜你喜欢
老区革命红色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