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阳光理念 打造阳光校园

2017-04-15 17:02林朝煌
基础教育参考 2017年3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阳光

林朝煌

一流学校靠文化积淀引领人,二流学校靠规章制度约束人,三流学校靠主观经验管理人。为打造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借助核心文化的引领,实现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和办学品位的提升,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实验小学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书香浸润,阳光育人”的办学理念,以经典传统文化浸润为载体,以阳光的教育实践为目标,致力于“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设阳光大道,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阳光舞台,为学校科学发展营造阳光环境”。

一、日出江花红胜火——设置多彩阳光课程

走内涵特色发展道路,是新形势背景下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为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秀屿区实验小学结合多元智能理论,开发“特色与多元”并举的课程,注重加强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规范化、生本化建设,大力开发校本课程,营建特色化、序列化、多样化的课程文化。

1.书香特色课程

学校组织优秀教师编写了校本教材《飞扬的吟诵》,旨在诵读中加强对学生普通话发音、吟诵、表达的训练,及传统文化的熏陶。除每天下午的20分钟写字课外,每周安排一节书法课,按照低中高年段开设铅笔字、钢笔字、毛笔字课程,并制定相关的考级评价标准。组织优秀教师编制出小学六年必读百本课外书目,促进学生课外阅读序列化、经典化。学生人手一册校本教材《国学经典选读》,既方便携带阅读,也便于家校形成合力,共促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为了让家长积极参与,共同督促学生阅读,各班都自行设计了课外阅读记录卡。

2.阳光体育课程

围绕体育艺术“2+1”达标活动,在每天特色操的基础上,下午的课外体育活动乒乓球、篮球、象棋、跳绳、跆拳道、游泳等项目,在玩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学校已建成全区首个校内游泳池,并把游泳纳入体育课程,让学生多掌握一项既能健身又能自救的技能。

3.艺术素养课程

开展“小荷花”合唱、舞蹈、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兴趣活动,坚持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教学方针,把艺术课程列入期末考查,强化了对学生的艺术教育。这些举措,既促进了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也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

二、蓝田日暖玉生烟——注重多元阳光教研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学校鼓励各教研组因组制宜,锐意改革,与时俱进,制定出各具特色的校本研修制度,为教师搭建学习锻炼的平台,促使教师立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觉追求教学研究,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研究型教师。

1.集体备课

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酌情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各学科采用单元备课负责制,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以单元教学为主题,以网络教研为平台,认真组织集体备课。以“福建省首批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试点学校”为契机,在学校同步录播系统、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相互关联的软件工具平台的支撑下,形成“5+3”网络教研模式(见图1)。

2.校本教研

学校每周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分学科、分时间、分地点进行,活动形式多样。以语文组为例,教研活动以年段为单位组织专题教研,各年段自定主题,按月专场演绎。年段主题教研体现梯度设计、各尽其能的原则,让每个教师都能在专题教研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获得提升,实现专业成长。语文组把推广阅读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以校本教研为平台,促进课外阅读有序、有质推广。

3.常规管理

教学常规每月检查反馈。展评优秀常规作业,优秀代表在常规反馈会上分享经验或心得,互动交流。旨在把优秀教师良好的工作态度与方法呈现给大家,让教师们在观摩学习中相互启发借鉴,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期中、期末考试后各组召开质量分析会,请班级成绩名列前茅或进步显著的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

4.课题研究

学校鼓励教师立足校情,结合班情开展校本微课题研究,并以此推动学校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引领教师不断成长。以数学组为例,紧紧围绕区级“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省级“优化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两个课题开展教研。以听课评课研讨为教研方式,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公开课,全体教师评课,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到优势互补、同伴互助的目的。

5.示范引领

学校大部分教师是区、市级骨干教师,多名教师是区、市名师工作室成员。这些骨干教师、名师多次送培送教下乡。为了贯彻落实“百校帮百校”的有关文件精神,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与秀屿区石城学校小学部、埭头潘宅小学结对,开始了为期三年的“百校帮百校”帮扶活动,让受援学校得到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6.研修培训

一是“让教师走出去”,参加培训学习、听课、研讨,开拓教师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把专家请进来”,为教师作专题讲座,使全体教师在专家的引领下,扎扎实实地集体研修,探索学习,共同进步。三是“秀出自己的绝活”,开展校本教师技能培训活动,让有特长的教师当讲师,传授自己的“绝活”,促进教师在同伴互助、分享中共同成长。

三、胜日寻芳泗水滨——拓宽广阔阳光时空

现代社会对创造性人才的呼唤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学校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深入研究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此基础上,建设民俗风情、地方文化、经典诵读、行为习惯、第二课堂等特色课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快乐成长。

1.办好家长学校,形成教育合力

一是组织教师开展家访活动,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以便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学生。二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增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校工作健康、有序地開展。

2.亲历传统节日,感受民俗风情

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多彩展示舞台,构建了特有的活动文化。12个系列节日活动,让学生每个学期都可以充分体验和了解一个节日。如清明节开展的网上祭英烈“红领巾心向党”系列活动、重阳节开展的“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意”活动等,培养了学生缅怀先烈、尊敬长辈的美好情感。学校还组建“雏鹰小队”,让少先队活动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开展田间劳动、“亲情体验孝心行动”以及创建文明楼道等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3.感知民族艺术,传承民间技艺

“莆仙戏进校园”在莆田市已推行近三年,学校组建了“十音八乐”演奏队、莆仙戏唱腔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民族乐器演奏技能,普及民族音乐知识,打造民乐特色教育。“十音八乐”演奏队荣获莆田市首届“莆仙戏进校园十音八乐”演奏比赛二等奖;林姗、郭璇同学荣获莆田市第二届“莆仙戏进校园”唱腔比赛一等奖。

4.诵读千古美文,领略语言奥妙

学校将“诗书同行”活動和学生的德行养成教育结合起来,设置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课程和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把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转化为自觉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5.搭建才艺舞台,丰富学校特色

科技节、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六一儿童节等节庆活动已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每年三月份开展的科技节,以“科技小制作”“科技小论文”“电子摆拼”等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形式引领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智慧的大脑去发明,去创造,去领略科技世界的广博,去攀登科学的高峰。四月份举行的读书节,以“亲子共读”“童话剧表演”“图书漂流”“跳蚤市场”“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写作的热情,让学生在读书中成长,在快乐中发展;秋季的体育节,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一次检阅,趣味运动会、亲子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激发了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每年结合元旦开展的展现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学生特点的系列艺术活动,如现场百人书画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象棋比赛、英语书写比赛等,体现了学校快乐、阳光的办学理念,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六一儿童节,有传递心灵之声的“班班有歌声”合唱比赛,心手相牵、传递温暖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乐趣横生的班级联欢活动,精彩纷呈的六一汇报展演,激情飞扬的广播操、武术操比赛,带给学生无尽的欢乐。

总之,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理念的引领,而深入开展阳光教育活动是学校不懈的追求。营造阳光环境,实施阳光管理,创设阳光课程,培养阳光教师,培育阳光学生,打造阳光文化,让学校以优雅的阳光校园、丰富的阳光生活、精彩的阳光课堂、健康的阳光精神引导广大师生在传承中创新,在阳光下绽放,在幸福教育的道路上且行且思且乐。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阳光
“在党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走,出发!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走在阳光路上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