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遗产保护语境下儋州调声的传承与发展

2017-04-15 06:21刘英钟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 2017年0期
关键词:儋州文化遗产物质

刘英钟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2003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做出新的解释: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06年,儋州调声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文化部艺术发展、文化产业、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专项权力和责任清单》。其中,在艺术发展领域主要保护的非遗项目有:组织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扶持戏曲创作等七类。儋州调声的传承与保护,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开展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一、儋州调声文化概说

海南省儋州市,古时称为儋耳,位于海南省西北部。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谪居儋州三年间,讲学明道,使儋州教化日兴,“书声琅琅,弦歌四起”。在苏东坡带来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下,这里的人民爱好吟诗作对,使儋州素有“诗乡歌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荣誉称号。

儋州西部环海,沿海地区分布很多礁石,礁石给村民提供了晒盐场所。村民在晒盐闲暇时候,就会哼唱曲子来放松娱乐。在这样的独特条件下,调声就慢慢地形成了,其中“调”,是以本地的方言“e”来命名的。调声是一种用儋州方言以及男女对唱形式,并带有欢快曲调的民歌,是海南汉族民歌的一种,也是海南民间音乐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儋州民歌,大致分为三类,即调声、山歌、二句半。本文主要探究的是调声,调声的主要特征有:其一,调声嘴型多采用扁口型唱法,这种唱法的优势在于减少口腔与喉腔之间的重音,让人听起来清脆爽耳。其二,“调声”中的“3”音多采用滑音,如4/4拍子慢速的,又如4/4拍子稍快速度的“千里共”“八珠八宝八珠八宝摆街卖”①周铁彬:《儋州演唱与其演唱特点》,《戏剧之家》2014年第5期。。其三,调声的诗词内容大多是人们表达美好愿望以及青年男女表达爱意。在《中国音乐词典》中是这样解释儋州调声的:“调声的句式短小,结构严谨,常为四句一段,近似起承转合;歌词七字一句,不论一句、两句或四句都可构成一首;调声形式由集体歌唱,四五人到七八人为一组。对唱时,男女分组,每组都由一个善唱的人领唱。领唱者先起唱一句,然后大家加入齐唱,唱时还随着曲调节奏摆动双手,摇晃身躯。”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第98页。调声的来源学界有三种说法。其一,儋州调声由儋州山歌演变而来。儋州山歌属于文学的范畴,是通俗化的民间方言诗词,主要以平仄起伏和声韵回环来演唱。儋州山歌内容虽然丰富,但是其曲调只有三五种,不能满足人民大众倾诉情感的需要,于是人们就将四句式山歌的后两句抽出来,依照音乐节拍和歌韵排成长句参差的句式,再配上曲调,最后形成了现代的调声。其二,儋州调声是青年男女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而产生。从解放初期起,由现存的资料来看,调声主要表现的是儿女情长。在当时封建礼教思想压迫的背景下,青年男女通过调声,把争取婚姻自由的思想抒发出来,日积月累这种风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其三,儋州人民在耕田、打鱼等劳动时候,为了添加乐趣而创作出来。

2006年5月,儋州调声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的生存和发展,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新的语境下保护儋州调声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儋州调声的传承和保护现状

自从2006年儋州调声获得国家级非遗保护称号之后,调声文化的采集和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主要的调声保护工作有:其一,民间山歌协会、调声节日等组织活动促进儋州调声发展。其二,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调声基地。笔者主要从以下几点予以分析:

(一)儋州调声保护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儋州调声得到了抢救、传承与发展。1954年,儋县调声队到北京、广东等地参加全国、全省民歌汇演。2004—2005年,儋州调声队代表海南省参加文化部在山西省左权县、北京宋庄举办的第二、第三届中国南北民歌比赛获得最佳表演奖。同年,市文化馆馆长陈照荣被邀请到北京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接受访谈,从儋州调声的起源、特点、变迁和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儋州调声,引起了学界的重视。2006年儋州调声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同年,市政府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文体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副局长担任,并从市文化馆抽调7名工作人员、17个镇文化站长组成调声普查工作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还向有关部门印发《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自2006年以来,普查工作获得了很多成果。共搜集儋州调声1000多首,出版《儋州调声》刊物,调声传承人共40位,其中,唐宝山和羊小兰为代表性传承人。

(二)设立山歌协会以及中秋调声节

为了推广海南国际旅游岛形象,保护好当地民间音乐,2002年儋州市调声山歌协会成立,首届会员83人。2016年3月5日,市调声山歌协会召开“一创五建”宣传座谈会。会议要求大家学习《儋州市“一创五建”工作总体方案》。在会议进程同时,要求民间传承人需要把思想统一落实到政府工作中,组织编写儋州山歌、调声进行广泛传唱,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好“一创五建”工作,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调声文化。此外,为了进一步弘扬儋州调声文化,2001年,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确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儋州调声艺术节。2002年儋州调声艺术节转由政府主导,中秋之夜在市区组织展开的调声活动人数可达到10万余人。调声组织形式主要是由各个乡镇选出调声代表参加调声歌会,地点有时候是自发的。不过,一般主要集中在儋州市文化广场。中秋歌会场面人山人海,男女对歌欢唱,直至凌晨。

(三)调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建设

为促进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鼓励和支持自然保护村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法规条例,市文化馆2016年4月在东城镇新坊村①新坊村,隶属儋州市东成镇,位处海南省西部,属丘陵地带。该村主要姓氏有:陈、周、符、薛、邓。其中符姓是符南进将军的后人。全村200多户,总人口大约1000多人。首次建立儋州调声传承基地。调声传承基地位于新坊村村口的西北位置,基地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大方。同时,调声文化底蕴深厚。基地资料完整,不仅有历史文化书籍,还有齐全的调声需要的硬件设备。

调声非遗基地的保护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基地内有严格的管理条例。条例内容如下:一、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求,完整传授项目操作程序,培养后继之人;二、建立“传授、学艺、展示”三结合的保护传承教学模式,聘请对调声颇有研究的知名人士为顾问(或老师),组建一支热心于儋州调声传承教学骨干师资队伍;三、组织开展传承、展示展演活动、交流等活动。每月开展传承、展演活动2次。传承、展示活动等相关资料按年季度上报项目保护单位,并配合上级文化主管部门的相关检查和考核;四、建有系统完整的档案,包括传承基地的人员名单、物品清单等,以及在传承活动中的相关文字、图片、音像资料等;五、儋州调声传承基地实行“年检测”管理,每两年年检一次,年检不合格,按整改意见整改,整改后仍不能达到要求的,撤销“儋州调声传承基地”称号,并给予公布;六、儋州调声基地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先进评选活动,对积极参与基地传承工作成绩显著的传承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给予奖励;七、本条例自公布日起实施。

总的来说,这七条条例对调声的保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每个月展演的2次调声活动,能够培养村民男女老少的调声兴趣以及对表现优秀的传承人以及工作人员给予奖励,这个举措有利于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在市政府和村落的村委书记、村落精英们的引领下,今后将在新坊村举行多种多样的儋州调声、山歌活动,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儋州非遗文化。

另一方面是建立调声文化保护分层管理模式。组长是符为勇先生(新坊村村书记),副组长主要有柯人俊(儋州市文化馆工作人员)、吴子刚(儋州市文化馆工作人员)、陈荣厚(新坊村村民)、符桂杨(新坊村村民)。主要的人员有陈荣汝(市文化馆工作人员)、陈金凤(市文化馆工作人员)、符金芳、符成业、符壮芳、符传德、薛可俊、符为亮、李三女、符三女。除了前面两名市文化馆工作人员以外,其他的都是新坊村村民。在这样的分层管理模式下,组长负责监管副组长,副组长负责管理成员。

三、调声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8年儋州调声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儋州调声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叙述和分析:

(一)调声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现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方式传承,非遗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载体。从某种程度来说,传承人是非遗传播的活化石,是要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存在着“人在艺在,人亡艺亡,艺在人身,艺随人走”的现象,有着明显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①薛艺兵:《“非物质文化”新语境下的音乐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人民音乐》2008年第2期。儋州调声是口耳相传的原生态艺术,老一辈的传承人逐渐老去,年轻人或追求时尚,或外出务工赚钱,对调声文化没有浓厚的兴趣,调声为人们抒发内心感情的功能逐渐衰退。据悉,调声非遗基地新坊村每月举行调声活动大多数是中老年人参加,很少有青少年参与其中。这样一来,不仅造成年轻人失去对儋州调声兴趣,而且会对调声文化对外交流造成阻碍。

1.调声传承人缺乏音乐理论提升

目前,从事儋州调声音乐文化研究的音乐群体主要来自当地音乐专家和调声文化传承人。前者虽近年来出版不少儋州调声相关著作,但大部分只是关于儋州调声文化介绍或由调声延伸而来的儋州乡土文化札记,缺乏科学研究理论体系。后者虽定期举行儋州调声练习与创作活动,但没有专业的音乐理论知识训练,无法将自己写的词加上曲调,只能靠多次对唱才能将旋律记下来。据悉,从新坊村非遗基地传承人李大姐的陈述中,得知调声传承人在创作过程中,只能简单进行写词,配曲方面有点吃力。缺乏作曲的训练,导致调声传承人不能完整地创作。这样一来,调声传承人只能去让别人帮助自己写曲调,然而别人并不是创作人,写出来的调与原本的词有点差别,从而失去创作人原本表达的含义。

2.调声演出商业色彩过浓

随着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深入,依托旅游开发发展起来的儋州调声表演,出现在商业性的舞台演出次数越来越多。这种方式传播儋州调声文化虽然效果好,但由于主办方或者导演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使儋州调声的演出内容脱离传统文化气息。这种以盈利为目的的演出,过于追求明星效应,演出人员对儋州调声的认识与传统文化会存在差异,有时难免会走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这一现象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学者认为,现代化发展对古老艺术形式的冲击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在保持艺术的纯洁性和原始色彩风格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融入现代元素。①韩亦姣:《儋州调声悠扬 保护传承危艰——海南儋州调声民风特色保护调查分析》,《中国统计》2014第8期。

四、儋州调声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需要一个可行性的分析,然后有规划地、有针对性地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就是说,我们首先需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相应的针对性的专业科学理论和作业方法,有了这样的充分准备,才能建立起一整套实施保护工作的有效机制,并使这些机制能够持续有效地发展”②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17页。。在儋州调声保护过程中,我们应遵循整体性、本真性原则保护,对调声采取活态的保护方式进行保护传承。关于如何具体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儋州调声,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叙述和分析: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机制,培养调声传承人

儋州调声是一种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其重要的传承载体。政府部门可考虑完善相关的保护措施,设立传承人培训机构,定期举办调声培训班。请当地著名的调声传承人,对调声传承人群进行理论、配乐指导,使调声传承人具有配乐、歌唱的技巧。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人们对调声保护的意识比较薄弱,并没有深入了解如何去保护调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政府可考虑邀请民歌方面的专家学者或非遗专家,定期对负责调声保护的工作人员和调声传承人群传授调声保护的知识,让他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掌握调声保护的措施。

(二)利用地方高等院校科研资源,设立调声研究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是一项全民性的活动,如果仅仅依赖政府机构和民间团体去保护,保护的力度是不够的,调声人才培养的重点在高校。儋州调声是我国原生态的民歌,它曲调欢快,热情激昂,题材丰富。地方高校可考虑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让更多的师生感受调声文化。海南大学儋州分校区距离市中心9公里,往返需十分钟,是海南省重点高校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方面,学校可考虑做好调声保护相关课题规划,设置调声保护的相关师资队伍,学生可以对调声研究展开田野调查工作,观看调声项目的展演,有关教育部门可以考虑对调声编制教材,促进儋州调声传承的专业化发展。

(三)在做好调声文化保护的基础上,谨慎创新

在对儋州调声保护的过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不能把收集到的调声一手资料束之高阁,把保护当成简单的保存,更不能打着经济的口号,对调声进行商业化开发。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儋州调声的真实性、完整性,确保调声的原汁原味。在此基础上,政府有关部门可考虑对调声融入现代化的表演以及歌唱元素,对儋州调声进行创新化开发。此外,调声展演的演员和歌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另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做好调声传承人培训工作的同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可以考虑对这一部分人员进行调声理论以及传统文化知识等训练,提高其文化自觉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儋州调声文化薪火相传,让更多的人喜欢上调声文化。

(四)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知识,设立调声保护屏障

法律是一种社会规范对社会发生作用的机制,它以规范的模式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代表着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意志。①张程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当涂民歌保护与传承研究》,《音乐探索》2011年第4期。加强立法保护与地方法规建设是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最有力度的保护方式。2011年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必将对儋州调声保护工作提供一个坚强的法律屏障,起到一个保驾护航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公布,从法律层面上规范了调声传播的行为,使儋州调声的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只有在法律法规保护的前提下,儋州调声的传承才能做到有秩序发展,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此外,还要加强儋州调声保护的执法力度,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结语

调声是儋州城市符号,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台来保护儋州调声,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认同意识,创造出一条适合调声文化发展的道路,推动了儋州调声文化传承活动。儋州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在海南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然而在这漫长的历史当中,调声文化呈现了一种勃勃生命力,贯穿着一代代人的资源却被忽视,面临着消亡的困境。调声非遗化保护,不仅能保护好调声文化的生存空间,同时也促进了调声文化的良性发展,从而更好地保留自身的调声文化特质。

猜你喜欢
儋州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