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学科能力提升刍议

2017-05-04 13:48王锦飞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科能力培育策略核心素养

【摘 要】进入核心素养时代的中学教育必然对教师的学科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教师惟有在提升学科能力上下工夫、花气力,才能切实有效地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德性涵养是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根本要义;素养培育策略是学科能力提升的基础内核;课程宏观视野是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应有意涵。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能力 ;德性涵养; 培育策略;课程视野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04-03

随着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公布,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以课程标準为总纲而编制的学科教材也将陆续出台,中学教育由此迎来核心素养时代。因此,“为核心素养而教”理应成为广大中学教师的价值取向和实践选择,这必然会对教师的学科能力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学教师惟有提升学科能力,才能适应时代要求,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笔者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为例,就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教师学科能力提升问题作一粗略探讨,求教于方家,并期待能引发对这一话题的深入思考。

一、教师德性涵养:学科能力提升的根本要义

德性是一个人的道德品性和精神长相,德性涵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素养。毋庸置疑,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其德性涵养较之他人显得更为重要。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陶行知说,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所以自古以来,无不把教师之德性摆在其素养能力的首要位置。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今天,教师的德性素养同样是其各方面素养之核心,是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根本要义。

1.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明确将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为立德树人,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突破口、具体抓手及实现路径。因此,教师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施主体,其德性涵养的现实状况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具有决定意义。教师对学生最重要的影响向来不是其学问,而是自身高尚德性所体现出来的品行示范及人格魅力。教师的高尚德性涵养反映的是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与修为,也彰显出教师对这份特殊职业的高远情怀。如果说仅仅把教师学科能力理解为狭义的学科教学技能,那么无疑教师的德性涵养所体现的教育情怀为教师教学技能规定了性质并指明发展方向。如果从广义上理解教师的学科能力,德性涵养应该成为其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在教师整个学科素养能力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教师如果不具备高尚的德性涵养,其所有的能力素养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升教师德性涵养是提升学科能力的根本要义。

2. 培育核心素养要求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型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未能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的关系。在应试教育下,教育只剩下“教”,几乎完全抛弃了“育”,忘却了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既然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那么我们就必须改变当下只重视“教”而淡化甚至放弃“育”的教育现状,树立并践行“教”是为了“育”,“教学”要切实为“教育”服务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教学”向“教育”的转型。而转型的执行者就是教师,当前不少所谓的优秀教师无疑是教学的高手,但还未必称得上是教育的行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除了教育者要懂得教育规律,掌握教育的正确方法外,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者自身的素养水平尤其是其德性涵养水准。教师的德性涵养向来是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如果没有教师自身高尚的德性涵养为支撑,所谓教育也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所以,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当下,必须实现“学科教学”向“学科教育”的转型,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提升教师的德性涵养就成为首要前提,只有教师的德性素养水平提高了,再加之对于教育规律以及科学教育方法的掌握,学科教育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3. 思想政治学科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各学科教育的共同任务,提升德性涵养也是各科教师的共同要求,但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德性涵养较其他学科教师应该有更高的要求。在基于核心素养而编写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作了如下的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帮助学生确立思想政治方向、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提高法律与道德修养的公民教育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它与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学科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由此看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依然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政治教师在这块阵地上要提升学生作为公民的道德修养,要突显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德育工作的基础性,要与学校的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这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而言,可谓重任在肩,而要完成这一重大使命,提升广大高中政治教师自身的德性涵养无疑是第一要务。

二、素养培育策略:学科能力提升的基础内核

这里的素养培育策略,指的是就具体学科而言的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计策和谋略,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而采取的学科行动方针和方式方法。显然,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是教师学科能力的基础与关键,如果不具备科学的素养培育策略,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就无法真正落地,只有掌握了科学合理的培育本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才能顺利并有效开展学科教育教学活动,并借助于学科教育教学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显然这里的培育策略也就成为各学科开展教育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最为基本的操作系统。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主要有:

1. 正面教育,追求润物无声

对学校教育而言,正面教育是借助于学校教育这一载体,引导学生不断走向积极阳光的一种教育方法。正面教育当然要以积极向上的社会现象向学生传播社会的阳光面,但也不需要刻意避开社会客观存在的阴暗面,不是简单地用正面事例进行说教,用刻板的道理进行灌输,而是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姿态面对社会,在学生心中播撒阳光,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培育学生 “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时,正面教育显得特别重要。比如,有位教师在进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课的教学时,播放了大量的党的高级干部贪污腐败的视频,学生看后虽都义愤填膺,但负面情绪也在滋长。这就完全偏离了正面教育的轨道。事实上,反面例子只要用得恰当,同样能起到正面的教育效果。如央视最近播放的八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就有不少反面教材,但大家看后都深受教育。教学中无论是运用正面例子还是反面例子,教学的效果都必须是引导学生走向积极与阳光,必须为学生提供正能量。就这节课而言,教学目的是实现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认同。事实上,在该内容的教学中,更应该选取正面例子特别是我们身边的正面例子。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大量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共产党人,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光辉形象足以感染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用身边的事实进行教育,远离了一味的政治说教与灌输,不仅掷地有声,而且会产生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2. 理性方式,崇尚辩证思维

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学科核心素养。这里的理性精神,大而言之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小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素养。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无疑有助于他们坚守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的能力,在实践创新中增长才干,成为有思想的中国公民。所以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把培育理性精神作为重要目标加以落实。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培育理性精神这一核心素养的教育策略本身也必须是理性的。试图用非理性的方式去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不仅是徒劳无益,而且会适得其反。笔者在一次全国中学政治卓越课堂的展示活动中听了一节《文化生活》教材中关于传统文化的课,该堂课的执教者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辩论分为正反与反方,正反的辩题是“传统文化是精华,必须继承与发扬”,而反方的辩题是“传统文化是糟粕,必须予以剔除”。课堂上正反双方围绕辩题进行非此即彼的激烈争论,这样的争论近乎胡搅蛮缠,是标准的诡辩,绝非辩证思维,最后由教师上台进行充满辩证色彩的“结案陈词”。这就是典型的用非理性的方式去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从正反方的分组到辩题的确定再到整个辩论过程,都是不理性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没有理性思维,最后的理性权交给了教师本人,教师自己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的辩证思维。如此用非理性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时,在培育策略上必须做到理性,让学生通过基于理性的课堂辨析,真正学会批判思维和辩证思维,实现积极的价值引领。

3. 实践至上,做到有理有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向是开展学科教育教学必须贯彻的一个重要的策略方针。就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而言,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而且“公共参与”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致力培育学生的重要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显然“公共参与”本身就是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把教材中与课堂里所学的思想政治学科理论知识与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应然之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感悟和获取理论知识,用自己获得的感悟和理论去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相对于校内课堂,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以及更真实的情境,是我们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社会大课堂。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包括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多种形式,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灵活的加以选择运用,可以在实践中创设出更多的新形式。这种崇尚实践的有理有据的教学方式,必会成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习得思想政治知识并将知识与能力最终转化为素养的一个重要方式与渠道。

三、课程宏观视野:学科能力提升的应有意涵

狭义的课程一般指具体的学科,比如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也即一门课程。这里的课程宏观视野,显然不是狭义课程层面的小学科,而是指教师必须具有的不囿于自己学科的更为宽广的课程视野。比如,就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而言,要有宏观课程视野,一方面要跳出国家规定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课程,要根据学科性质开发出与本学科知识、教师能力特长、学校所具资源等相关的校本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另一方面要跳出学科的偏狭,实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课程整合,甚至与大学相关课程对接,开发出与自己学科关联的大学先修课程。这样的课程宏观视野,是当前核心素养时代教师所必须具備的重要学科能力,是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应有意涵。

1. 培育核心素养不能囿于学科核心素养

根据已经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而学科核心素养是这一总体框架下,作为学科本身对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主要着力点,并非学科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部内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表现在“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方面,这当然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但不等于可以忽视对学生其他核心素养的培育。比如人文底蕴中的人文情怀、学会学习中的信息意识、责任担当中的国际理解、实践创新中的问题解决等,同样也是作为一名政治老师必须培育学生的重要素养。再则,从单个学科与人的素养的关系来看,学科知识与能力本身无法自然发酵为“人”一辈子有用的素养。学科知识与能力要转化为学科素养,转化为人的素养,必须要有非学科、非量化、非智力的“要素”加入。这些有用的“要素”,不能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即便指派给某一个学科,它也无法独自承担。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大课程意识,要有广阔的学科视野,要做到既基于学科,但也不囿于学科,用大课程视野去关照小学科,由小学科延展至大课程,否则就无法真正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无法实现锻造“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素养培育的根本旨归,从而也就无法领略到教育的真正精彩。

2. 课程的开发整合力是未来教师核心竞争力

选择学校意味着选择课程,而选择课程意味着选择了未来。一所学校,无论以什么名称和标志去描述自己的办学理念、办学品牌或办学特色,其核心表现都是课程。对国家教育而言,其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课程;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不久的将来拼的也必然是其课程的设置;同样,对一名学科教师而言,拼的是其对于课程的执行能力,但这还不够,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以及跨学科的课程整合与融通能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显得越来越来重要,这种能力必将成为未来教师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它,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占得先机,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出更多的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更全面的人才。因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本身就需要全学科共同的参与,要进行跨学科的整合。未来侧重于某个学科但又不囿于自己学科的全科教师或者在常规教育教学以外还有多方面才干的复合型教师,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必将展示出更为独特的优势。因此,在以把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性作为教育评价重要依据的教育新生态下,学科教师的课程开发、整合特别是跨学科的课程融通能力必将成为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拓展教师的课程宏观视野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客观要求。

当然,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理应包括诸多内容。比如,当前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在教育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背景下进行的,“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必然要求教师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也必须是核心素养时代教师学科能力提升的题中应有之义;又如,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核心素养,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提升教师学科能力自然也应该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在内的各项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等等。限于文章篇幅,这里不作赘述。

參考文献:

[1] 管建刚.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J].人民教育,2015(17).

[2] 王锦飞.构筑“为核心素养而教”的素养工程[J].师资建设,2016(4).

[3] 王锦飞.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施策略[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7(1-2).

[4] 杨志成.课程是品牌学校的核心竞争力[J].北京教育,2012(6).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学科能力培育策略核心素养
试论依托中学生物课程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整体认知”思维与高三历史复习
变式训练,助力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