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心灵手巧的人是理想的智育

2017-05-04 00:58赵长河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智育

赵长河

【摘 要】怀特海认为国家教育系统中的课程包括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其中每一种课程都应包括其它两种课程的内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每一方面所受的训练,“都应该有其他两方面的训练补充而相得益彰”。这实际上提出了智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理想的智育是培养心灵手巧的人。“心灵”指文科课程侧重的艺术教育和科学课程侧重的知识教育,“手巧”侧重技术课程的教育。强调“侧重”意在表明“心灵”和“手巧”其实是水乳交融的。我们应该防止三者只执其一的偏执教育。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心灵手巧;智育

中图分类号:G40-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36-02

怀特海认为国家教育系统中的课程包括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其中每一种课程都应包括其它两种课程的内容。学生在这三方面的每一方面所受的训练,“都应该有其他两方面的训练补充而相得益彰”。这实际上提出了智育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理想的智育是培养心灵手巧的人。“心灵”指文科课程侧重的艺术教育和科学课程侧重的知识教育,“手巧”侧重技术课程的教育。强调“侧重”意在表明“心灵”和“手巧”其实是水乳交融的。我们应该防止三者只执其一的偏执教育。

一、心灵手巧在语文学习中的表现

就文科课程而言,“学习研究语言”艺术是文科课程的教育途径。怀特海认为“学习研究语言”艺术要同时借助与之交融的技能和科学:技能是“言语表达的技能”,科学是“研究言语的结构”及“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以语文学科来说,“学习研究语言”艺术主要是“是什么”的层面,“研究言语的结构”及“语言与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为什么”的层面。除了以上两个层面,我们还需要从“技能”的层面,进入到“怎么样”的层面。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忽略了“为什么”和“怎么样”的层面,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只能停留在死记硬背有关名家名篇的欣赏结论,而不能给出自己的鉴赏和表达,因为给出自己的鉴赏和表达须借助语文学科的“科学知识”和“言语表达技能”。这样的语文学习既没有“心灵”,也没有“手巧”,不可能熏陶出属于学生的真切艺术感悟和鉴赏的“灵心”;学生只能是越学越痛苦,越学越远离聪明。这样的语文学习,也不可能使学生获得执笔鉴赏的“巧手”,学生也只能是越学越笨拙。例如,在学习《雷雨》一课时,与其让学生通过背诵掌握《雷雨》中精彩绝妙的台词艺术特点,不如让学生在课本剧的表演中自然地掌握。

以上那种只偏执于自己一面而忽视另外两面的学习,是一种常见的偏执学习状态。有意思的是,有时又莫名其妙地表现出另外一种相反的偏执学习状态,这就是重视了本应作为补充的另两面,却忽视了自己这一面;这是种了他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还以语文教育而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争论,人文与科学的争论,闹囔囔好长一段时间。章熊一度被作为纯工具性语文即只关注“言语技能训练”的代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一度被作为纯人文性语文即只关注人文艺术熏陶的代表。语文教材一度回避语文知识学习的行为,是对纯工具性语文学习的矫枉过正。而现在又反过来了,语文教学研究把重点放在应该教哪些知识的讨论上。我们还必得回到怀特海的告诫:“教育要关注的问题是保持主要的侧重点,无论是侧重文学、科学还是技术;同时在不损失协调的情况下,在每一种教育中融入其它两种教育的内容。”这是在语文学习推而广之,在文科学习中培养心灵手巧之人的不二法门。

下面,我们由对文科课程中语文学习的讨论,转而讨论科学课程的学习。

二、心灵手巧在科学学习中的表现

关于科学教育,怀特海强调“在传授科学时,应该传授思维的艺术”,“缺乏丰富的思维,不能很快领悟完全不同的思想概念的含义。他将无所发现,在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时也将反应迟钝”。我们科学课程的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指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课程的学习。对照怀特海以上的强调,可以发现我们基础阶段的科学教育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校正的地方。

其一是我们过多地关注科学知识的精确学习,而忽略了其中艺术的融入和技能的操练。在这种精确的科学知识学习中,怀特海强调“科学教育的独特价值应该是,它将思维建立在直接的观察上”的理念成了一种奢望。出于应试教育的目的,我们过度要求学生记忆应试所需的知识和结论。至于这个知识和结论,是否通过富于艺术性的引导启发得来,已全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甚至,需要动手实验获得验证的科学知识,需要在技能性训练中加深理解的科学知识,也是通过背诵结论完成所谓学习的。这时的科学学习,当然是无关心灵手巧的。

其二是我们科学教育中的技能教育,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中,有时竟异化为毫无发现快乐的“高度专门化的手工技艺”。比如高难度数学竞赛题,可以异化为一种解题技巧;比如原本需要动手设置的物理实验,可以异化为可以记忆的程序。这样的技巧和程序,没有怀特海所说的“思维的艺术”,没有“灵心”的融入。这样的技巧和程序,也并非巧手的用心所为,只是熟手的“机械操作”。

三、心灵手巧在技术学习中的表现

技术课程在小学叫“手工”,初中叫“劳技”,高中叫“通用技术”。由小学到高中,技术课程中的文科课程和科学课程的因素逐渐得到强化。小学单纯叫手工,到了高中,更突出了 “通用”的带有原理性质的技术和带有工艺成分的艺术,这个“通用”中更多地交融了科学和艺术的成分。

提到技术,人们似乎更倾向于它与科学的关联,事实上,“从智力方面說,技术教育并不一定仅仅与科学有关,它也可能是属于艺术家或学习艺术性技能的工匠们的教育。在后一种情况下,就需要培养这种与教育有关的审美鉴赏力。”

融入科学和艺术成分的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又由教育的综合阶段,螺旋上升到新的浪漫阶段。教育阶段由浪漫而精确而综合,再螺旋上升到浪漫阶段,忽视这样的规律,必将导致技术教育的失败。怀特海认为“如果我们把技术教育看成是向孩子们传授一门高度专门化的手工技艺,那么技术教育注定失败”。富士康的跳楼就是单纯手工技艺反复重复的结果。

让我们高兴的是,北京市丰台二中的若干手工技艺课,如编织、布画、烹饪以及中药与日常生活的技术课,已在很大程度上交融了艺术、科学和技术。这样的手工技艺课,正能培养出心灵手巧的学生。

至此,我们的讨论仍然停留在单纯的学习这个智育的层面。其实,我们最终当然更应该关注理想智育对于工作、生活的积极意义。

四、在“学习、娱乐、生命”交融之境中培养心灵手巧之人

艺术、科学、技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最终是为了培养出心灵手巧的人。这样的人,将来才能有怀特海所崇尚的“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生活”幸福人生。为了培养这样的社会人,我们必须坚持艺术、科学、技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坚持这样的学校教育,我们有如下的途径。

第一是为学生过一种“学习、娱乐、生命”融而为一的学校生活创造条件。笔者改“生活”为“生命”,意在强调关注鲜活、年轻的生命存在状态,更是我们学校教育的崇高使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还仅仅停留于掌握知识的层面,无论这种知识是文科知识还是科学知识,还是技术知识。而加入“好”“乐”,就使“学习和生命”进入一种愉悦的境界。不仅如此,我们还得追求更高的境界,即“知之者即如好之者,好之者即如乐之者,乐之者即如学之者”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回归理想的教育生活。回归这样的理想教育生活,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关注生命。我们给这样美妙的教育生活创造条件的方法其实很简单,这就是给学生能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要用大量的高考练习题挤兑这样的时间;这就是给学生能充分发挥的空间,不要用“一条鞭法”把学生驱赶到同一个队列中,应宽容学生出列,并为他们的出列提供富于启发性的参考意见。

第二是遵循“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节奏。正像学习的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呈现相互交融和螺旋上升的态势,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也呈现出与之对应的相互交融、三位一体的状态。为此,我们在文科课程、科学课程和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也应遵循“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节奏。遵循这样的教育节奏,不仅存在于学校课程的学习中,而且应该延伸到将来走入社会后的工作生活中。这样的延伸,才能造就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创造幸福人生。

数学大师陈省身就是这样的幸福人生创造者。晚年的陈省身在回答“为什么对数学痴迷一生”的问题时,竟给出了“数学好玩”的回答。“数学好玩”,这充满童心的回答,使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時而巧手运笔演算,时而抬头会心微笑的鹤发童颜的智者形象。

“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学习、娱乐、生命”的交融之境,是数学大师学习人生浪漫阶段的螺旋上升之境。

(编辑:赵 悦)

猜你喜欢
智育
体育与德育、智育的辩证关系
儿童文学的育人功能
浅析高中体育教育中智育作用的发挥
小学语文德育、智育、美育教学策略研究
做人教育是道德教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大学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研究
谈体育的重要作用及其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
初二数学学习困难生的智育研究
也要注意一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