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破解思政课教学之困境

2017-05-04 06:40徐凌郭彩琴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模式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徐凌+郭彩琴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思想与要求,已经成为基于核心素养教育的指导思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影响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发展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仍存在知识至上、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背离等问题。情感教学和情境教学的“两情”模式是破解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难题的钥匙,也是体现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立德树人;核心素养;课堂教学难题;课堂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研究生创新教学重点项目“三三三”职业导向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编号:zy320063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51-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思想政治课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科目,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道德学习、法律、国情知识的掌握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当下,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理念,破解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难题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社会责任。

一、“核心素养”观及其形成的逻辑

核心素养是中学课程标准编写的核心理念,是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标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那么,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破解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难题之重要前提。

1.“核心素养”观

核心素养观是回答何为核心素养以及学校教育为什么要提出核心素养等问题时所形成的基本观点。核心素养是一个国家对人才素养的基本要求。我国的“核心素养”是在2014年3月30日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以“官方名义”提出的。以“核心素养”为基本教育理念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修订也在进行中,核心素养观已全面进入中国的教育领域。解读我国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明确核心素养观的重要内容。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于2016年9月13日在京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表现在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上述文字是对核心素养概念的陈述。DeSeCo项目将核心素养定义为: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因此,关于核心素养的本质,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关键的素养。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所述,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生存发展的核心方面,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与品德进行相应的拓展。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全面素养,而是学生全面发展中最核心、最关键的素养。

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综合的素养。“核心素养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它涵盖了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此外,核心素养包括学科核心素养,即经历特定学习形成有关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也包括跨学科核心素养,即通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核心素养不仅是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体现,更是高于学科、对三维目标的综合反映。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

显然,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在个人、社会和国家等方面生存与发展的共同素养。关键性、综合性是核心素养的本质,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关键素养与综合素养。

2.“核心素养”观提出的逻辑

核心素养观念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教育决策者对社会发展的应对。

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提出是顺应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OECD界定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是成功的社会和健全的社会。”提出核心素养在于解决21世纪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如何建设成功的社会的问题。国际上各地区、组织研究表明,核心素养体系既能确保基础教育的实施,也能保证个体自身发展和终身学习需要的满足。“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中国一直致力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提出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党的十八大的召开为核心素养的提出提供了一个机遇。教育改革是国家必须重视的事情,教育理念的呈现也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多次教育改革的结果距离“立德树人”还有差距。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任务,教育部提出核心素养,希望以核心素养作为育人目标和归宿能够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核心素养教育观念的提出是出于改变学生畸形发展状况的需要。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一直在流行,但过度的知识传授会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忽视学生在心理健康和道德教育上的发展,导致学生畸形发展的状况。学生的畸形发展既不利于个人的终身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改变学生畸形发展状况的任务迫在眉睫。

核心素养教育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核心素养的研究与实施,有利于改变知识本位的教育现状,为“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提供具体的要求,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导向。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问题域

核心素养已在教育的各个层面被高度关注。“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现实性,停留在‘题海+汗水的分数拼搏上,更应让学生的身体、心灵和视野获得发展,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可能性。”因此,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但现实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学的目标偏离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现象还是很普遍。

1. 知识至上观念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矛盾

核心素养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三维目标的综合发展,尤其关注学生在实践、创新以及品德修养上的培养。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所以,思想政治学科应该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然而“知识至上的观念”仍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主要表现为教师观念陈旧和学生出现思维真空。

教师教育观念陈旧。一方面教师过度重视教材的重要性,课堂上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本末倒置,将课堂作为知识授与受的唯一场地。另一方面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将考点、知识点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甚至将自身教学多年的陈旧知识点运用于现在的课堂上,忽略了教学的时代性。

学生出现思维真空。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性与积极性,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倾向于“教授+背诵”的学习模式,将知识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思维训练虚化。

核心素养将三维目标视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核心素养引导下的课堂应是学生主导的、开放的、多元的,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核心素养并没有真正渗透到教师和学生的理念中,导致如今的中学政治课堂依旧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差甚远。

2. 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的背离

课程标准不仅为思想政治教材的设计与编写提供了标准,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包括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现、课堂理想教学效果、课堂评价建议等。但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相背离,存在对课程标准的虚化现象。

(1)课程目标的偏差。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课程的总目标和三维目标,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随意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看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教师将理想教学效果局限于课本知识点的透彻讲解,忽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能力的提升与价值觀的升华。

(2)教学建议的忽视。“课程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但是如今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师忽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存在两种极端的教学方式。一种是单一的讲授法: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认为这种单一的灌输是学生知识获取与成绩提高的主要渠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另一种是对开放式教学的误解:接受性学习被摒弃,弱化基础知识教学。课堂活动华而不实,教学内容繁杂、急于求成,学生疲于理解教师补充的课外内容。无论是单一的讲授法还是伪开放性的课堂教学都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促使学生提升能力与素养。

(3)评价方式的僵化。课程标准提倡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知行合一的评价方式。但是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多有课堂练习,却缺乏对学生能力与实践行为的评价,作业与练习题成为了思想政治课堂的唯一评价方式。这种唯分数的评价方式将课程标准置之不顾,既不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和认知发展的规律也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与全面发展。

(4)情感教学的缺失。思想政治课是传达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基本、最不可替代的课程。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政治老师缺乏情感,变成了机械的教学,教师没有将自身情感融入课堂教学中,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兴趣,师生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离开课程标准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将其所要培养的能力以及价值观、政治观等撇除,成了形式主义的知识教学。这种课堂教学不能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独特作用,不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脱离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正是课改的任务之一。

三、基于核心素养之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两情”教学模式构建

中学政治课堂存在着知识至上观念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与课程标准背离的问题,其严重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两情”课堂教学模式是破解上述问题域的钥匙。

1. 情感教学模式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不应该是严肃、无聊的代名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需要让政治课堂充满情感,所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政治课堂的教学中应该重视情感的教学。

(1)教师充满情感的教。教师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有温度的课堂。首先,教师要透彻理解教学的知识点,对知识深入浅出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自信地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知识,挑战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其次,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对学生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全面的了解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对学生有了喜爱才能在教学中投入热情。再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表达,语言要有感染性、激情饱满,可以采用朗读、齐读等形式激发自身的情感,渲染课堂氛围。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素材的选取上既要符合学科逻辑也要饱含情感体验,情感素材在课堂上的运用有利于激发自身对故事的体验以及加深对学生的感染力。

(2)学生充满情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有感情的学除了依靠教师的情感引导外,还应有学生自身对情感的触动。第一,学生在课前对知识进行系统性的预习,对知识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课堂教学会更有效;第二,学生课前自主扩充书本相关知识,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方式激发内心对于该知识点所包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以便课堂上与教师产生共鸣;第三,学生在教师课后留下的开放式、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中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帮助进入下堂课所要创设的情感教学中。

富有情感的政治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将政治学科素养传达;有利于学生对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有利于促进正面的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承担责任与社会参与。

2. 情境教学模式

情境创设是在考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宜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发展的方式,中学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这些核心要素的培养需要通过课堂情境活动创设来达成。

(1)创新情境设计形式。教师在政治课堂上要根据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特点来创设情境,通过讨论、视频素材的展示、模拟表演、辩论会等形式来创新情境的设计。例如,在《政治生活》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一个小型社会,设立法院、学校等机构,让学生分饰不同的角色,亲自体验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践行法治意识,培养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增强政治认同。此外,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等多样化的素材拓展学生对生活化的知识的体验以及对其的抽象概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2)践行情境设计原则。一个活动型的课堂固然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在课程改革之初很容易走进误区,需要践行以下几个原则。

①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契合。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不能脱离学科知识和學生生活,例如在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讲解货币,需要以货币的知识点为逻辑体系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来创设情境。

②预估情境创设的可行性。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可操作性,不适合的情境既不利于知识目标的实现,也会阻碍能力的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情境创设要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课堂的要求。

③注意情境过程中的引导。情境活动有利于学生自由、开放地思考,情境中教师的引导是不可缺的。教师的引导是在与学生的问答中尽量向正确的知识点和价值观上引导,情境创设并不要求学生给出标准的答案,限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仍要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

④学会“留白”。中学政治课堂经常会出现满堂活动、流于形式的问答等情况,所以情境的创设不能急于求成,在明确其所包含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学科能力与价值观的基础上设计情境,给学生自由思考与发挥的空间。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是贯彻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逻辑基础,关注学生的成长体验,在情感和情境中体验公共参与、践行法治意识、加强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真正成为一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推动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课。

参考文献:

[1] 胡田庚.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项目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R]. 2016.(9).

[3] 崔允漷.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

[4] 贡和法.德育,渗透在育德实践中[J].思想理论教育,2009,(20).

[5] 孙雪.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政课教学研究[J].德育与成才研究,2016,(11):32.

[6] 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编辑:胡 璐)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模式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构建中学政治生活化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五步探引”课堂教学模式下对《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运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