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活动中一些问题的探讨与研究

2017-05-04 09:32王晓竣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

王晓竣

【摘 要】音乐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在幼儿时期开展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表达情感,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文章以韵律活动为出发点,探讨了幼儿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及可行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韵律活动;音乐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90-02

德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说过,动作是音乐教育的开始,音乐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动作是孩子们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听到喜欢的、动感的音乐,孩子们都会不由自主地用动作表达情感。所以,韵律活动是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把所有伴随音乐进行表达的艺术活动通称为韵律活动。韵律活动的内容,韵律及其韵律组合、舞蹈、音乐游戏、歌表演等。帮助儿童开发必要的动作表现技能与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韵律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韵律活动是个综合体,在韵律活动中,学前儿童欣赏、学唱了好听的歌曲,发展了自己的肢体动作,表达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一、选择歌曲应注意的问题

最关键的是选择曲子,一次韵律活动的成功与否与曲子有很大的关系。贴近儿童生活,曲子欢快自然,节奏感强、紧扣活动的主题,等等,符合这些特点是韵律活动成功的第一步。笔者建议,在具体的示例中不能选择成人歌曲,幼儿不能适应成人歌曲的音域,因为旋律起伏较大,正在成长的幼儿扯着嗓子唱容易对声带造成伤害,而且很多成人歌曲的主题与歌词都不适合幼儿,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孩子们无心的演唱,基本不会了解歌曲内容,只是模仿,会对孩子造成误导。除了优美旋律、结构整齐的基本要求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教育意义。比如,中班儿童选择《两只小象》这首曲子进行活动,歌曲8小节,4|3拍,旋律流畅,教育意义深刻,让孩子们体会小象之间的友谊,继而教育孩子们相互真诚做朋友,平常互相问好、礼貌待人等。同时,为了帮助幼儿亲身参与和体验,设计上以动作模仿为主,模仿小象走路,用自己的胳膊表示小象的鼻子,钩一钩——扬起鼻子打招呼。因为大象的形象、特点孩子们都比较熟悉,如走路笨重、长长的鼻子等。笔者先让幼儿欣赏一段关于大象的动画,看看大象如何扬起鼻子,用鼻子互相打招呼之类的动作,然后接触歌曲,最后,孩子们用自己编创的肢体动作进行活动,突出孩子们个性鲜明的特点,幼儿自主学习,自然表达,教师与幼儿共同编创,因为音乐、动作、思维等都比较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所以,孩子们都乐于接受。

音乐是一种注重感受的艺术,孩子们通过模仿、感受来理解音乐。听,是重要的手段,有助于儿童对音乐的积累。儿童的天性是模仿,动起来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感受、体验、理解音乐。韵律活动强调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主动性,还强调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表现,不能一味地强调反复唱,否则会让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机械式的训练只能削弱兴趣。所以,韵律活动应该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以激发幼儿的共鸣与真实的心灵感受。比如,小班的《小小鸡》采用故事导入,来了一群小小鸡,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表现这些小小鸡,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表现自己想象中的小小鸡,有的走路,有的扑腾翅膀,有的互相嬉戏,有的跟着妈妈……教师可以扮演“鸡妈妈”,在“鸡妈妈”的呼叫下,孩子们听话地过来排队。在活动的同时要教育孩子听妈妈的话,有什么事情要告诉妈妈,随时注意安全。

又如,在大班的“山谷回音真好听”這个活动中,一个是了解回声,一个是力度记号。在现实生活中,在空旷的地方或山谷就会有回声。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教师采用动画片《葫芦娃》里面的故事情节,葫芦娃对着山谷喊爷爷,出现了回声,让孩子们自己发现。在此过程中,教师借助音乐课件特有的动画效果让幼儿乐学,孩子们最后律动就很轻松自如了。

二、创编韵律活动,让孩子体验快乐

原来的韵律活动由教师或专业人员提前编好动作,教师学会后直接给孩子示范,对于成品的动作图解,不能体现幼儿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也谈不到发挥与想象的空间。而创造性的韵律活动,向幼儿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与创作的空间,尊重幼儿在学习、体会过程中发自内心地表达与创作,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反映真实的内心体验与想法。比如,在小班“苹果”韵律活动中,先让孩子欣赏音乐,联想到苹果慢慢熟了,摘下来洗干净可以吃,教师提议一个孩子扮作苹果树,其他孩子想象怎么摘,高处的怎么摘?摘到后什么心情?幼儿在兴趣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出即兴的动作,师生一起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这样,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思维与思路,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最后,教师可以提示,大家一起摘苹果,分工协作,孩子们进一步想象,创造力、想象力大为提高。

三、组织韵律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 应符合幼儿特点

结合整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随机应变地引导与指导,对于设置的规则幼儿不能快速、完全适应,教师要适时调配,让更多孩子参与进来,不能让少数孩子反复活动,应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感、参与感。但是,由于幼儿个体差异,家庭教育的不同,会导致一些幼儿胆小,不敢表现。在韵律活动中,教师既要保证幼儿自主、大胆地表现,又要照顾不敢表现的孩子,尽量让所有的孩子都有事可做。比如,有一个榜样可以模仿,这是一种自然的带动与引导。总之,教师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活动,参与其中。

2. 合理使用教具

在歆律活动中,许多教师常用故事导入。导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反复使用,就会显得单一、枯燥。因此,在具体活动中应该大胆创新,与其他教学方法进行结合。笔者发现,使用教具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用一个玩偶来代替自己,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与关注度;有的教师在表现各种表情的时候,在自己的指头上套上小模型,各种表情就轻松地展示出来。这些教具能促使幼儿展开一定的想象与联想,丰富幼儿对活动的体验与理解。值得注意的是,教具的使用要有一定的美感,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安全。教师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材料的安全、卫生,也不能过大、过重,更不能在使用过程中对幼儿造成伤害。

(编辑:易继斌)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内化外来资源开辟幼儿教育新途径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