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

2017-07-20 12:47陈秀云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整合课程改革语文教学

陈秀云

【摘 要】新课改犹如一股温暖的春风注入课堂教学,给教学模式的变革带来了活力,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教法,开拓新的局面。信息技术的出现,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语文教学旧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战。利用信息技术,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难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语文课堂中有了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注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赋予了课堂新的活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的出现,其强大的超文本功能,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对语文教学旧有的模式提出了挑战。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那么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融为一体。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学生的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思维化、综合化。利用信息技术,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重难点,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等方面都有着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赋予了语文课堂新的活力。下面笔者就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新的“课改”提出要让学生“乐学、爱学”,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得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胜景。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的催化剂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如何将学生的身心一下子集中于课堂,把他们的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中,这一点至关重要。运用信息技术导入新课,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月光启蒙》这一课,引入课文时,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幽静的月夜、那生动的充满童趣的童谣,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作者美丽的童年中。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

(二)入情入境,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老师感到尴尬的情况:一篇情深意切、打动人心,甚至催人泪下的课文,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显得有些冷漠,无动于衷。究其原因,是因为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营造氛围,渲染情感,进而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感情朗读的强化剂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创设、意境的复现等方面都难以使学生入情入境。而运用信息技术展示直观化、具体化的画面,创设一种与“语言文字”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情、境、意”,学生便自然地进入文字中,真正做到用心去读文。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教学的难点。一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这时,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的。

(一)化难为易,促进理解

一篇课文的难重点,最能反映课文思想精华的所在,学生吃不透,弄不懂是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法是为教学服务的,采取什么样的教法,要依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实际而定,如果方法、手段运用得当,就能够突破文章的难点,突出文章的重点,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只有这样,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称其为和谐。

(二)化静为动,突破时空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更具有吸引力,更容易使学生感知。有些教材,因为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较远,学生很难理解。教师要恰如其分运用信息技术,使干涩、抽象的讲解转为生动、具体的立体表象,化静为动,立竿见影,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提高学习效率。

(三)化虚为实,悟情入境

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形象。能将静止的、抽象的文字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将老师难以表达的原理、现象生动有条理地表现出来,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规律直观形象地揭示出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例如:《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生命力量的抒情散文。课文内容生动形象,但语言深奥难懂。在课堂上,笔者利用多媒体,使声、像结合,真实地再现了蓬勃壮观的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的气势,再加上播音员那声情并茂的朗诵声,或深沉低郁,或兴奋激昂,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他们身临其境之感,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通过看、读、议、想,顺利地完成了教学重难点目标。

三、心有灵犀一点通,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自主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信息技术不仅是丰富的资源,还是有力的学习工具,既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又变革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解放心灵、发展个性的舞台,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主动探究。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巨人的花园》一文时,笔者利用课件为学生展现了花园美丽的四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提出:“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了解什么?你从画面里发现了什么?”学生:“我想了解巨人的花园里春天不到来的原因?我想知道究竟是谁让花园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教师:“下面你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看看通过阅读你能解决什么问题?”学生阅读后,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但同时又对进一步探究“春天是怎样又回到巨人花园的”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形成协作小组,选择学习主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媒体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结合,使语文课堂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四、浓妆淡抹总相宜,利用信息技术,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

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陶冶情操、拓展视野、開发思维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但是教材的容量一直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难于解决的问题,因此内容的广泛性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性就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与交互性的特点,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网络检索和加工信息,能极大地扩展语文教学空间、时间和信息量的外延,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同时在信息能力方面也得到学习与锻炼,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课改路上,笔者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的神奇,领略了网络的魅力。“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但笔者坚信信息技术这朵“红花”在新课程改革的“绿叶”的衬托下,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产生越来越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猜你喜欢
整合课程改革语文教学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