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学校教师文化 打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2017-07-20 12:33许仲溪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师团队教师素质

许仲溪

【摘 要】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它包括教师团体的信念、价值、态度、习惯以及行为规范,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以及集体成员的结合方式,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重建教师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入手,阐述了学校共享价值观的形成以及高素质教师团队的打造历程。

【关键词】教师文化;教师团队;教师素质

教师文化是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的综合,它包括教师团体的信念、价值、态度、习惯以及行为规范,也包括教师之间的关系形态以及集体成员的结合方式,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培养和激发教师的职业使命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学校得以持续科学地发展。近几年来,学校力求通过教师文化的重建,努力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使学校迅速发展成为一所立足本地,有一定特色的现代化的优质学校。

一、重建教师精神文化,注重学习,形成共享价值观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最高境界,它需要教师首先有思想,有智慧,再用思想引领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一个没有追问过教育是什么的教师,有可能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或者充其量只是在授业、解惑,仅仅停留在“技”的层面。然而,在价值观念、价值取向走向多元化、市场化的今天,如何引领教师走向“道”的层面,引领教师对其职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真正履行教师职业使命,维护“人民教师”这一种神圣的称谓呢?笔者认为,首要任务就是培育一种共享的价值观,即教师的精神文化,它是学校文化也是教师文化的至高境界。

(一)营造舆论氛围,引导价值取向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风气,已经形成的旧的课程观,“文人相轻”的教师职业文化、职业倦怠和心理障碍等,确立共同目标的价值取向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聘请两位资深专家到校做教育顾问,从教师的“生存需要”“价值实现需要”和“发展需要”三个层面,分主题为教师们做了专题讲座。然后围绕这三大主题,设计下面的系列问题: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了什么?学生为什么来学校学习?学生为什么年龄越大厌学的越多?你对教师的工作满意吗,为什么?你对自己的发展期望是什么?在专家引领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对教育的真谛、教师职业使命和个人发展需要进行深入思考。很多老师都用质朴的语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一位中年骨干教师这样回答:“我从教20多年了,觉得教育就是智慧的引领,就是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健康的身心基础。我正是怀着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情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我也收获着因孩子们健康成长带给我的快乐,包括各种荣誉和成功。而現在的教育越来越功利化,特别可惜的是一部分年轻教师,他们书本知识丰富,但很少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老一辈勤奋、敬业的精神,将教书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上几节课,批改一下作业就是完成了一天的任务;课前备课不深入,教学内容空洞乏味,教学形式单调呆板,课堂效率低下。为了完成学校的教学质量标准,不顾学生的身心承受能力,花大量的时间补课,进行机械重复的练习,学期末教学成绩达优,能拿到教学奖则皆大欢喜,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能力和学习兴趣怎么可能不降低呢?”

这段肺腑之言,犹如“星星之火”,势必会造成燎原之势。于是我们将这段话作为一个论坛主题放到校园网上,让老师们有机会各抒己见。又先后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有关“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学生喜欢的教师?”的演讲比赛活动,通过专家的引领,教师团体的内部争论,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文化的沟通,营造了一种向上的舆论氛围,形成了一种共享的价值观,“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一种精神。只有尊重自己的专业,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才会积极主动而又不懈追求教育的高效和长效”。

(二)开展读书活动,提升文化品位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教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所增强,但在听课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虽然态度较之以往认真很多,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备课和教学,但课堂仍显苍白,效率低下,更谈不上对学生精神引领了。通过和老师们交谈,发现很多教师都没有读书的时间,他们有的抱怨工作多压力大没时间读书,有的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足以胜任小学教育不必读书。但笔者认为,精神丰润的教师会直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而教师精神的丰润必须以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因此,提升教师的文化品位,对于重建教师精神文化也显得同样重要。

为此,笔者在学校大力开展教师读书活动。首先组织行政、科级长到广州各大图书城购书,除了购买教育教学所需的各种技能书籍,还有企业管理、中外经典文学名著、人生哲学和各种修身养性的书籍,放在教师会议室供教师借阅。同时,每学期开展一次校长赠书活动,并要求教师们做好读书笔记或读书反思,每学期组织两次科组内的交流,一次全校性的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在书海的徜徉中,教师们与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进行着一次次心灵的对话,读书交流更是百花齐放,发人深省。

一位老师在交流中引用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一位历史老师的话来勉励自己:“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在“一辈子”和“15分钟”的比较中,教师们深刻地体会到:博大和深厚是需要花一番真功夫的,只有厚积才能做到薄发;有的教师被《爱的教育》一书中的人物所感动,“善待别人,等于善待自己;给别人幸福,就是给自己幸福”成为教师们对爱更深厚的理解;有的教师被《以平常心做人,以进取心做事》一书中一个个通俗简短的故事所感染、熏陶,每天高高兴兴到校上班,心甘情愿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逐步成为一种风气;《温度决定生老病死》中的保健方法更成了教师们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读书已成为教师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书籍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成为教师行动的楷模;书中富有激励性和哲理性的名言,引领着教师的精神生活;书中的成功教师的案例,引领着老师潜心修炼教书的本事,努力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人。

(三)组织团队活动,共创教育智慧

一种文化的融合生长的程度,既取决于该文化下的个体的价值观,更取决于每个人之间的关系,即教师之间的交往形态。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交往态度和行为方式,共创教育智慧。

学校先后两次组织全体教师到莲花山参加团体心理辅导训练活动,聘请广州市教育研究院教授带领的团队为指导老师。辅导采用参与式的培训方式,将教师随机分成若干个小组,通过小组建立活动、团队合作训练、历奇活动、小组分享时间、惜别会等活动,教师们体验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增強了自信心,学会了如何用心聆听,尊重别人,换位思考,对自己和身边的同伴有了更多的了解,并将这种心态用于日常工作交往中,对工作、对他人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敬畏和感恩。大家通过思考、整理、表达、交流、共创的学习方式,愉悦身心,共创智慧。每一位教师都收获着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幸福与快乐;体验到自我在组织生活和幸福人生中的作用和价值;共创着教育的智慧,要明确角色定位,遵守组织规则,追求主动发展,敢于突破思维定势等。

二、重建教研制度文化,注重合作,营造成长新环境

制度是一种组织文化,更是全体教师所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实际上是教师的行为文化。过去,学校一直沿用“学校——教导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体”这种单一的教研机制,彼此之间扮演着一种引导与被引导的角色。这种机制,过分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层次结构太多,容易造成信息沟通的阻塞,更容易造成下级对上级的盲目崇拜,导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及时、不全面,很难形成浓厚的自主研究氛围。实践证明,只有构建一个尊重教师成长的自然规律,将个人目标整合为团队目标,将个人行为整合为团队协作行为的教研机制和成长新环境,才能打造出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才能使他们的工作和学习充满活力,充满创造力,从而促进团队素质的提高,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多样联结教学研讨制度,以制度支撑教师成长

学科教学是教师职业的最核心的任务,也是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标。因此,学校在传承“学校——教导处——学科组——备课组——教师个体”的学科研讨制度的基础上,将教师个体改变为新老师带教。学科组、备课组仍然是学科研讨的基地,但要求学科组、备课组的触角直接伸向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并解决教学中一个个真实的问题,特别强调学科、备课组强化集体备课,把脉单元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制定单元教学策略和方法,反馈课堂共性的问题,讨论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新老师带教则明确了新老师及其带教老师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他们是整个组织中重要的一环,从上下级关系变为合作共赢的关系,这样的学科研讨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教师团队学科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发展。

随着时代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越来越成为教育的追求,因此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联结的研讨制度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学校在保留学科研讨制度的同时,实行了级组研讨和体、艺综合学科研讨。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面对着同样的学生,有相同的教学目标,教育教学方面有很多共性的地方,因此,让年级组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每两周一次的级组研讨活动,不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进行跨学科的研讨,教师不仅从自己的学科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而且还能了解其他学科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态度,分析学生发展潜力,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调整本学科的教学策略,形成促进学生各科协调发展的实施方案,同时还能研讨班级管理和级组学风建设的相关问题,做到以学论教,各学科均衡发展。学校根据体、音、美及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各学科共性的地方较多,将它们组成一个综合学科,打破学科知识的壁垒,各学科相互借鉴,优势互补,既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团队的共同发展。

(二)成立课题研究自愿者组合,以科研引领教师成长

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用科研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学校发展教师的有力措施。最初学校课题研究的方式以行政推动为主,从课题申报、课题组成员分工到课题实施、课题结题等各个环节都是学校统筹安排,无论教师有没有研究兴趣,有没有参与研究的能力和基础,安排在哪个课题组就得参加其日常研究活动,在这种被动的局面下,教师被强制为反思者,研究者,研究效果就不得而知了。

怎样调动教师的研究热情,发挥教师研究的主动性,成了教科研的瓶颈。在平常的观察中,笔者发现教师们往往喜欢以小团体的形式,三五成群地说笑、讨论,除了日常生活琐事,时常也会谈及教学上的问题,甚至为某一教学难点争论得面红耳赤。这一行为方式启示笔者迫切需要改变学校科研方式,使课题研究从行政指令型向教师团体自主研究型转化,于是“教学研究自愿者组合”就应运而生了。

(三)成立教师发展互助小组,以合作促进教师成长

在旧的课程观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工作中存有理想的“自给自足”观,试图靠个人的努力实现对教育的追求。他们往往独立地从经验中学习。而在他人的问题上,则抱着观望、不干涉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学科教研活动中,教师们都会参加听课、评课这些集体教研活动,但在评课、反思过程中,假、大、空的套话比比皆是,真正愿意讲自己真实想法,对他人提供实质性帮助的教师很少。

然而,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从单干走向合作,教师群体之间的共同利益日趋紧密,他们需要彼此的优势互补和分享,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团体智慧。因此,以新课程的实施为抓手,以发展成员自然合作的内驱力为动因,根据教师特长和爱好,以自发、自愿为前提,组成了多个教师互助小组。如:课堂教学研究小组、班主任工作小组、科技创新小组、社团活动小组等。互助小组中大家承认差异,但又不唯差异,同时开发多种资源,搭建合适的平台,如:经验交流活动、自由论坛活动、教育叙事活动、案例分析活动、模拟课堂活动、学术沙龙活动、科技制作展示活动等互动性强、合作性强的辅助活动机制,引领小组成员参与其中,并在这种互动与合作中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四)建立教师捆绑评价制度,以评价推进教师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合作的社会,是一个合作共赢的社会。在当前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比竞争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当然,合作是多向的,是多维的,有同一班级各任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同一年级各班级之间的合作,有同一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还有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等。为了改变固有的个体之间“非赢即输”的思维定式,倡导教师间良性的竞争,友好的竞争,有度量的竞争,形成“双赢”和“多赢”的理想结果,我们制定了教师捆绑评价制度,通过捆绑评价,为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保驾护航。

在教师文化重建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质的改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教师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无形资产,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依靠历史的积淀和全体成员长期不懈地努力。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让教师专业社群变得更聪明[J].人民教育,2009(05).

[2]蒋惠琴.教师文化:从沉积到创建[J].江苏教育,2005(6A).

[3]姚卫新.人际和谐:和谐教育的前提[J].思想·理论·教育,2005(7-8).

[4]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5]邹雪亮.教师文化建设与团队精神打造[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2).

[6]胥洪跃.论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改革动力的激发与强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7).

[7]柳云云.努力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J].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4(11).

[8]刘岩.教师文化与班级管理风格关系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1(06).

[9]曹德辉,蔡晓碧.优质教师文化演绎校园文化的新亮点[J].基础教育参考,2008(11).

猜你喜欢
教师团队教师素质
MS—EEPO(有效教育)教师团队的构建与实践探索
Seminar教学法在营销专业课中的应用及其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
职业学校提升教师素质案例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浅议高职英语教师语言基本功的提升
精品课程建设促进教师团队专业发展研究
浅谈小学教师素质现状及提升对策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元制”协同工作机制
论技能竞赛对会计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