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

2017-07-27 20:54刘风英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7期
关键词: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口语交际

刘风英

【摘 要】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现在的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长宠爱的对象,放纵溺爱的多,严格要求的少,加上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致使他们从小就我行我素。如果再接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养成目无法纪的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

【关键词】语文教学;法制教育;渗透;实践活动;口语交际

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法律意识,是国家法制建设,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年大计。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浅谈几点看法:

(一)利用课文内容向学生渗透法律知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体现语文教材的工具性,更要发挥语文教材的人文性。为了更好的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师利用一些与法制教育相关的课文题材,切实落实好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案例。例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段内容写的是,作者因为旅行中的意外导致身无分文,只有一面国旗在身上,当有个老板要让作者用国旗换面包时,作者坚决的拒绝了。而这种行为也深深地感动了老板,最后作者得到了帮助。当学到这里时,教师就实时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教育。让学生知道,文中的作者这种行为既是爱国的一种行为,更是守法的表现。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都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告诉学生每个中国人都要维护国旗的尊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法制教育有效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受到法律常识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等良好习惯。例如教学《黄河是怎样的变化的》一课,这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教材的意图就是让学生以这篇课文为载体,了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进而了解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变化,发展等。在教学中我打破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去收集整理有关黄河的资料,来了解“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和黄河有关的信息”等等,同时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然后在课堂中,我们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展现我们所学所得。学生有演讲的,有讲故事的,也有出示图片描述现状的,更有提出各种建议的。各种形式的表述,既让学生了解了黄河的变化过程,更让我们看到了变化的原因。整个过程触目惊心,大量的人为的破坏,使黄河——我们的母亲河,现在成为了一条悬河,一条危害人民生命的河。为什么会这样呢?每个人都在自问: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不懂法,也有人知法犯法。在这里教师就及时抓住契机,告诉学生,早在1989年,我国就通过了《环境保护法》,在2014年又进行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的国家法律。

结合实际,想想我们平时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这种肆意乱砍乱伐的行为呢?有没有肆意破坏周围的环境的行为呢?让学生都来说一说,使他们知道了,原来自己很多的活动其实都是违法的。法制意识潜移默化的渗透给了学生,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口语交际中迁移学生的法制认知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既是进行习作的前期铺垫,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平台。

例如在教学《怀念母亲》一课,讲了季羡林老先生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尤其是对自己的亲生母亲,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感慨。在这里教师就及时对学生教育,孝敬长辈是中华传统美德,而经常耳闻的不赡养父母的实例,却比比皆是。且不知这些儿女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教师引用生活中的、报刊上的、电视上的那些不赡养父母的事件,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发表他们自己的观点,因为这些最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和交流的热情。在学生激烈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时,教师只需要再往深处引导一下,自然而然地就把學生的思维转向了对规则的认知上来,使他们学会遵守法律、法规。

告诉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就明确指出,赡养父母是法律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如果不赡养父母,情节严重,都将构成犯罪。通过这样的教学契机,使学生知道一切行为要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从而深化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强化对法律法规的认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增强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习惯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发掘教材内容,充分引入和整合各种法制教育资源,积极利用习作教学、日记、语文活动等进行法制教育,让法制教育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

猜你喜欢
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口语交际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