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应彰显“以文化人”

2017-08-11 19:36王丽莉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以文化人本真立德

王丽莉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校园文化伴随学校而来,又离不开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不少误区,有追求奢华的,有外饰与内容相悖的,有只顾美观而枉顾安全的,有千校一面缺乏个性的,等等[1]。校园文化建设要走出误区,就要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提升素养等方面的功能,彰显“以文化人”,追求“开蒙启智”的教育本真。因为“以文化人”与学校教育本真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文化和教育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有着共同指向的对象,二者相辅相成。文化和教育都离不开人。教育的本质是借助文化促进人的社会化,培养人的过程就是“以文化人”的过程。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核心。“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教育来规范人的行为。由此可见,“以文化人”和教育的本质有着内在的契合性。以“文”“化”人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的过程必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学校教育的本真就是用文化去熏陶、影响和激励学生。优秀的学校必然会形成特色的校园文化,学生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除了知识,还有终身受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生活在其中的教师、学生无时无刻不受之影响和熏陶,师生的价值追求、道德品质、行为举止无不受之影响。因此只有深入实践“以文化人”,才能把握教育的精髓和本真,真正做到“以文化人”,才能促进教育质量发生质的飞跃,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以文化人”和教育同样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以文化人”,拓展校园文化载体,积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促进教育发展迈向新的阶段。

一、“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牢牢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学校立德树人工作指明了方向。有效开展“立德树人”,要把德育工作做得小一点、离学生近一点、实一点,让学生知行统一,真正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格[3]。

“以文化人”的目标是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也是育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挖掘“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要主动与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有效衔接。尤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凸显立德树人的理念引领作用和“以文化人”的目标引领作用,通过创设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和道德品质。

当前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离不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主线,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教学内容、教育行为和教育态度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爱国、诚信、创新、友善等优秀品质。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考试评价之中。更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开展“学雷锋爱国之星”、“学雷锋敬业之星”等评选活动,向学生“讲身边的故事”,以期营造崇礼厚德的校园氛围。

二、“以文化人”,课程引领——以生态课堂文化探寻教育本真

在强调“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部分教师仅仅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在“以文化人”的实践中,要想凸显课程引领作用,就要积极构建生态课堂,通过生态课堂文化回归教育本真。生态课程离不开生态教育。生态教育要基于生态学的视角,系统化地考量学校教育问题,不仅要优化外部生态教育环境,还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本真,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个性需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态课堂是生态教育的具体化。因为教育教学主阵地和主渠道离不开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不能脱离课堂教学。生态课堂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发展,借助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态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包括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合作探究、协作交流,精讲点拨、引申拓展,梳理归纳、巩固提升等环节。生态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最大区别在于,在教学目标的指引和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同学间协作探究、自我建构知识、寻求主动发展。生态课堂也是一种亚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生态课堂文化充满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因为生态课堂强调尊重学生意志和兴趣,师生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彼此关心,共同学习进步,共同成长,共同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在生态课堂上,学生逐渐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协作,学会发现,学会质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甚至终身学习能力等都能得以提升。这不正是教育的本真和“以文化人”的目标追求吗?

三、“以文化人”,育人无声——以传统文化浸润养成教育

“以文化人”的“文”自然包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教育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古为今用,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育人无声的作用,让传统文化为学生人格、品德、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成分。养成教育是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是从思维、行为上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水平的素质方向发展的必经途径[2]。

养成教育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式,“养成”就是培养并使之生成的意思。《吕氏春秋·本生》说到:“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 我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中非常注重人的道德品质等的教育和培养。“养正”、“蒙正”等无不反映了古代的养成教育,其不仅强调对学生的知识传授,而且注重道德的启迪和道德品质的养成。然而当前我国的养成教育存在着偏重知识传授和规则教化、忽视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的倾向。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养成教育认识存在偏差,在养成教育中套用应试教育模式,把养成限制在认知之内,忽视学生的接受度,轻视养成实践,最后导致知行脱节。因此必须改变这种养成教育的误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养成教育中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以文化人”。

首先,教育工作者要积极营造文化氛围,让传统文化润物无声。养成教育离不开环境的作用,环境育人是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环境,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布局的方方面面,让传统文化体现在校训、校风、校园建筑物、校园文化活动等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动审视自己的品德、言行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品质的差距,以求进步。其次,要积极营造班级优秀文化。学生的养成教育离不开班级文化的熏陶。通过张贴传统文化作品、名人名言、名人故事、座右铭等方式推进学生养成教育的持续深入,将一日常规考核、良好习惯养成等有机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养成教育中的趋同效应,充分发挥昂扬向上的班风和凝聚力,无形之中学生的品德、人格、素养都会“养成”。再次,养成教育需要躬身实践,要让学生在传统文化课堂中实现“养成”目标。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良好品行和习惯在传统文化中孕育。此外,各班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亲历传统文化节日”、“走近文化名人”、“采撷传统文化元素,创建特色班级”等等活动,不仅可以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而且还能让学生的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得到潜移默化的影響。

四、“以文化人”,书香浸润——以经典文化涵养人文精神

“以文化人”可以作为办学特色,但学校应该在“文”和“化” 上做足文章。除了生态课堂文化引领和传统文化熏陶之外,要发挥经典文化作品的育人功能,以培养读书习惯为抓手,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让书香气息浸润校园,构建“书香满园”的校园文化发展模式。苏霍姆林斯基在论述书与学校的关系时指出,“一所学校可能具有一切设施,但是,如果没有书,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书……那么它就还不能成为学校”。读书,尤其是诵读经典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修养,在经典作品的海洋中充分汲取养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经典作品,如古诗词的神韵、意境、声律如春风化雨,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当然教育工作者更要发挥经典作品的德育功能,把经典诵读和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德育工作触及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的道德自觉。

在具体操作中,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选择不同的经典诵读内容,低年级读《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高年级读《论语》《大学》等。班级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经典诵读进度表,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阅读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通过经典诵读,“以文化人”,潜移默化中涵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气质修养、行为习惯,使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乐观,更具有人文底蕴。

参考文献

[1] 罗刚淮.校园文化建设的误区与反思[J] .教学与管理,2017(8).

[2] 朱孟彬.谈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J] .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4).

[3] 蔡星.“立德树人”中的“以小见大”[J] .教学与管理,2014(35).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以文化人本真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以文化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价值目标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