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2017-08-23 14:10李敏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湖北武汉430022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14期
关键词:偏振光带状疱疹红外

李敏 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湖北 武汉 430022)

针灸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李敏 湖北省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 (湖北 武汉 430022)

目的:对针灸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观察。方法:在本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中选取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表法对患者分组,每组43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针灸与红外偏振光的联合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针灸单独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皮疹愈合所用时间更短、治疗后的VAS评分更低(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3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98%,但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针灸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在增加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同时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有较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和使用。

针灸 红外偏振光 带状疱疹 疗效

带状疱疹在临床十分常见,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剧烈神经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皮肤性疾病,可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以幼儿、中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为主要发病群体[1-2]。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86例带状疱疹患者为对象,通过给予患者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分析探讨了针灸结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本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中选取86例符合本次研究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于本次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会批准支持。随机数表法对患者分组,观察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46.8±5.4)岁,病程1~5d,平均病程(3.2±1.6)d;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7~76岁,平均年龄(46.6±5.0)岁,病程1~6d,平均病程(3.4±1.7)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针灸单独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若患者局部皮损鲜红、自觉口苦咽干则认为患者为热盛型;若患者皮肤颜色较淡、女性患者白带多、舌质淡体胖,则认为患者为湿盛型;若患者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则认为患者为气滞血瘀型。其次,根据分型结果选取具体的针灸方式,常规消毒,围刺疱疹密集皮肤周边,热盛型患者取太冲、曲池、阳陵泉穴;湿盛型患者取阴陵泉、三阴交穴;气滞血瘀型患者取血海、章门穴;平补平泻,留针时长控制在30min,1次/d。

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再联合对观察组患者行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针刺得气后连接电针仪,电针频率控制在70~80次/min之间,选用连续波,红外偏振光照射20min,1次/d。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①参考相关文献[3]制定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临床效果分级,具体如下:若患者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皮疹消退且无任何疼痛感,则认为患者治疗显效;若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有效改善,皮损范围有效、疼痛减轻,则认为患者治疗有效;若患者各项症状、体征未见改善,神经疼痛严重,则认为患者治疗无效。将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作为患者治疗总有效率;②观察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腹胀、恶心、发热、胃肠不适等,计算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分析处理数据,各项计数资料采用(%)的形式表示,各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皮疹愈合时间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患者皮疹愈合所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此外,在VAS评分的比较上,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9.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3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98%,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患者,但组间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带状疱疹在现阶段临床较为常见,指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皮肤疾病,患者常以不同程度的神经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对于本病的治疗,重点在于寻找有效途径控制神经痛、促进水疤结痴[4]。

表1. 两组患者皮疹愈合时间及治疗前后VAS 评分变化比较VAS 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3) 11.2±1.5 7.5±1.7 2.0±0.3对照组(n=43) 14.9±2.3 7.4±1.8 4.5±0.9 P<0.05>0.05<0.05组别皮疹愈合时间(d)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n,%)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观察组 43 29(67.44) 12(27.91) 2(4.65) 41(95.35)对照组 43 13(30.23) 17(39.53) 13(30.23) 30(69.77) P值 <0.05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组别 例数 腹胀 恶心 发热 胃肠不适总发生率观察组 43 0(0.00) 1(2.33) 1(2.33) 2(4.65) 4(9.30)对照组 43 0(0.00) 1(2.33) 1(2.33) 1(2.33) 3(6.98) P值 >0.05

传统上,临床多习惯于采用针灸的方式对本病进行治疗,疗效尚可,但不足在于见效慢,患者往往需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治疗后,病情才有所好转,为此,有学者提出在传统针灸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以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相较于单独针灸治疗,偏振光处理可通过产生强烈光针刺激的方式提高针灸疗效,实现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减少神经刺激、缓解疼痛的目的。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患者各项研究数据完整有效;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仅接受单独针灸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接受针灸和红外偏振光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更显著,两组患者在VAS评分、症状好转时间、治疗有效率的比较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表明针灸结合红外偏振光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途径;此外,两组均有部分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患者略高,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5],表明红外偏振光的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1] 王长华.针灸治疗带状疱疹80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4):42.

[2] 孙凌梅,程俏,吕客,等.神经妥乐平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近期疗效观察[J].淮海医药,2016,34(1):65-66.

[3] 徐凤,马国慧,刘小平,等.应用神经阻滞+红外偏振光+臭氧治疗带状疱疹皮损及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10):3701-3702.

[4] 宋金辉,丁旭东,洪艳,等.A型肉毒毒素联合红外偏振光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90-92.

[5] 梁毅,王静杰,计镔芮,等.青鹏软膏复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临床观察[J].世界临床医学,2015,9(12):140.

1006-6586(2017)14-0072-02

R242

A

2017-06-01

猜你喜欢
偏振光带状疱疹红外
网红外卖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闪亮的中国红外『芯』
独参汤治愈面部带状疱疹之目赤案1则
部分偏振光分解的研究①
8路红外遥控电路
TS系列红外传感器在嵌入式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线偏振光振动合成矢量端点轨迹方程的推导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