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器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7-08-23 14:10罗铁姣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向塘分院江西南昌330201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14期
关键词:针孔四肢患肢

罗铁姣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向塘分院 (江西 南昌 330201)

外固定器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的疗效观察

罗铁姣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向塘分院 (江西 南昌 330201)

目的:观察外固定器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的疗效及对策研究。方法:选取于本院治疗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102例,观察组予以一期外固定器后内固定的治疗,对照组予以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感染和临床疗效,并讨论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感染发生较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固定器和系统的护理可提高四肢开放性骨折的疗效,促进患者康复。

外固定器 四肢开放性 骨折 疗效 对策研究

骨折复位后,通过外固定器可使骨通过钢钉被加压固定,并起到牵引的效果[1]。四肢的开放性骨折常为暴力作用所致,为高能量损伤。由于开放性损伤常合并有伤口的感染,如处理不及时,尤其是下肢的骨折易并发骨筋膜室综合症[2],因此有效的治疗与恰当的护理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2013年1月~2016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分析综合护理措施及外固定架对损伤控制的影响,以期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实践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102例;按是否应用外固定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1例。入选患者均排除合并休克、严重粉碎性骨折以及有严重基础疾病、肿瘤等不能耐受手术者。观察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6.1±4.3)岁,入院时间(44.6±21.5)min;对照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5.7±3.1)岁,入院时间(41.9±23.2)min。对比两组性别、年龄、入院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在评估伤情、早期清创和必要时切开筋膜,重建血运后,采用0rthfix外固定器行临时外固定,再行对症治疗如止血、纠酸、抗感染、改善微循环和保护软组织等,于1~2周后行内固定,再给予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I期切开复位内固定及相关对症治疗,术后康复护理。

1.3 对策研究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由于外固定器一定程度损害了皮肤粘膜的屏障,易发生针道的感染。护理时注意定期更换敷料,术后每天换药,保证敷料充分覆盖包扎伤口,待伤口愈合、较为干燥时,用乙醇对针孔周围皮肤消毒,但禁止灌洗针孔以避免深部感染,并保持钉道的通畅引流,及时去除干痂等渗出物,并嘱患者及家属不可自行剥离针孔周围的痂皮。每日检查外固定器的钢针和螺钉等是否松动、滑脱。如周围皮肤有红肿,张力大,活动时加剧时,注意适当地抬高患肢,并合理应用抗生素,用紫外线照射每周消毒室内空气。若针孔周围皮肤红肿疼痛伴有少量浆液渗出,关节活动时症状加重,可进行全身应用抗生素和伤肢适当抬高治疗。外固定器可允许患者在术后2周内于床上行伤处临近关节的主动活动,但注意嘱患者避免因过度功能锻炼牵拉到针孔周围的皮肤,造成针道切割伤。

表1. 两组临床指标的对比(±s)组别 n 手术出血量(mL) 骨折愈合时间(天) 疗效(例)优秀 良好 较差观察组 51 214.32±17.49 89.13±17.34 47 3 1对照组 51 467.31±24.62 114.68±18.56 36 9 6 t值(χ2值) 59.82 7.18 7.83 3.4 3.8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手术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感染情况等,将疗效分为优秀,良好,较差。其中优秀为患肢无短缩、畸形愈合,关节活动正常,周围皮肤愈合较好;良好,患肢短缩不超过2cm,功能对位,无旋转、成角畸形,关节活动一般,周围皮肤软愈合一般;较差为患肢缩短超过2cm,或是有畸形愈合、不愈合,关节活动差等。

1.5 统计学方法

本临床统计所获得的数据结果采用SPSS15.0的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指标设为0.05,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术后随访8~12个月,观察组优秀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1例感染,对照组出现7例感染,且观察组的手术出血较少,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外固定支架可早期简便、迅速地三维力学固定,且效果可靠,同时考虑到了局部软组织的血运,对全身影响小,从而稳定了病情,为进一步治疗筑牢基础[3]。如发生严重骨折时,早期使用外固定器,等一般情况改善时行内固定术,不仅降低手术风险,又可改善预后。

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使用外固定器,手术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这与相关报道降低感染率和致残率相一致[4]。研究表明,外固定时间大于2周时,易发生钉道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且多为浅表部感染[5]。因此,外固定器较为安全可靠,在给予常规护理如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身体护理、防治感染及营养支持等之外,注意预防骨筋膜室综合症,密切观察四肢的疼痛、肿胀、皮温、末梢循环等,嘱患者抬高患肢,禁止热敷,如有皮温降低、麻木等及时报告。术后给予甘露醇消肿。如患肢被牵拉时远端持续性疼痛,怀疑是否存在肌肉缺血。

外固定器治疗骨折,愈合后患者可较为方便地拆除外固定器,减少了患者的二次打击及心理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但外固定器的体积较大,给患者穿衣、活动带来了不便,且由于存在钉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可能,因而护理时要密切观察伤口,充分宣教,以帮助患者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琴琼.四肢骨折患者卧床期间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14):81-83.

[2] 曾志华.对四肢骨折患者进行专项骨折术后疼痛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30):157,159.

[3] 宋守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J].医疗装备,2016,29(20):188.

[4] 真启云,费文勇,杨文婷.四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的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6,31(12):17-19.

[5] 刘桂香,罗淑梅.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四肢骨折患者并发症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8):269-270.

1006-6586(2017)14-0082-02

R68

A

2017-05-18

猜你喜欢
针孔四肢患肢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一起来探案
跟踪导练(四)
乳腺癌病人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护理干预及实施效果分析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跟踪导练(四)
Rigid ureteroscopy in prone split-leg position for fragmentation of female ureteral stones:A case report
汽车电泳漆膜的缩孔与针孔
跟踪导练(四)
决战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