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读: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入文本

2017-09-08 11:00刘文永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表达方法重点环节

刘文永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批注式阅读有利于学生进入自己独立的阅读世界,自主学习,深入思考,展开想象,形成观点,提升认识,达到“学贵自得”。

西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教材中批读文从三年级开始进入课本,采用旁批式,在正文的旁边,从学生学伴的角度批写学习时的思考、收获,与学生交流,体现出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展示由“扶”到“放”的过程,引领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获得更深刻的阅读感受,培养其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利用课文批注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使批读文这一独特课型的优势在阅读教学中大放异彩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思考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碰到不理解的字词、句子、段落或对文本其他方面产生疑惑时,要把问题记下来。“学者先要会疑”,“读书贵能疑”,有了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他们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批注式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怀疑与探究精神。质疑本身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挑战、一种提升。正是这一串串的问题,激起学生读下去的欲望。

如四年级上册《海滩上的雕塑》的旁批:“海鸥会发表什么评论呢?”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想象。《莫泊桑拜师》的旁批:“为什么他看了几天还是一无所获呢?”提醒学生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在阅读的过程中追根问底。《一棵橡树》的旁批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进行质疑、思考,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二、引导学生找准批读点

利用批读点批读是精读的另一种呈现形式,其批读点是教学的重点,与精读课文相呼应,以体现读和写的目标。教学中要抓住重点,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批读点进行独立思考、理解、想象、赏析,特别是学习和运用读写知识,掌握读写方法,进行批读。

不同的文本,批读点内容不同——写人叙事的课文多关注词句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感受、理解”;写景状物的课文多关注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欣赏、评价”。如三年级上册《西藏高原》着重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基本要领(思考,抓重点、特点,揣摩,了解知识,学习表达方法,积累)。三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侧重对学生修辞手法、语感的培养;《香港夜色》侧重让学生学会欣赏美景,学习观察、表达方法;《植物之间的“爱”和“恨”》侧重标点符号和重点词句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用好批读方法

批读文在性质上属于精读范畴,但是它和精读课文又有一定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逐渐形成了批读文的教学模式。

第一个环节:提示旁批助学。

第二个环节:自读、勾画。

第三个环节:学生展示,教师板书小结。

第四个环节:举一反三。

语文教师根据本方法去教学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批读读懂课文并掌握批读方法,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去阅读其他文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習惯。

(责 编 晓 月)endprint

猜你喜欢
表达方法重点环节
存在感
依托过渡环节 构建游戏化微课程——解决幼儿园过渡环节“消极等待”的策略
谚语趣画
五环节助学教学设计案例
单品推荐“抓住重点,改头换面”
多环节可变主体行为监管的行为观测力度评估
英语中序数词的表达方法
表达感谢
所谓“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