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小说的切入点,让课堂充满活力

2017-09-18 23:35黄秀娥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主动学习切入点兴趣

黄秀娥

摘 要 初中语文小说的教学是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切入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有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同时又可兼备知识性,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一个好的切入点,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好的切入点让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 切入点 兴趣 主动学习 深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入选初中的教材的20多篇小说都是名篇,而且从初一到初三,小说的编目是逐年增加,选文兼备了人文性和趣味性。在名著导读中,教材的编者向推荐了12部估计中外的名著,并做了相关的阅读指导。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还安排了小说的综合性学习《走进小说天地》,目的在于让初中学生对小说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注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能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够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由此可见,初中语文小说的教学是初中阶段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能力。

虽然小说是受学生欢迎的文学样式,但是我们的小说课堂却不一定让学生喜欢。广东省教研院冯善亮在2014年第6期《课程教学研究》发表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在常规的语文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还是讲授法和问答法”,“一线教师普遍能够接受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不由自主地回到以讲为主的传统套路中”。实际情况就是,大多数语文教师,每一篇小说都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展开面面俱到的分析,与考试有关的就讲,与考试无关的不讲。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没有主动学习,就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解,没有形成属于自己的阅读认知。这种教学设计让学生感到机械乏味,不利于提高阅读能力。

浙江师范大学的硕士生金新宇《点燃情感火花,叩响心灵之门——试论小说课堂教学切入点的选择》,从“切入点”研究高中小说教学。其实,初中的小说的课堂教学也需要一个切入点。找准切入点,让小说课堂充满活力。

那么,小说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是什么?所谓“切入点”,也就是突破口,是教材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的目的。切入点的存在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不但教学思路明晰,而且学生也可以在老师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个好的切入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有了主动学习的机会,同时又可兼备知识性,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在《孤独之旅》一课,三千五百多字的自读课文,教学课时只有一课时的时间。在短短的一课时里引导学生读懂这篇小说,并且可以收获一定的阅读知识,那就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来分析课文。首先我用“孤独”一词的含义导入新课,杜小康很孤独,话也说得少,让学生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杜小康说的四句话,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杜小康当时说这些话的心情。然后,学生看完课文找出了杜小康说的四句话,“(1)(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2)(哇哇大哭)我要回家……(3)还是分头去找吧。(4)(大叫)蛋!爸!鸭蛋!鸭下蛋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每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杜小康的心理,并模仿杜小康的语气说同样的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热情就这样被点燃。这就是切入点的神奇作用!分析杜小康的语言,揣摩杜小康的心理活动,走进杜小康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分析杜小康的形象。分析杜小康说的四句话,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因为这个要求不仅让学生有了自己阅读课文的机会从而找出杜小康说的四句话,而且还让学生透过了人物的语言进一步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既是阅读的技巧,也是提高应试能力必不可少的知识。最后,围绕着杜小康的四句话,我把问题抛给学生“杜小康是在什么情景下说的话?”要求学生细读文章的细读36-42段,走近小康放鸭的环境,近距离感受小康的成长。设计这个问题,目的在于感受环境描写的精美语言,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当学生表演朗读时,那种把自己当做主人公杜小康的语气,让我明白,学生们读懂了杜小康的成长路上经历的孤独,读懂杜小康成长路上的坚强!他们不仅学到我这个语文老师讲的知识,还有而且形成了他们对成长这个话题的独到认识。

切入点的选择要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考虑学生的理解程度,还要符合阅读的习惯,思维习惯,同时要注意问题设置的梯度。

一个好的切入点,必须有一定的深度,能引導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果一个切入点只是“切”而不“入”,那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旨。例如《孔乙己》一文,我把过渡段“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作为文章的切入点。表层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读文本,找出孔乙己使哪些人快活,深层的分析就是分析小说中的笑声。一开始学生可能会饶有兴趣地找出课文里那些表面看起来让人发笑的情节,对孔乙己的人物、情节有个初步的了解。随着老师的深入的分析。学生就会渐渐体会到: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按理说应对孔乙己同情。但是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用哄笑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更使人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悲凉,更沉重地鞭挞了罪恶的封建制度。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是社会悲剧。由此看来,这个切入点就是有深度的,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个好的小说切入点,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让老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那么,应该怎么样确定一篇小说的切入点呢?就初中的小说来说,以下几个方法是值得推荐的。(1)从文眼入手,抓住关键词,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孤独之旅》,从文眼“孤独”入手,孤独有时就是无话可说,而杜小康仅有的四句话,就成了分析的切入点。(2)从文章线索入手,紧扣线索来设置问题。如《羚羊木雕》。(3)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章节入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最大化的激发学生的兴趣。避免一般的小说课堂教学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如《智取生辰纲》。仅仅抓住下蒙汗药这个情节,也可以成为一个切入点。(4)从文章中的矛盾处入手,设置切入点。例如《孔乙己》结尾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在这句话中,“大约”和“的确”两个词从字面上看是矛盾的,这就给孔乙己的结局留下空白。教师可以围绕这个空白设置问题:孔乙己真的死了吗?如果认为没有死,从文中找出证据;如果死了,也从文中找出证据。以此来分析孔乙己生活处境和性格,从而把握人物形象。(5)从文章的悬念或者关键性过渡句段来设计教学切入点,实际上也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走进教学,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从小说中的表现手法入手,如《范进中举》一文的对比手法就是分析的角度。范进中举前后每一个身上都了鲜明的变化。这种变化就可以贯穿全篇了。又如把《变色龙》一文中的夸张手法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辛辣的讽刺。(7)从相关的作家、作品切入。如《爸爸的花儿落了》,用林海音的对比照片和汪静之的诗激起学生心底的柔情,点燃了求知火花。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中,找准切入点的方法绝不仅限于以上几种。但是不管用什么办法,在备课时要致力于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让小说课堂充满活力,让小说课堂也成为学生喜爱而又期待课堂。这样才能优化阅读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 余映潮.这样教语文创新教学设计40篇[J].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2] 冯善亮.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状况调查报告课程教学研究[J].广东教育出版社,2017(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动学习切入点兴趣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