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美国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脉络

2017-09-25 08:31仇新明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发展教育

仇新明

(淮阴师范学院 法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20世纪美国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脉络

仇新明

(淮阴师范学院 法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20世纪美国合作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和改革调整时期。这四个时期由多条脉络互为链接而成:在学校层面上,从高等教育向职业教育、中学教育发展;在学历层面上,由本科向研究生与专科发展;在专业领域上,从工程专业向其他专业迁移和扩散;在发展模式上,由早期的辛辛那提“交替制”走向了“青年学徒制”、“契约制”等多种形式;在组织发展上,由教育领域发起向社会组织与行业组织共同支持发展;在支持体系上,由社会组织向与政府组织共同支持发展,政府支持由立法支持向资金与立法支持同时进行。

美国;合作教育;发展历程;发展脉络

1 20世纪美国合作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合作教育肇始于1906年赫尔曼·施奈德教授在辛辛那提大学工程专业实施的合作教育。根据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对合作教育发展的影响及其自身的发展特征,可将20世纪美国合作教育的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形成时期(190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发展时期(一战至二战结束)、繁荣时期(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和改革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末)。

1.1合作教育形成时期

合作教育形成时期是指1906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04年,辛辛那提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施耐德教授,向校长Dabney博士建议辛辛那提大学与产业相合作,开展合作教育培养工程专业学生的观点,获得了Dabney的赞同。最终形成正式建议提交给董事会,并获得通过。自此,施耐德教授开始了合作教育计划,随后斐其伯格四年制高中、波士顿理工学院(即后来的东北大学)、匹兹堡大学等学校相继实施合作教育。自1906年施耐德在辛辛那提大学实施合作教育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到10年的时间,合作教育已经从美国中西部传到东部和南部。当时许多人预言,当经济萧条的时候,企业主会把所有的学生送回学校,合作教育的课程结束[1]。事实上是,至1909年秋季时,1908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仍然存在,但是制造业企业主向辛辛那提大学又提出100个学生的合作教育请求。可见合作教育的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企业的肯定,并使企业从中受益。

1.2合作教育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合作教育经受了两次世界大战与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考验,在开设学科与课程、学校的类型以及合作模式等方面都有所发展。第一,在合作教育涉及的学科上,从早期的土木工程专业扩展到电气、机械、化工、建筑、工业、商业管理、纺织、应用艺术等。如德雷塞尔大学开设家政学合作教育计划、乔治亚理工学院和伊利诺理工大学等开始纺织工程专业实施合作教育。第二,在实施学校的类型上,不仅是在四年制的大学里,还有专科学院、技术学院和中学。专科学院如波士顿格兰德专科学院。技术学院如底特律理工学院和通用汽车研究所。这一时期,合作教育在中学发展达到顶峰。1928年,南方21州78所高中实施合作教育,四年后,有167所[2]。第三,合作教育的类型上,既有辛辛那提的强制性合作计划,也有麻省理工学院、布法罗大学的选择性合作教育计划;既有东北大学以早期的工程学校模式为基础的合作教育计划,也有实施延长交替周期和获取学位的学制时间的合作教育计划,还有二战时期为缓解商业中短缺的文职人员,洛杉矶高中采用半天轮流制合作教育计划。 第四,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上,出现了理念与辛辛那提模式完全不同的安提亚克模式。安提亚克不强调学习能赚钱的特定的职业技能,而是强调工作经验对理解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被传统教育忽略的、构成真实人性的因素;认为教育的任务是让人性获得很好发展的实践经验进入教育,激励人们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传统教育不能提供足够的、适宜的环境来完善人性中一些根本的品质。和辛辛那提一样,安提亚克也强调合作教育计划职业引导功能,但Schneider关心的是计划在技术领域是否适应,而Morgan关心的是给文科学生进入不同职业的机会,并分析这些职业在人类社会中所处的位置。

1.3合作教育繁荣时期

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为合作教育繁荣时期。根据合作教育发展特征的差异,将这个时期合作教育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第二阶段为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

1.3.1二战结束到60年代初期

二战结束后,美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杜鲁门政府提出,为所有有能力读书的青年和想读书的人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合作教育迅速发展,1946年~1962年有51所高等学院实施合作教育。战后行业企业希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希望教师能将行业生产中现实的工作程序带进教室。为适应这一需求,伊利诺斯大学与密西根大学在职业教育与工艺美术的合作计划中开展教师培训[3],东北大学和中央密西根大学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教师培训的合作教育计划[4]。这一时期合作教育最显著的变化是研究生教育与常春藤学校开始实施合作计划。二战结束后,教育界的学者开始讨论在研究生层面开展合作教育,同时,行业也希望在研究生层面实施合作教育。他们认为,研究生院利用合作计划,选择有潜力的学生,这既使教师更新知识,又为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提供了合适的选题[5]。东北大学认为,合作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对脱产和在职的研究生学习都有优势[6],于是在1959年开始了研究生教育合作计划。1946年,常春藤学校之一的普林斯顿大学引进了合作教育计划,让本科生暑假进企业实践。

1.3.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开展合作教育研究,经合作教育委员会的推动、国家的立法支持以及教育国情咨文的影响,合作教育发展迅猛。1963年~1970年有111所大学和初级学院采用合作教育,不仅实现了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的目标,在1971年还有所超越[7]。这一时期合作教育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在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中开始实施合作教育。1962年,第一个黑人学院——Tuskeegee学院实施合作教育。自此,其他的黑人学院开始学习Tuskeegee学院实施合作教育。其二,四年制高级学院合作教育显著增长。1963年~1970年,采用合作教育的学校中有79所是四年制学院,增长最显著的是中西部的工业洲。其三,两年制专科学院的合作教育发展较快。1971年东北大学调查的277所实施合作教育的高校中,专科学院占30%,而1970年占19.1%,1969年仅占17.6%[8]。专科院校合作教育增长的典型是弗洛里达州,所有得到政府支持专科院校都采取了合作教育体制[9]。

1.4合作教育改革调整时期

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美国合作教育的发展呈现出“V”形特征,是合作教育改革、调整时期。

1.4.1合作教育的萎缩

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企业界和科技界遇到日、德等国挑战,对其霸主地位构成威胁。当时许多人认为,中学开设职业性科目,只注意工作经验和技巧,对知识和系统理论不肯钻研,陷入浅学主义泥潭。其次,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资格证书制度,致使许多项目只能在技能要求较低、很少需要资格证书的行业开展。1978年,国会削减了合作教育项目的特别拨款,1979~1980年,中学阶段合作教育的注册人数从628150人下降到522238人,一年减少了10万人[10]。1980年,联邦政府停止了对中学阶段合作教育项目注册生数据的追踪调查。

1.4.2 “青年学徒制”模式

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年工人劳动报酬急剧下降。而且高中阶段辍学率高,一半以上的学生未完成高中教育就辍学。如果不接受继续教育,他们难以具备国际竞争的能力。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途径就是要建立一个从学校到工作的系统。于是,借鉴辛辛那提模式与传统学徒制模式优点的“青年学徒制”模式提上日程。“青年学徒制”的实施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这一时期在国家委员会的努力下,合作教育逐渐走出低谷,从1985年开始,合作教育计划数量日趋上升(见表1)。

表1 1961年~1986年美国合作教育计划项目统计

资料来源:Coope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of North eastern University,Boston Massachussetts.

1.4.3 《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的实施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学校未能培养出令人满意的合格人才。90年代初,《美国的选择:高技术还是低报酬》、《职业对学校的要求是什么》两大报告批评现行教育系统,没有把进入不了大学的高中生培养成为有熟练、创新能力的劳动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帮助美国高中和高中后的青年更好地进行就业训练,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994年5月签署了《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法案特别强调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向学生提供高中毕业证书、全国通用的技能证书等,克服了以往缺乏统一证书所造成的弊端,促进了美国合作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合作教育的发展脉络

纵观美国20世纪合作教育的发展,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多条脉络互为链接而成。

2.1学校层面上,从高等教育向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教育发展

在合作教育形成时期,主要以四年制的大学为主体,如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1909年波士顿理工学院(即后来的东北大学)等,仅有一所高中,即斐其伯格四年制高中(1908年9月实施合作教育)。在发展时期,合作教育的学校由四年制的大学,向专科学院、技术学院和中学扩展。专科学院如波士顿格兰德专科学院、加利福利亚河滨学院。技术学院如俄亥俄州力学研究所,底特律理工学院和通用汽车。二战后,合作教育在四年制高级学院与两年制专科学院进一步发展,而中学合作教育则在80年代以后发展显著。

2.2学历层面上,从本科层面向研究生层面与专科院校层面发展

首次在研究生层面开展合作教育的是1917年麻省理工学院与通用电气公司合作培养高级工程师。但二战后在研究生层面实施合作教育则成为教育家们关注的事,同时也是行业的需求。东北大学在实施合作教育50年后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实施合作教育,之后有很多也相继实施研究生教育合作计划。在专科院校层面实施合作教育则始于1922年加州河滨专科学院,到1939年有14所专科院校报告实施合作教育,到二战开始时有34所。1963年以后,32所专科学院采用合作教育课程,有25所从1970年开始或计划开始实施。

2.3专业领域上,从工程专业向其他专业迁移和扩散

美国合作教育起始于辛辛那提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随后向其他工程专业扩展,一战以后已经扩展到电气、机械、化工、建筑、工业、航空、采矿工程,以及商业管理、纺织、地质工程、一般工程和应用艺术等,尤其是1921年以安提亚克为代表的文科专业开设合作教育计划、1932年德雷塞尔大学开设了家政学的合作教育计划。合作教育专业已经向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领域迁移。在四年制的高级学院中,合作教育课程从会计到工程专业、文科专业与商业专业外,护理、教育、生命科学、哲学与音乐等学科相继被引进合作计划[11]。

2.4发展模式上,从“交替制”模式向多种模式并存发展

合作教育模式的发展,始于辛辛那提“交替制”模式,即学校文化学习与工厂生产实践交替进行,以周或学期为交替时间单位。1921年安提亚克大学在“全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创了与辛辛那提理念完全不同的合作教育模式。六十年代末,在交替制模式的基础上发展了“平行”模式,即学生上午在校学习,下午或晚上工作,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不脱离学校的情况下挣得自己的大部分学费。平行模式的学生经学术中心的评定能够获得学分。20世纪80年代合作教育改革,诞生了“青年学徒制”模式。该模式主张中学生花3~4年时间学习一种职业,高中最后一两年和之后的两年由1名雇主监督,学生上岗工作时间可以从第一年每周20小时增至第四年的全日工作,并给予报酬。教师和雇主根据情况教授阅读、数学和其它课程。毕业生将获得高中毕业证书、接近副学士学位的学分、掌握某种职业技术的证书和丰富的工作经验。80年代末“契约”模式诞生,特点是企业、学校、学生、家庭、社区团体等共同参与,为学生提供一份假期工作。学生可以单独与用人单位签约,也可以在家长的参与下与用人单位签约。一旦签约,学生就能获得假期工作、实习的训练岗位以及未来就业、大学奖学金等方面的机遇与待遇。比较著名的契约模式有“波士顿契约”、“底特律契约”等。各种新的合作模式的出现,使美国合作教育呈现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共同促进美国合作教育的发展。

2.5在组织发展上,从教育领域向社会组织与行业组织共同发展

在1926年施耐德发起合作院校协会之前,没有专门的合作教育组织。施耐德实施合作计划的早期阶段,在Merriman的支持下,成立于1893年的工程教育促进会给他提供了平台,探讨如何成功开展合作计划。1930年4月,合作院校协会6名成员也是工程教育促进会的成员,要求成立工程合作教育部,12月份该组织成立。1946年工程教育促进会改名为美国工程教育学会。1956年,华盛顿大学的H. Russell Bintzer首次提出,建立一个包括非工程专业的合作教育组织,使合作教育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在教育发展基金会和爱迪生基金会的支持下,1962年10月,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建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威尔逊-莱恩斯”方案,大力宣传合作教育,力求扩大合作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在美国社会合作教育学会和工程教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协同其他合作教育组织举行了会议,于1963年9月18日成立合作教育协会,代表来自大学、行业和社会组织(如爱迪生基金会),支持合作教育在非工程专业发展。

2.6支持体系上,从行业支持向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共同支持发展

合作教育早期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行业的支持。尤其是在大萧条时期为合作教育学生提供就业使得合作教育能够得以继续发展。二战后,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的支持成为合作教育发展的主导力量。

社会组织的支持,主要以爱迪生基金会与福特基金会为代表。爱迪生基金会于1957年5月23日和24日在俄亥俄州代顿举行议题为“合作教育和即将到来的教育危机”的会议,彰显合作教育价值[12]。会议发动了一个为期两年的全国性合作教育研究,“威尔逊-莱恩斯”方案即为该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提出三条建议:向其他领域的拓宽、向研究生教育延伸、在妇女教育方面采用合作教育。福特基金会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合作教育予以资金资助与政策宣传。1953年,福特基金会为六所学校提供合作教育计划所需的资金,1955年,宣布给美国大学五亿美元捐助。同年基金会出资建立电视广播教育中心,加强对合作教育的宣传报导。基金会所辖的教育与公共政策处于50年代末加大了对合作教育研究与宣传的力度。1968年基金会任命“威尔逊-莱恩斯” 研究会的早期创立者威尔逊为第一任大学合作协会主席,合作教育在大学的发展逐渐纳入正轨。

政府组织对合作教育支持主要始于二战后。从杜鲁门政府到里根时代、克林顿时代,无论是在立法上,还是在财政上,无不给予莫大支持。1946年《乔治-巴登法案》规定联邦政府与各州的财政补助,使部分较好地实施了合作教育的职业学校普遍受到各工矿企业和社会的欢迎[13]。1964年的《民权法案》为各种人群有权获得合作教育机会提供了法律保障,尤其是黑人与妇女。1965年国会通过《高等教育法案》,为合作教育的经济援助提供合法依据。1957年代顿会议,国家教育发展基金资助95250美元。1965年,美国联邦政府高等教育法案为合作教育提供支持,规定政府对合作教育进行资助,该资助持续到1992年,拨款累计达2.2亿美元[14]。

3 结语

我国合作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尚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高校正在尝试这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美国合作教育的发展实践表明,我国合作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高校应深化合作教育认识,将合作教育推向更广阔的领域;与产业达成双赢的合作契约,建立适宜的合作教育模式;产学双方进一步健全合作教育制度,发挥合作教育优势,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政府则应积极完善合作教育立法程序,在财政资助与管理规范上予以明确规定;在政府引导下,产学之间完善合作教育组织机制,发挥合作教育组织的宣传、管理与引导作用。

[1] Schneider. Three Years of Cooperative Courses[J]. American Machinist,1909(2): 444.

[2] Smith,Leo F. Cooperative Work Programs in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sent Status,Trends and Implications[D].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1944:26.

[3] R. C. Wenrich. Industry and Education Cooperate in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ers[J].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1952(3):285-287.

[4] Dean Vander Werf Describes N.U. Intern Program[R] .N U Viewpoints,1963(2):1.

[5] R. E. Kirk. Cooperative Engineering Education at the Graduate Level from the Viewpoint of the Graduate School[J]. Engineering Education,1950(7): 353-359.

[6] Alvah K. Borman,Graduate Study: A New Approach Through Co-operative Education[M].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1966:25.

[7] Probst,George E. Promotion and Exchange of Information[M]. Boston:Handbook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1971.

[8] James W. Wilson,Surve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J]. Journal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1971(11):39.

[9] D. P. LaRowe. Cooperative Distributive Education in Florida's Junior Colleges[J]. Business Education Forum,1966(1):28-30.

[10] 马骥雄.战后美国教育研究[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11] Joseph E. Barbeau.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AMERICA: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1906-1971[M].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1973.

[12] Edison Foundation Conference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J].Journal Engineering,1957(3):764.

[13] W. H. Timbie,Cooperative Courses in Colleges[J]. School and Society,1928(8):711.

[14] W. R. Timbi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a Cooperative Course in Engineering[J].Engineering News-Record,1920(3):119.

(责任编辑:贺 兰)

TheDevelopmentHistoryandSequenceofAmericanCooperativeEducationinthe20thCentury

QIU Xin-ming

(School of Law Politics and Public Management,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Huai'an Jiangsu 223300,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the 20th century has gone through four periods: formation,development,prosperity,reform and adjustment. The four periods are composed of multiple sequences: At the level of school,it develops from the higher education to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at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it develops from undergraduates to postgraduates and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at the level of major,it develops from engineering to the others; at the level of developing model,it develops from the Cincinnati "alternative system" to the coexistence of a variety of patterns like "youth apprenticeship" and "indenture system",etc.;at the level of the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it develops from the pattern initiated by 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to the pattern supported by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 at the level of supporting system,it develops from the support only by social organizations to joint support by social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government support shifting from that of legislation to the simultaneous one of funding and legislation.

America; cooperative education; development history; development sequence

G649.1

:A文献标识码:1009-7961(2017)04-0080-05

2016-10-13

仇新明(1978-),男,江苏洪泽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