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英语疑问句韵律特征的句法—语用界面研究

2017-11-03 12:16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本族语句末重音

毕 冉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学习者英语疑问句韵律特征的句法—语用界面研究

毕 冉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研究以语调音系学的“自主音段—节律”为理论框架,采用中国学习者英语朗读材料语音库(RESCCL)中375名大学生的对话朗读文件为语料,通过与英语本族语者语料进行对比,从句法—语用界面的视角揭示了学习者英语疑问句的韵律特征。研究发现,学习者英语疑问句的韵律特征在调群切分、边界调、音高重音与调核等韵律层面上与本族语者差异较明显,学习者关于如何依据句法、语用功能传递韵律信息的意识较薄弱。

英语疑问句;韵律特征;句法;语用

一、引言

语调可以传递句法、语用、情感等信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调如何传递信息,只关注体现这些信息的声学变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将语调的音高曲拱图所体现的具体语调变量(如升调和降调边界调)与话语表达中的语言学特性(如句法特性:疑问句类型)相结合[1]。因此将句法、语用与韵律特征相结合的研究已成为韵律研究的重要领域[2-5]。

疑问句是说话者试图询问或确认信息的话语表达,说话者在询问信息与确认信息两种情境下的语调存在不同[6]。因此,疑问句传递的是一系列的命题(proposition)内容,这些命题可以作为可能的或真实的答案[7]。如果疑问句传递的不完全是命题内容,而是有关特定语境下的特殊含义,此时其便含有“预设”(presupposition),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可以解释这种句法范畴与交际运用明显不符的现象[6]。依据句法结构,疑问句分为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等。

不同类型的疑问句,其语调模式(如边界调)也不同,从而传递不同的意义,如L*H-H%(低升)为典型的一般疑问句语调模式,L*表示说话者请求听者做出论断或预测,并非证实听者是否与其达成共识,因为双方都已经知晓背景信息,边界调H%表明说话者期待听者对接续的话语给予特别关注从而对话语做出解释[8]。而特殊疑问句的典型语调模式H*L-L%(高降)表明说话者想获得详尽信息或发起次主题(sub-topic)[9]。对于疑问句这种特殊的表达句式,运用恰当的音系结构传递信息在话语表达中极为重要,否则会产生误解或导致话语的中断。

本研究以Pierrehumbert[10]提出的“自主音段-节律理论”(Auto-Segmental Metrical Theory,简称AM理论)为理论基础,AM理论是关于语调模式的组合理论(compositional theory),即语调被描述为体现音高变化的线性序列组合。该序列组合由音高重音(pitch accent)和边缘音调(edge tone)两个变量组成。音高重音包括两种单调重音(H*,L*)和四种双调重音(L*+H,L+H*,H*+L,H+L*)[11]。边缘音调由短语重音(phrase accent)(H-,L-)和边界调(boundary tone)(H%,L%)组成。Ladd[1]把AM理论与英国传统语调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新的语调模式,该语调模式保留了短语重音和边界调,但将音高重音分为核心重音(nuclear accents)和核心前重音(pre-nuclear accent)(见图1)。

图1 Ladd[1]提出的语调有限状态语法

以往研究表明,英语学习者在话语表达中的韵律结构与本族语者存在差异,且在口语产出时使用不恰当的音高模式和边界调[12-13],因此,有必要对学习者的英语韵律结构进行研究,发现其与本族语者的差异并分析相应的原因。

国内对中国学习者英语疑问句语调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为单一英语疑问句句式的语调特点研究[14-19];一类为对疑问句语调的英汉对比研究[20-21]或基于方言的疑问句语调特点研究[22-23];另外一类为对英语疑问句语调功能及意义的研究[24-27]。然而,国内对中国学习者英语疑问句韵律结构的实证研究甚少,且多只涉及疑问句的某一种句式,更没有从句法、语用或语调功能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国外基于AM理论或语调音系学理论,从句法、语用的角度对疑问句韵律特征所做的实证研究也不多,主要包括对英语本族语者疑问句[28-29]及荷兰语本族语者疑问句的研究[6],缺乏对中国学习者英语疑问句韵律特征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语调音系学理论,结合句法、语用功能分析中国学习者英语疑问句的韵律特征,并与本族语者对比,揭示学习者能否使用恰当的语调模式传递信息。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从AM理论中的音高重音、边界调、调群等组合成分来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三类疑问句的韵律结构①,旨在揭示学习者和本族语者英语疑问句音系结构的特征和学习者存在的问题。具体回答如下三个研究问题:

1)中国学习者英语一般疑问句的音系结构有何特点?

2)中国学习者英语特殊疑问句的音系结构有何特点?

3)中国学习者英语选择疑问句的音系结构有何特点?

(二)语料来源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中国英语学习者朗读材料语音库(RESCCL)中的情景对话朗读文件。该语料库中的朗读任务由四种不同教育背景的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本科生和硕士生)完成。朗读录音收集于中国各大方言区。另外,该语料库还收录了23名英语本族语者的朗读语料,朗读任务与中国学习者相同。本族语者朗读语料的作用是:用以验证文献中关于英语短语重音在各种不同语境中的表现形式,并作为中国学习者英语短语重音模式的参照标准。语料库中所有语音文件均已标注。标注主要参照AM理论和ToBI韵律标注系统,分六个层级进行:正则层、元音和辅音层、间断指数层、重音层、语调层和ToBI层。

(三)受试

从语料库中随机抽取375名中国各大学二年级本科生的朗读语料作为本研究的分析语料。这些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大学,男女生比例分布均衡,迄今已经有10—12年的英语学习史,均无出国经历。英语本族语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22名美国大学生以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的Wells教授。

(四)数据分析

本研究分析了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三类有代表性的疑问句式(见表1)。这些代表句式均选自朗读语料中的情景对话。

表1 本研究分析的英语疑问句实例

类别形式实例一般疑问句助动词+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状语)直接引语+句末报告短语Doyouknowthatboy?Willtheycometomorrow?“Willtheycometomorrow?”Bettyasked.特殊疑问句疑问词+助动词+主语Whatarethey?选择疑问句第一小句+or+第二小句Doyouwanttogotothecinematonight,orhaveyougottostaylateatworkagain?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一般疑问句:重点考查学习者边界调及其与本族语者边界调的差异。本研究只分析符合规范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规范的情况不做分析。2)特殊疑问句:特殊疑问句的调核通常为非句末调核,通常前移至助动词上,疑问词虽不做调核,但可以重读[30]。由于特殊疑问句句式很短,对调群特点不做分析,仅分析调核、重音分布及边界调特点。3)选择疑问句:选择疑问句主要由连接词“or”连接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一般疑问句组成,鉴于句式较复杂,主要考查有代表性的调群切分及边界调调型特点。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一般疑问句的韵律特征

句式为“助动词+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状语)”的一般疑问句中,中国学生在调群和边界调调型上的韵律特征与本族语者基本相同,即调群均为一个调群;调型上,末尾边界调主要为升调(本族语者,79%;中国学生,86%)。句式为“直接引语+句末报告短语”的一般疑问句中,中国学生和本族语者的韵律特征差异显著,主要表现在调群切分和句末报告短语的边界调调型上。本族语者全部将直接引语和句末报告短语处理成一个调群,末尾边界调多为升调(69%)或平调(31%);而中国学生多将直接引语和句末报告短语处理成两个调群(94%),只有极少数学生(6%)处理成一个调群,28%的中国学生采用了降调的末尾边界调(见表2)。

表2 本族语者与中国学生一般疑问句的韵律特征②

句式特征类别本族语者中国学生I调群1100%100%边界调升调79%86%降调4%11%

续表

注:I=助动词+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状语);II=直接引语+句末报告短语;1和2表示一个调群和两个调群。

由于句式为“助动词+主语+谓语动词+(宾语)+(状语)”的一般疑问句比较简短,本族语者和学习者均将该句处理成一个调群。末尾边界调上,本族语者和学习者多使用升调,不同之处在于边界调调型上,本族语者边界调调型比中国学习者更为多样化,除升调和降调的基本调型外,升调中的降升调小类也占了9%。一般疑问句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形式,通常使用升调[30]。一般疑问句句末边界调若是降调,会使问句听起来带有更加坚持(insistent)、更商业化(businesslike)、更严肃(serious)甚至更具威胁性(threatening)的语气,这种语调意义称之为坚持降调(insistent fall)[30]。这种降调在疑问句中还可以用作猜谜游戏或听者未听清楚时的重复提问。

在对话“Do you know that boy? He’s William’s nephew.”中,根据语境,说话者试图向听者询问关于“that boy”的信息,请求听者给予有关男孩身份等信息的论断,因此末尾边界调若使用升调,语用功能上表示说话者期待听者对接续话语给予特别关注并做出解释,符合语义传递。平调在语篇功能上虽可以用于疑问句,但表示提及(已知信息)或坚持、加强的语气,结合对话来看,末尾若使用平调在语义传递上较升调来说不是很恰当。而降调在语篇功能上则表示当前话语不需要通过接续话语来解释,常用于表示信息的完结、肯定,从对话的语境来看,说话者是期待从听者处得到关于“那个男孩”信息的答案,因此末尾使用降调也不是很恰当。

在句式为“直接引语+句末报告短语”的一般疑问句中,本族语者将直接引语和句末报告短语处理成一个调群,而学习者则处理成两个调群(图2)。由于直接引语部分是说话者所要传递的重要信息,如果切分成两个调群,会破坏完整的语义传递,分散听者的注意力,听者应该抓住引语部分的重要信息,而非句末报告短语,因为句末报告短语仅是作为说话者身份的体现。边界调调型方面,升调的末尾边界调符合恳求对方就“明天他们是否会来”这一命题做出论断和提供答案的语用含义,因此是恰当的。而降调的使用则显得坚持、严肃,听起来不够自然和恰当。

图2 句末报告短语调群切分频谱语截图

(二)特殊疑问句的韵律特征

句式为“疑问词+助动词+主语”的特殊疑问句,如例(1):

(1)S: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H: There are four.

S:[S[SpecWhat][Auxare][NPthey__ __ ]]

H*L-L%

H: They are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中国学生和本族语者在重音(包括调核)及边界调调型上差异显著。其中,本族语者主要将重音放置在疑问词(13%)和助动词(100%)上,将调核放置在助动词上(96%);而中国学生则主要将重音放置在疑问词(64%)和主语(70%)上,只有少数学生(30%)将重音放置在助动词上,调核主要放置在主语上(66%)。边界调调型方面,本族语者的末尾边界调多为降调(96%),只有极少数人使用了平调(4%);而中国学生的末尾边界调主要为降调(75%)和升调(22%)两种(见表3)。

表3 本族语者与中国学生特殊疑问句的韵律特征

特征类别本族语者中国学生重音疑问词(what)13%64%助动词(are)100%30%主语(they)070%调核疑问词(what)4%10%助动词(are)96%13%主语(they)066%边界调升调022%降调96%75%平调4%3%

Halliday[30]指出,特殊疑问句的调核通常为非句末调核,通常前移至助动词上,疑问词虽不做调核,但可以重读。本研究中本族语者多将重音落在疑问词和助动词上,这与陈桦[31]的发现一致;而中国学生多将重音落在疑问词和主语上,与本族语者差异显著(图3)。由于主语they指代上文提到的“seasons”,因此不再是新信息,可以不重读。另外,更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是特殊疑问句的疑问词(wh-word)是否要赋予重音。从表3可以看出,64%的中国学生在what上赋予了音高重音(参看图3),这与Bolinger[14]提出的音高重音为典型特殊疑问句中句首疑问词的模式相符。Hedberg等[29]关于特殊疑问句音系结构的研究表明,48%的本族语者将音高重音落在特殊疑问词what上。Steedman[5]提出将特殊疑问词作为特殊疑问句的“主位”(theme),因为它是从后备选项中产生的。因此,特殊疑问词是可以被赋予重音的。

图3 特殊疑问句调核频谱语截图

边界调调型方面,Wells[32]指出,特殊疑问句的音调主要为降调,有时也鼓励使用升调,带有更温和、友好、鼓励、同情、恭敬的语气。从语用功能的角度来分析,降调边界调适用于特殊疑问句,表示寻求或引导信息,或发起次主题,而升调在特殊疑问句中则表示补充信息、积极礼貌策略、说话者居会话主导地位或请听者缩小语境范围,特殊疑问句“What are they?”是针对听者对之前的问题做出简要回答后的再次询问,可以看作是发起次主题,说话者进一步询问详细信息(elaborative detail),因此用降调较升调更符合语用表达。降升调在语用上通常表达说话者对预设的肯定,说话者期待降低其不确定性。由于该对话中,一年四季为常识,对话双方对答案已知的可能性很大,故不存在说话者对答案的不确定,因此使用降升调也不符合语境意义。而疑问句中的平调在语篇上表示详细解释之前的陈述或提供详细信息,勉强可用。

(三)选择疑问句的韵律特征

句式为“第一小句+or+第二小句”的选择疑问句,如例(2):

(2)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cinema tonight,or have you got to stay late at work again?

两组受试在调群切分上差异显著,本族语者将选择疑问句全部切分成两个调群,即每个小句作为独立的调群存在,而12%的中国学生将该调群处理成三个调群,打破了完整的语义传递(见表4)。边界调调型上,58%的中国学生第一小句的末尾边界调为升调,与本族语者一致(78%);本族语者第二小句的末尾边界调全部为降调(100%),而36%和20%的中国学生分别使用了升调和平调的末尾边界调模式。

表4 本族语者与中国学生选择疑问句的韵律特征③

特征类别本族语者中国学生调群 2100%88%3012%边界调 第一小句升调78%58%平调22%6%降调036%第二小句升调036%平调020%降调100%44%

由于选择疑问句的句式较为特殊,句法上是由连接词or连接的两个选择小句,每个小句传递完整的信息,加上该选择疑问句句式较长,中国学生在面对较长英语句子时,需要更多时间进行句子的加工处理。第一个选择小句的内容及语句是中国学生熟知的,因此可以比较连贯流畅地产出;但第二个选择小句的句法结构比第一个更陌生和困难,因此在产出时产生了断裂。在产出一个较长的小句之后,虽然已经停顿一次以满足呼吸的生理需要,但为了尽量使自己的语流听起来流畅,发音者的停顿很短暂,因此,短时间后又因换气需要再停一次,第一次停顿时学习者还能考虑句法结构,第二次停顿时则完全受生理原因的驱动而无法顾及句法,造成了断句的任意性,从而破环了完整的信息传递。说明中国学生对选择疑问句调群切分的掌握不够理想,对如何根据语义句法等来切分调群以传递完整语义信息的意识相对薄弱。

边界调调型上,升调/平调所表达的含义是“未完待续”或“礼貌请求”,降调则暗指“终结” “肯定”等意。在本研究分析的这个选择问句语境下,会话中说话者试图向听者提供两个选择项,“看电影”或“又加班”,第一选择小句“看电影”之后的边界调调型应该使用升调或平调,意指提醒听者后面还有选择;若如某些中国学生那样在第一选择小句结束边界使用降调,则表明是一个“不太礼貌”或“非常冷淡”的一般疑问句[32]。第二小句中,末尾边界调主要为降调(本族语者,100%;中国学生,44%),但中国学生使用升调的比例也比较高(36%),由于选择疑问句的句末表示列举穷尽、完结,因此使用降调的边界调可以表示肯定的语气。Bartels[28]指出升调或平调的末尾边界调在选择疑问句最后一个选择项的句末很少使用,当选择项为两个对立选择项时,若是对听者所期待答案的驳斥,可以使用升调或平调。

四、结论

本研究对中国学习者疑问句的韵律特征进行了基于语料库的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学习者疑问句的韵律特征与本族语者差异较明显,主要体现在调群切分、边界调、调核和重音分布上。

调群切分上,中国学习者一般疑问句直接引语部分和选择疑问句的调群切分与本族语者基本一致,即将一般疑问句中的直接引语部分处理成一个调群,选择疑问句处理成两个调群。本族语者和学习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直接引语+句末报告短语”句式中,本族语者将“直接引语+句末报告短语”处理成一个调群,而学习者大多切分成两个独立的语调单位。

边界调上,中国学习者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的末尾边界调与本族语者基本一致,即特殊疑问句为降调边界调,选择疑问句第一小句为升调边界调,第二小句为降调边界调。只有部分学习者在特殊疑问句和选择疑问句第二小句使用了升调末尾音调。

调核和重音分布上,学习者和本族语者存在明显差异,学习者重音过多且分布较无规律,调核放置不恰当,不能突出重要信息,不利于语用信息的传递,说明学习者关于依据语用赋予重音和调核的意识较薄弱。

上述发现对英语语音教学有着如下启示:1)鉴于学习者和本族语者的音系结构存在差异,国内语音教材应该将句法、语用与语音相关知识整合起来;2)英语教师在语音教学中应该重视停顿、调群划分、重音、句法结构的不同音调等;3)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改变传统只重视语法的做法,将句法、语用与语音知识结合起来,多增加此类知识的讲解和演练,结合不同句式,将句法、语用和语音融会贯通,帮助学生通过语调有效地传递语义。本研究的局限是:因为本语料库及其语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能够分析的句式和语调内容有限。

注释:

①本文采用AM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但并非每一种类型的疑问句都从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而是根据韵律的特殊性,以及本族语者和学习者的韵律特点进行选择性分析,同时也是为了避免出现重复分析的现象。

②本研究主要分析一级音调,将二级音调如高升、低升和降升调均归为升调。

③表4中对于不符合规范的三个调群的边界调调型特点不予分析,仅对规范的调群切分情况(两个调群)进行分析。

[1]Ladd D R. Intonational Phonolog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2]Halliday M A K. Intonation and Grammar in British English [M]. The Hague: Mouton, 1967.

[3]Ladd D R. Phonological features of intonational peaks[J]. Language, 1983, 59(4): 721-759.

[4]Selkirk E O. Phonology and Syntax: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und and Structure[M].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86.

[5]Steedman M.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the syntax-phonology interface[J]. Linguistic Inquiry, 2000, 31(4): 649-689.

[6]Haan J. Speaking of Questions[D]. Utrecht:Utrecht university,2002.

[7]Hamblin C L. Questions in montague English[J].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973, 10(1): 41-53.

[8]Pierrehumbert J, Hirschberg J. The meaning of intonation contour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J]. Intentions in Communication, 1990, 2: 271-311.

[9]Hedberg N, Görgülü E, Mameni M. On Definiteness and Specificity in Turkish and Persian[C].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Annual Meeting of the Canadian Linguistic Association, 2009.

[10]Pierrehumbert J B. The Phonology and Phonetics of English Intonation[D]. Cambridge,MA:MIT, 1980.

[11]Ladd D R, Beckman M E, Pierrehumbert J B. Intonational structure in Japanese and English[J]. Phonology, 1986, 3(1): 255-309.

[12]陈桦. 中国学生朗读口语中的英语调型特点研究[J]. 现代外语, 2006(4): 418-425.

[13]毕冉, 陈桦. 中国英语学习者音调模式的纵深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1): 50-54.

[14]Bolinger D. Intonation and Its Uses[M].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15]Juffs A. Tone, syllable structure and interlanguage phonology: Chinese learners’ stress errors[J]. IRAL, 1990(2): 99-117.

[16]陈桦. 中国学生英语朗读中的调群切分模式[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5): 272-278.

[17]杨军. 中国大学生英语朗读中的语调短语划分不当[J]. 现代外语, 2006(4): 409-417.

[18]袁懿. 一项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附加疑问句语调习得情况的实证研究[D]. 镇江:江苏大学, 2010.

[19]袁咏. 英语附加疑问句的语调模式研究[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9): 24-26.

[20]郭嘉, 石锋. 英汉陈述句和疑问句语调实验对比研究[J]. 当代外语研究, 2011(9): 5-11.

[21]陆颖. 英语降升调的汉语语音语调对应[J].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12): 69-73.

[22]吐尔逊·卡得, 王蓓. 维吾尔语中疑问和焦点对语调的共同调节作用[J]. 计算机应用, 2013(33): 783-788.

[23]尤洋. 维吾尔语陈述疑问语调及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现象[D]. 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 2009.

[24]陈春红. 对中国EFL学习者英语语调表态功能使用的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5]洪爱英.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英汉语调对比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 2008.

[26]冯生瑜. 英语语调的特殊用法[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9): 55-56.

[27]于延梅. 英语语调在口语语篇中的衔接功能[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8]Bartels C. The Intonation of English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M]. 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9.

[29]Hedberg N, Sosa J M, Fadden L. Meanings and configurations of questions in English[R]. Speech Prosody 200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2004.

[30]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1]陈桦. 中国学生英语语调模式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2]Wells J C. English Intonation:An Introduction[M]. Cambrid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L2Learners’ProsodicFeaturesofEnglishInterrogativesatSyntax-PragmaticsLevel

BIRan

(SchoolofForeignStudies,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221116,China)

Based on the AM theory, this study revealed L2 learners’ prosodic features of English interrogatives from the syntax-pragmatic perspective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native speakers. From RESCCL corpus,375 sound files of read speech were sele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L2 learners and native speakers in prosodic features of tonality, tone, pitch accents and nucleus in the interrogatives. L2 learners had weak awareness of how to convey prosodic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syntactic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English interrogatives;prosodic features;syntax;pragmatics

H030

A

2095-2074(2017)04-0044-08

2017-04-08

2016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项目(16jsyw-27)

毕冉(1979-),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讲师,博士。

猜你喜欢
本族语句末重音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单词重音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大陆与本族语学者英语科研论文模糊限制语比较研究——以国际期刊《纳米技术》论文为例
从迁移理论看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学生的偏误
人生的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