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以《阿拉比》为例

2017-11-23 07:18谢晓华
关键词:阿拉比连贯隐喻

谢晓华



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以《阿拉比》为例

谢晓华

(闽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近年来,随着认知隐喻研究的逐步发展,隐喻研究逐渐从词句层面跨越到语篇层面。概念隐喻具有概念性、认知性、互动性和系统性。通过类比转移机制、始源域和目标域的互动结果,使语篇在语义和结构上实现衔接和连贯。本文旨在结合概念隐喻研究和语篇分析研究,分析《阿拉比》中概念隐喻是如何组织和构建语篇,从而帮助读者理解主题内涵,提高语篇鉴赏能力。

概念隐喻,语篇功能,阿拉比

引言

隐喻研究是近三十年来在国内外迅速发展起来的跨领域研究课题。领军人物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使隐喻研究从修辞层面上升到认知层面,使隐喻研究达到一个新高度,在学术界掀起了认知隐喻研究的高潮。

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在概念隐喻研究上有比较系统的评述,研究成果较为显著。据统计数字,概念隐喻研究的三大热点为:概念隐喻英汉对比研究,概念隐喻在外语教学上的运用和概念隐喻与文学研究[1]。魏在江[2]、任绍曾[3]、廖美珍[4]等学者认为,隐喻不仅和我们的生活和思维紧密相关,它在文章的建构和组织方面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Lee指出,隐喻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5],不仅体现在词义、句法层面,而且在语篇层面上也起积极地作用,“在文学语篇中更是如此”[2]。

目前,概念隐喻在文学作品的应用研究上方兴未艾。在理解语篇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源于生活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概念隐喻,重新分析、构建文本,以新的视角透视和体验作者带给我们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本文拟结合概念隐喻研究和语篇研究,分析《阿拉比》中概念隐喻是如何组织和构建语篇,从而验证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解构、整合文学语篇,培养学生的认知隐喻能力。

一、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认识

认知语言学们关于隐喻的基本认识如下:1.隐喻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语言修辞,而且是人类进行思维、认知的重要方式。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取决于我们的隐喻概念体系。2.隐喻是一种映射,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隐喻意义是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互动的结果。3.概念隐喻是有系统的。它本身是个复杂而系统的隐喻集合,“隐喻和隐喻之间的蕴含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体系及一个协调一致的英语表达体系”[6]。4.隐喻可以在语言组织的各个层次上体现,可以体现为单词、词组、句子,也可以体现为语篇[7]。

综上所述,概念隐喻的基本特征是概念性、认知性、互动性和系统性。它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认知功能和构建功能。概念隐喻以某一领域的经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历,它的认知价值有助于解释、推理、构建复杂的,抽象的事物和思想。正如生活和思维离不开隐喻,说话和文章的建构和组织也离不开隐喻[4]。

(二)概念隐喻与语篇功能

Celce-Murcia[8]指出确保语篇连贯有三个途径:1.语言表层上的语言衔接;2.概念层面上的语篇连贯(通常由建立在个人经验、文化和习俗上的世界观来支配);3.读者对篇章的解读。衔接是语篇的显性特点,是语篇表层的形式上的连接,通过语法和词汇手段来实现一个语篇在结构上的连接[9]。连贯是语篇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它指语篇在逻辑上和语义上的统一,它是个深层结构,是语篇深层上的意义上的联系。连贯保证语篇意义和内容的一致,是语篇的重要特征,也是读者思维认知的产物。

认知隐喻的功能观主要是从认知、思维的角度探讨隐喻的功能,通过隐喻了解概括和诠释构建新世界。“概念隐喻是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途径,也是语篇生成和构建的重要机制之一。”[10]隐喻不仅和词汇、句子层面相关,还可以扩展至篇章层面,组织、构建语篇,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凸显主题的深层涵义。

隐喻的语篇功能是由隐喻的基本特征和运作机制决定的。首先,不同的概念隐喻之间不是彼此孤立地运作的,隐喻涉及所在领域整个系统内部关系的转移。隐喻概念是系统的,与之相对应的语言表达式也是系统的、连贯的。在语言层面上,单个或多个概念隐喻构成的一系列蕴涵意义和相应的表达式,在语义上相互关联,组成一个语义场,实现语篇表层的显性连接。其次,概念隐喻是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通过类比转移机制,始源域的特征、关系、图式和知识结构投射到目标域中其对应的蕴涵,构成了一个蕴涵体系。从这些蕴涵中产生了连贯的概念和思想保证了其在语篇的连贯。再者,概念隐喻本质上是认知的,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所有的规约性的概念隐喻都植根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受制于我们的文化知识。带着体验性、互动性的概念隐喻,特别在篇章主题上,支配整个语篇的脉络,形成语篇的信息流,实现逻辑和语义的统一。概念隐喻的功能不仅在于组织和构建语篇,而且帮助读者增进理解和抽象推理。

二、《阿拉比》中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解读

《阿拉比》是意识流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集《都伯林人》童年篇的最后一个故事,是作者公认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隐喻性的叙事语言,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男孩对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及其幻灭的生动故事。全文共36段,共2 327个词,文字紧凑,短小精悍。作者在《阿拉比》中大量使用隐喻性语言,其中宗教隐喻式表达有10个,颜色隐喻式表达多达26个。这些隐喻不仅使文章的语言生动鲜活,同时在语篇中构建一个完整的语义链,保证语篇在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衔接和连贯。

小说中,宗教隐喻及其相关表达对于语篇构建的成功具有非凡的意义,不仅推进文章主题内涵的发展,并且帮助实现语篇的整体生成。文中的宗教的概念隐喻式表达主要有10处,分别是: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 priest, wild garden apple tree, figure, summon, chalice, prayer and praise, retreat in her convent, the night of our Lord, a church after a service。这些表达贯穿于文中用来描述男孩的生存环境和追求爱情的经历。这些隐喻表达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串联了男孩精神意识的流动变化。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自动地、无意识地获取一个巨大的多层次的隐喻系统。当遇到新兴事物或新体验感受时,人们就可能进行隐喻性认知对应,把它们和具体的意象联系在一起,进行认识和感知。这十个宗教隐喻表达式蕴含着一个结构隐喻,即LOVE IS RELIGION (爱是信仰)。这个概念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的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11]。这个核心隐喻所形成的形象和意象,以具象代抽象,用于唤起某种感觉、暗示某种情感,从而引领读者沿着意象所指方向迅速领悟文章的主题内涵。

目标域LOVE对于情窦初开的男孩来说,是模糊而抽象的概念;始源域RELIGION为男孩自身生活经验和宗教文化知识。通过变换始源域RELIGION支配下的宗教隐喻表达,作者创造性地构建了大量的映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同一目标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和类比转移产生互动,始源域的丰富形象和意象投射到目标域的相应的蕴涵上,语义层层递进,逻辑环环相扣,自然形象地揭示出男孩的精神状态。

从表层结构看,故事的铺垫显得沉闷冗长,但在主题的揭示上又是必要且重要的。作者用前三个隐喻表达式描述男孩生存现状。教会学校(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在死胡同里,揭示天主教不能给人们提供精神出路。教士(priest)的死和泛黄的书页隐喻着人们怀有虔诚信仰的时光早已逝去;花园(wild garden)和苹果树(apple tree)这两个意象,属于原型隐喻,对应《圣经》中的伊甸园和智慧树。花园的荒芜和被遗忘的苹果树同样隐喻了爱尔兰人宗教信仰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荒芜。这些表达和上文用于描写生存环境的冷色调隐喻表达相契合,展现了在现实世界里男孩精神世界的空虚无望,为男孩实现爱情梦想的艰难和失败埋下了伏笔,为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凸显主题内涵定下基调。

故事发展中的四个表达用来描述男孩爱上邻家的曼根姐姐时所见所想。在男孩心中,女孩的身影像神像(figure)般的美好圣洁;女孩的名字时时刻刻在召唤(summon)他的心;他想象自己像骑士保护圣杯(chalice)一样珍惜呵护自己的爱情;他总是不由自主地为女孩祷告和唱赞美诗(prayer and praise)。男孩对女孩的崇拜已经达到了宗教的高度。暖色调隐喻表达和女孩宗教般圣洁的意象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为下文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和主题的凸显提供充足的铺垫。

最后的三个表达揭示了男孩去阿拉比市场的原因、时间和结果,掀起故事的高潮。因为曼根姐姐要去修道院做静修(retreat in her convent),所以希望男孩能去阿拉比市场。因此“阿拉比”作为一个具有魔幻般神奇美妙的东方集市,成了男孩的爱情圣殿。但是男孩去集市的那晚是主日之夜(the night of our Lord),人们可能要早打烊,准备主日活动。当到达目的地后,男孩发现摊贩们大都收摊,市场就像做完礼拜的教堂(a church after a service)一样空荡荡的。陶瓷店门口的男女打情骂俏的场景,瞬间摘下“阿拉比”浪漫神秘的光环。一声熄灯令下,男孩的世界一片黑暗,他的梦想和追求彻底幻灭了。三个隐喻表达在语义上和逻辑上回应了文章开首的生存现状,信仰缺失后的人们麻木不仁且自欺欺人,隐喻着男孩宗教般神圣的爱情崩溃的必然性,并最终凸显了男孩顿悟人生虚无的主题。

表1 颜色隐喻表达统计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内涵的过程中,颜色隐喻和主题隐喻成为语言层面上的至关重要的推动力。文中,颜色隐喻表达式主要分为冷暖色调两类,如表1所示。表格里这些颜色隐喻表达式贯穿全文,形成一个由暗——明——暗的色调语言表达系列。在文章的开始部分,即第一段到第三段上半部分,作者运用大量的冷色调语言描绘了男孩所处的生存环境:天气阴沉、街道昏暗、街灯微弱、人们的脸色冷漠无情等。直到他朦朦胧胧地喜欢上邻家的曼根姐姐,作者转换为暖色调表达来描写男孩眼中的暗恋对象:柔和的灯光、白皙的脖颈、银色的手镯和洁白的裙边。当男孩答应为心上人去阿拉比市场的时候,他眼中的景象也开始鲜活起来:五光十色的市场、灯火通明的街道、波光粼粼的河水等。随后,当他赶到他梦寐以求的阿拉比市场,却发现几乎所有摊位都打烊了,大厅一片昏暗,直至最后市场熄灯,世界一片黑暗。在《阿拉比》中多次重复黑暗的意象,使读者意识到主人公对曼根姐姐抱有的只是一种幼稚的爱情幻想,因而男孩的生存环境和恋爱注定无法改变失败的结局。

基于我们的身体体验和经验知识,我们发现这些冷色调语言表达式里隐藏着一个概念隐喻NEGETIVE IS DARK/ EVIL IS DARKNESS(消极/否定是黑暗的);而暖色调语言表达式里则隐藏着另一个概念隐喻HAPPINESS IS LIGHT/ HOPE IS LIGHT(幸福/希望是光明的)。通过隐喻的工作机制,始源域冷暖颜色的特征、关系和知识分别转移到目标域消极否定和积极幸福的两种精神状态上。在语言层面上,作者特意重复使用同一颜色概念隐喻所支配的表达式及它的相似表达(如dark)作为词汇衔接手段,使语篇实现结构上的显性连接。对于一个年龄尚幼的男孩,他的视野是感性的,他感知的就是他所看到的。他对自己的生存环境的了解来源于其直观的视觉体验:黑暗使人消极、绝望的;而光明带来温暖和希望。看到灰暗的景象,他模模糊糊地感知着生活的无趣无望;而邻家姐姐的纯洁美好,则唤起他追求美好事物的渴望。文学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大量运用隐喻性语言,使之形成形象、意象。正如束定芳[12]在论述了隐喻的语言学功能时肯定隐喻填补词汇空缺、增加表达的精确性和形象性的功能。颜色隐喻表达增强语言张力,使文章更富有感情色彩。颜色隐喻性表达所形成的形象和意象进一步推动篇章的深层连接。

主题隐喻“阿拉比”作为东方文化意象的代表,在标题和故事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各出现一次。从结构上说,借助概念隐喻LOVE IS A JOURNEY,文章首尾呼应,内容相互关照,语篇得以衔接。从主题上说,主人公展开这个令他日思夜想的东方集市的爱情朝圣之旅,同时也经历了一次追求梦想和认识自我的旅程。在去往阿拉比的途中,作者描写火车“向前爬行,经过了破烂废弃的房屋,又跨过了波光粼粼的大河”“空旷的车厢里,我始终是独自一人”, 这也暗示了“我”在实现自己神圣的梦想,抵达理想彼岸的过程中,不得不走在这个充斥着道德瘫痪、到处空虚、阴暗的社会环境中。当见到心目中神秘且神圣的集市竟是那样的破败不堪,集市中的人们是那样的庸俗不堪时,如梦方醒,瞬时发觉自己的难堪和窘境、孤单与无助,并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本质[13]。正如概念隐喻“LOVE IS A JOURNEY”中所架构的桥梁作用,我们从中可解读到男孩在去阿拉比的旅程中,路上的景象,旅人的形象,集市的外观,货摊的商品,摊贩的言行等等,无一不体现男孩通过自身的感官冲击,如颜色感知,心理体验,来体验他对爱情的感受,从而推动主题的升华。

篇章连贯可以建立在一个概念隐喻之上,也可以建立在多个从不同角度描述同一概念的概念隐喻之上,或是讲了在一个类层级隐喻及其下属的明确层隐喻之上[14]。在语篇中,一个概念隐喻统理整个语篇,同时几个次要概念隐喻辅助主要概念隐喻来共同组织和构建语篇,实现语篇连贯的效果。颜色概念隐喻HAPPY IS LIGHT/ NEGETIVE IS DARK 和爱是旅程LOVE IS A JOURNEY的每一个对应,形成一个次要投射,每一个次要投射围绕核心隐喻LOVE IS RELIGION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构成了一个隐喻体系,辅助核心概念隐喻,推进主题发展,确保成功地构建语篇的连贯。

结语

概念隐喻在《阿拉比》中的语篇组织和连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分析表明:从语篇角度出发,概念隐喻LOVE IS RELIGION所支配的颜色隐喻和主题隐喻表达式,可以作为语言层面的词汇衔接,而概念隐喻本身则是确保篇章连贯的深层手段;从概念隐喻出发,概念隐喻帮助读者通过宗教隐喻表达,欣赏解读著作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体会作者用语言构建的主题思想。

作为二十世纪西方经典文学的代表作,学者们对《阿拉比》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不遗余力地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当然,语篇的成功远非概念隐喻独家之功劳,但从认知的角度来探究隐喻在本文中的语篇功能是个有益的探索,不仅检验了概念隐喻的旺盛生命力,同时也给语篇研究提供更多的维度。此外,作为一名语言工作者,笔者相信,将概念隐喻及其语篇功能的相关理论引入大学英语语篇教学实践中去,对培养、提升学生的认知隐喻意识和语篇连贯观念,提高学生对英语语篇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无裨益。

注解:

本文有关《阿拉比》的引文均出自by James Joyce.Yinlin Press,1996

[1]谢维维.概念隐喻在中国的研究现状[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7):112-113.

[2]魏在江.隐喻与文学语篇的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3):13.

[3]任绍曾.概念隐喻和语篇连贯[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92

[4]廖美珍,周晓萍.我们赖以建构和组织语篇的隐喻[J]. 外国语文,2010(2):51.

[5]Lee,D.Competign Discourse Perspective and Ideology [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tmited,1992.

[6]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9.

[7]Koller, V. Metaphor clusters, metaphor chains: Analyzing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metaphor in text [J].Metaphorikde, 2003(5):115-134.

[8]Celce Murcica M, Olshtain E. Discourse and Context in Language Teaching: A Guide for Language Teachers[M].New York: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9]Halliday M A K. Cohesion in English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10]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Ortony A. 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12-151.

[12]廖美珍.英语比喻的语篇粘合作用[J].现代汉语,1992 (2).

[13]高丽.浅析《阿拉比》中的象征主义用法[J].山东大学学报,2008(6).

[14]冯晓虎.隐喻——思维的基础,篇章的框架[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A Case Study of

XIE Xiao-hua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 Fujian)

With the exploration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focuses on both its functions of semantic level,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that of the whole discourse.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is of conceptuality, cognitivity, interactivity and systematicity. As a result of analogical transfer, conceptual metaphor contributes to the coherence of the discourse both in semantic and structural aspect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study in metaphor and discourse in,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how the metaphor organizes the discourse to comprehend its theme and enhance the ability to appreciate the article.

conceptual metaphor; discourse function;

10.14096/j.cnki.cn34-1044/c.2017.05.09

H05

A

1004-4310(2017)05-0046-05

2017-03-23

福建省教育厅2015年度A类课题“多模态隐喻研究在大学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AS150342)。

谢晓华(1975- ),女,福建漳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教学法。

猜你喜欢
阿拉比连贯隐喻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阿拉比》:少年心事多忧愁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乔伊斯《阿拉比》中的“阿拉比”一词意义的探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
主述位理论对英语写作连贯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