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视角下合肥市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路径与对策

2017-12-13 03:17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合肥市产业链制造业

孟 静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

产业链视角下合肥市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路径与对策

孟 静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230601

从研发投入和产出、研发资金来源、政府政策落实情况等方面分析了合肥市各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情况,发现合肥市近年来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也表现出不少问题,如行业发展不均衡、研发效率不高、创新体系不完善、高新技术人才缺乏、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从产业链的视角,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分类提出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传统制造业延伸产业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实现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直接占据产业链制高点,生成新技术、新发明等全新科研成果;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通过产业链条互补和供需有效对接,实现联合创新。从企业、产业、政府角度分别提出提高创新效率、搭建产业创新平台、构建自主创新公共政策体系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产业链视角;自主创新;路径

1 提出问题和相关研究

创新及其带来的技术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创新对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增强。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世界经济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

近年来,合肥市对产业自主创新问题比较重视。2004年11 月,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2008年,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成立,之后合肥相继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改革实施方案。2015年又提出一系列扶持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的具体政策。合肥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然而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合肥产业发展经常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的问题。

为实现“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目标,合肥应利用自身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构建产业创新链,实现产业转型,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同时加强与上海、杭州、南京等长三角先发城市的产业合作,为合肥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引擎和新动力。

自主创新一词由我国最早提出,国外并没有完全等同的概念,与之相似的概念有内生创新和集成创新[1]。徐大可和陈劲认为,自主创新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强调创新活动开展的自主性以及创新成果的自主拥有;另一方面是关注创新设计技术的率先性和技术支持的内在性[2]。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自主创新包含三种基本类型,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可见,重视创新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是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国内外学者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比较重视,主要集中在市场需求[3]、FDI[4]、知识吸收[5]、产业集聚[6],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上。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一个相对传统的概念,是在一定经济或技术关联基础上,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网络或时空关系网络而形成的产业或部门之间的链条[5]。一些学者从产业链的视角对产业自主创新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分析和路径探讨。胡耀辉以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例分析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问题,认为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是实现企业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有效路径[6]。李磊梳理了自主创新产业政策在产业链上的作用机理,认为应根据产业链上下游关系,有重点、有选择的实施政策支持[7]。孟梓涵,武建龙、李力等均从产业联盟的角度揭示了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机理,提出不同阶段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8-9]。严北战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和技术轨道情况,探究自主创新模式的演化路径[10]。任家华提出现代流通业国家产业链战略并构建基于国家产业链战略的自主创新框架[11]。刘志迎基于产业链视角,提出运用“链合创新”“竞合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等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12]。吕静韦、金浩分析了产业链创新的模式和效应,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应以产业链创新为核心[13]。

从以往研究来看,对产业自主创新的研究比较丰富,但从产业视角探讨自主创新道路的分析稍显不足。尤其是不同行业的特点不同,其自主创新路径也有所不同,以往研究较少涉及。本文在分析合肥市各产业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产业自主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产业链的视角研究合肥市各产业自主创新通过怎样的路径来实现,并从企业、产业、政府层面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2 合肥市各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合肥市各产业自主创新发展情况2.1.1 自主创新投入情况

创新投入是创新顺利实现的基础,包括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两个方面。研发资金投入是创新主体对创新活动支持力度的直接体现,而科技人才则是创新的基础和支撑。具体的创新活动必须以研发资金为支撑,依靠研发人员来实现,因此两者都会直接影响自主创新能力。

从表1可以看出,合肥市各产业创新投入总体上均有所增长,但行业表现差异较大。其中,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三个行业的Ramp;D经费支出在2012年至2014年间均超过8 000万元,Ramp;D人员数均超过4 000人,远远领先于其他行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近几年自主创新投入也比较高,尤其是通用设备制造业,Ramp;D人员从2012年的2 245人增长到2014年的4 362人,增长近一倍。充足的研发资金和大量的研究型人才为这些产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表1 合肥市各产业自主创新投入情况

注:表中相关数据指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来源于《合肥市统计年鉴》,下同。

2.1.2 自主创新成果

从表2可以看出,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2012年至2014年的新产品产值都在100亿元以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在2012年至2014年的专利数量都在200件以上。从行业分布特点来看,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和专利发明量总体高于其他产业,反映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强。

表2 合肥市各产业自主创新成果概况

2.1.3 Ramp;D经费内部支出来源情况

政府研发资金往往伴随着相关产业优惠措施等,境外研发资金往往带来先进的技术、工艺、管理经验等,两种情况下,企业都更容易提高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而图1的数据表明,在研发活动的资金来源上,企业资金占了绝大部分,来自政府和境外的研发资金较少,尤其是来自境外的研发资金很多行业为0。

图1 2014年合肥市各产业Ramp;D经费内部支出来源情况

2.1.4 政府相关政策落实情况

从自主创新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来看,行业表现差异明显,政府科技活动资金和税收优惠措施明显偏向于电子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这与行业特点有关,合肥在这些产业上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产业链比较完备,易于进行创新成果开发和应用活动。

图2 合肥市各行业自主创新政策落实情况

2.2 合肥市产业自主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合肥市各产业自主创新均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2.1 行业间差距明显,发展不均衡

从自主创新发展情况来看,行业差异较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合肥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产业,自主创新情况表现较好,远远领先于其他行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在内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也表现出较好的发展潜力;而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尚属于自主创新发展的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成长。

2.2.2 研发投入充足,但研发效率并未相应提高

结合自主创新投入、产出数据不难发现,产业的“高创新”更多是基于大规模创新投入导致的,投入产出效率并未相应提高。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产业为例,这些产业的发明专利和新产品产值在合肥市各产业中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与之相对应的是这些产业不断增加的研发经费支出、研发人员投入。从投入和产出增长情况来看,研发效率并未显著提高。总体来看,合肥市大部分产业的研发创新仍处于一种粗放型、低效率状态。

2.2.3 技术成果转化不足,产学研协同发展体系有待完善

创新产出尤其是新产品产值相对于研发投入并没有体现相应水平,这说明研发成果市场化程度不足。从产业层面来讲,创新投入、专利技术、企业与市场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这在客观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合肥各大产业的产业价值增值链较短,行业内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产品层次不高、产业链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不仅反映了整个行业的竞争力较弱,也不利于自主创新的发展。同时,创新基础不牢固、协同创新平台缺乏等问题限制了企业对产品进行本质上的创新以及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技术创新处于被动局面。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不够,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没有紧密结合,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向产业集成转化[14]。

2.2.4 高技术人才依然短缺

总体来看,合肥各行业Ramp;D人员数增长较快,但部分行业的科研人员密度依然较低。科技人才投入力度不足将影响到产业战略发展,从而影响产业自主创新的发展速度。从产业人员结构来看,掌握高精尖技术的高学历人才比例较低,技术型人才短缺,研发能力有待提高。在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领域,尖端技术和高新复合型人才依然比较缺乏,科技创新对产业的规模化支持度还有待提升。

2.2.5 对外开放水平较低

合肥市各产业Ramp;D经费内部支出来源中,以企业资金为主、政府资金为辅,而境外资金仅有少数行业有且数额不高,这说明合肥各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程度有限。实际上,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能够通过技术外溢效应、行业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等提高自身技术水平。而显然,我市各产业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程度还不够,对外开放整体实力有待提高。

除了地处中部的地理位置劣势之外,合肥自身发展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缺乏对外开放的创新平台、产业合作载体,对外经济通道不通畅,合芜蚌等区域合作尚未全面打开,长三角城市群的优势也尚未发挥;另一方面,合肥市目前尚缺少全方位对接的战略规划,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上缺乏整体布局和明确的指向性,开放战略位势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区域沿江优势;再者,海外市场偏小,尚未形成与国际化产业分工、贸易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在金融、法律、管理等方面尚未与国际惯例接轨。

3 合肥市产业自主创新发展的路径

产业链视角的合肥自主创新道路可以概括为:坚持自主开放原则,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实质内容,以产业链为主线,以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有效结合、协同创新的模式,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的具有合肥特色的道路。

3.1 传统制造业

针对产业链本身比较完备的传统优势产业,合肥市应积极向产业链两端的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和拓展,采取模仿创新的战略,即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理念,通过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然后实现自主创新。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构建开放式的自主创新,突破制约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障碍。

3.1.1 汽车产业

汽车产业是合肥市重点发展的行业,在未来应围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等重点展开。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发挥产业发展联盟的作用,实施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专项行动,搭建整车开发平台,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提高关键零部件本土配套化率,扩大自主品牌汽车对外出口。在智能汽车方面,注重传感器、雷达、导航系统、摄像设备以及数字仪表方面的技术突破,推动智能汽车走向智能驾驶、无人驾驶阶段。同时,积极支持建设汽车检测、检验与验证平台,布局汽车电子、汽车后市场、车联网等新业态。

3.1.2 家电产业

家电产业是合肥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未来应继续做大做强家电整机制造及零部件产业,支持格力、美的等家电龙头企业向智能化转型,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推动传统家电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加快家电产业纵向延伸和新产品技术升级,提高售后服务质量。鼓励企业探索个性化家居系统定制、智能家居O2O等新业态与新模式。

3.1.3 装备制造业

智能机器人。支持泰禾光电、科大讯飞、科大智能等企业快速发展,加强与中科院、中科大、中电38所等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和培育系统集成、工业机器人、驱动电机等核心部件企业,重点发展关键零部件制造和配套产业;力争机器人产业在关键零部件、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大规模示范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强化机器人产业集群配套能力建设,完善机器人产业链。

高档数控机床产业。以中工科安、合工大现代集成制造与数控装备研究所为龙头,开展高档数控机床及成型装备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加工精度和可靠性。搭建以研究所与骨干型企业为核心的关键技术应用研发平台,开展高端、大型、重型数控成型装备及其系统集成和研发,重点发展数控系统和伺服控制技术、高档数控装备运行中的技能环保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等。建设数控机床和装备技术研发公共服务中心,搭建创业投资、产权交易、成果转化平台。

3.2 高新技术产业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合肥市可采取原始创新战略模式,即直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占据产业链制高点,生成新技术、新发明等全新科研成果。

3.2.1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围绕智能终端、网络通信、芯片整合系统等,引进培育IC设计企业,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加强重点应用领域专用集成电路研发,重点发展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晶圆制造、产业配套等环节的全产业链。

新型显示产业。以新型显示核心面板项目为带动,发展玻璃基板、偏光片、驱动芯片以及专用设备等核心配套产业。大力支持产学研相结合、全产业链参与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做强新型显示产业链。

软件和智能语音。依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组建软件研究院,实施电力、电信、交通等重点行业应用软件提升工程,优化软件平台安全运行环境。支持科大讯飞做大做强,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推动智能语音在家电、教育、汽车、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量子通信产业。搭建以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为代表的研究平台,培育以中科大研究团队为代表的研究队伍。支持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加快发展,规划建设量子产业园,孵化带动相关配套产业。

3.2.2 生物产业

生物制药领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延伸产业链为主线,积极培育发展生物制剂和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治疗等,并逐渐向日化、保健品、添加剂等衍生领域拓展。

高性能医疗器械。以大健康理念为主导,重点发展高性能诊疗设备、智能化装备等。逐步完善医药研发、生产、零售连锁、医药代理、分销、配送等医药流通产业链。

农机装备和工程机械。加大自主研发力度,突破农机装备传动系统、电控系统、智能化作业系统核心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瓶颈,加强农机装备集聚发展,提高本土配套化率。推进农机设备向智能、绿色、多功能方向发展。

3.2.3 太阳能光伏产业

立足合肥高新区光伏新能源产业基础,围绕园区龙头企业“内培外引”,推动产业链横向与纵向延伸,重点发展光伏发电、储能、产品应用及服务等领域。组建合肥光伏产业研究院,支持光伏产业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研发。积极推动光伏新能源与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产业跨界合作,构建光伏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3.3 现代服务业

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强强联合,能够实现产业链条的优势互补和供需的有效对接,实现联合创新。

3.3.1 科技服务领域

加快信息技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技术服务水平。支持合肥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建设集成电路、药品研发、生物育种、基因工程等各类创新平台、孵化平台。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孵化器,形成完整产业链条。

3.3.2 文化创意产业

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引导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渗透,加快创意制造、消费体验和创意衍生品等环节有效衔接,形成创意产品生产、经营、服务、运作新模式。

3.3.3 电子商务产业

加快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拓宽中小企业产品销售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新兴业态,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

3.3.4 现代金融产业

放宽准入条件,积极培育P2P、供应链金融等互联网金融。设立产业引导基金,推动产业金融发展,推动债务融资、投资担保服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

4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合肥市产业自主创新之建议

4.1 明确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创新效率

4.1.1 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建设属于自己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密切关注行业技术变动趋势,积极参与关键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龙头企业应发挥带头作用,逐步形成与中小企业稳定的利益共同体,结成战略联盟,发展配套经济。

4.1.2 培养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

第一,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中心和研发机构,跟踪行业最新科技动态,及时掌握最新信息;第二,加强分工与合作,以开放式的创新形式研发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第三,以项目合作、专利加盟、人才互借等多种形式引进专业人才,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第四,提高企业内部员工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

4.1.3 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

围绕产业自主创新发展需求,加快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完善户籍、医疗、住房等配套措施,吸引优秀创新人才来合肥工作。

同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采取联合培养的模式,做到学以致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二是积极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并发挥人才在企业的核心作用;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多方加强人才培养。

4.1.4 注重内生能力的培养,实现技术和产品升级

调整技术战略、积累人才和研发经验,积极探寻技术路径突破节点,避免进入路径锁定。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通过银行信贷、国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等多种形式,反向并购国外产业链高端企业,获取其先进技术。或者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中小企业应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集中优势力量发展核心业务,建立科技研发队伍和团队,整合行业技术经验,突破现有技术经济范式,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

4.2 依托产业链,搭建创新平台4.2.1 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实现上中下游协同发展

一是通过推动本土企业服务外包、政府引导等方式促进先进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把大量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入到制造业的服务和生产过程中,为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智力外援。二是通过提高下游企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其在产业链中的竞争地位,缓减下游需求转移对本土企业市场空间的挤压。

4.2.2 建设产业技术战略联盟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依托各自的人才、技术及信息优势,共同参与建立地区之间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围绕行业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在基础研究与成果产业化之间架设桥梁,建设为全行业服务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4.2.3 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科技孵化器等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对行业关键技术进行产学研联合开发,并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实现产业化。

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通一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加快形成要素完善、协作紧密、创新能力突出的特色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鼓励在肥高校院所、龙头企业设立众创空间、建设产业孵化器。

注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明确创新成果的所有权,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个人、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4.2.4 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兴办各类科技服务平台[5],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一是科技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各类技术交易所、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技评估中心等。二是中介服务平台,包括技术交易机构、科技评估机构、科技金融机构、法律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

4.3 构建基于产业链的自主创新公共政策体系

4.3.1 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加强财税政策的运用效果

建立以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为中心的拨款机制,引导产业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

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间接调节好上下游产业之间的利益,重点突出、全面兼顾。

4.3.2 政府采购向高新技术产品倾斜

对本市具有较高技术水平或者具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实施政府首购制度以激励创新,形成技术标准。

4.3.3 深化金融支撑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各类科技项目的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合理提高授信额度。二是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引导各类风险投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进入创业风险投资市场。三是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服务。

4.4 加大对产业链上核心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对产业链上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力度,以重大产品开发为龙头带动整体自主创新,完善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

5 结束语

本文从研发投入和产出、Ramp;D资金来源、政府政策落实情况等方面对合肥市各产业自主创新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产业自主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行业特点,从产业链视角分类提出自主创新的道路选择。本文认为,以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合肥市传统行业,应积极拓展和延伸产业链,采取模仿创新的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然后实现自主创新;以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光伏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可采取原始创新战略模式,直接占据产业链制高点,形成全新科研成果;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可通过与制造业产业链条的优势互补和供需的有效对接,实现联合创新。本文针对具体行业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自主创新路径,并从企业、产业、政府角度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企业应明确自身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创新效率;行业应积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政府应构建完善的自主创新公共政策体系、加大对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

相对以往同类研究,本文对合肥市各行业的分析更加具体,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相关部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未来研究可尝试通过计量模型动态研究在不同集群式产业链结构条件下自主创新模式的演化过程和实现路径,进一步丰富技术创新的研究内容。

[1]江蕾,李小娟.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构建与实际测度研究[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3(32):70-80

[2]Lee K,Lim C.Technological Regimes,Catching-up and Leap Frogging:Findings from Korea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2001,30(3):459-483

[3]王然.FDI对我国工业自主创新的影响及机制: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16-25

[4]Spithoven A,Clarysse B.Building Absorptive Capacity to Organize Inbound Open Innovation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J].Technovation,2010,30(2):130-141

[5]周明,李宗植.基于产业集聚的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研究[J].科研管理,2011(1):15-22

[6]杨公朴,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1999

[7]胡耀辉.产业技术创新链:我国企业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路径突破[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9):66-69

[8]李磊.基于产业链的自主创新的的政策支撑体系研究[J].经济视角,2011(1):26-27[9]孟梓涵,武建龙.基于产业联盟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4,16(2):44-48

[10]李力.基于产业联盟的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5):24-30

[11]严北战.集群式产业链、技术轨道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65-70

[12]刘志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自主创新道路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2):7-14

[13]任家华.现代流通业国家产业链战略与自主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8):1-10

[14]吕静韦,金浩.基于产业链创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河北学刊,2016,36(5):217-221

[15]高颀伟.合肥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决策咨询,2011(2):17-20

(责任编辑:周博)

10.3969/j.issn.1673-2006.2017.11.004

F062.9

A

1673-2006(2017)11-0015-08

2016-12-20

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的产业升级研究——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J01001319);合肥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院研究成果(Y01001503)。

孟静(1987-),女,安徽阜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合肥市产业链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醒狮
筑牢产业链安全
送你一盆小多肉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合肥市朝霞小学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