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海洋体育文化形成轨迹与特征
——以舟山群岛为例

2018-01-14 00:28张同宽
关键词:涉海海洋体育

张同宽

(浙江海洋大学 体育与军事教育部, 浙江 舟山 316022)

海洋体育文化是人们源于海洋而生成的体育文化,[1]是海洋文化、体育文化等多种文化交融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十九大更是在十八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上,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上砥砺力行。然而,相关资料显示,作为组成海洋文化、体育文化、海洋旅游和服务业重要组成内容的海洋体育文化却鲜有人涉足研究。研究海洋体育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海洋体育文化,创新和优化体育文化产业,调整和完善体育结构,丰富和拓展群众性海洋体育文化领域;帮助人们提高探索海洋、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助推海洋经济新的发展;因此,研究海洋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实际作用和长远利益。

一、 海洋体育文化概念的界定

人类起源于海洋,在漫长的时空岁月里生于斯、长于斯的海岛先民,以舟为车,以楫为马,以海为田,以岛为家,克服了海洋自然环境条件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发挥聪明才智,时刻创造着与他处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与海洋体育文化有关的器物、行为、习俗、观念和文化精神;这种文化以海和港湾作为自然背景,以涉海器物、渔具作为物质体现,以生产劳作预演作为行动,以风俗和习惯作为制度,以吃苦耐劳、团结互助、海纳百川、拼搏精神、勇立潮头作为文化精神来呈现;海洋体育文化形成依托于海洋文明,且离不开特定的地域和海域及涉海社会经济条件。从广义上讲,海洋体育文化是人们在涉海环境中从事经济、生活、娱乐等活动中逐步孕育、创造、形成的具有海洋特质的体育物质财富和体育精神财富总和的统称;从狭义上说,海洋体育文化指人类以海洋环境为依托,在长期与海洋互动中形成的体育实践行为,是一种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

二、海洋体育文化形成背景诠释

海洋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对峙、相互融合的历史,[2]烙着一个地方,一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脚印;海洋文化、体育文化等多种文化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也有交汇的河床,孕育成特色鲜明的海洋体育文化。

(一)自然环境

海洋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有着极大的关系;舟山群岛东西长154公里,南北长148公里,海岸线蜿蜒曲折,海域辽阔,岛屿错综,共有大小岛屿1390个,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整个群岛季风显著,冬暖夏凉,温和湿润,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0C左右,最热8月,平均气温25.8---28.00C。空气自然净化能力强,温差变化小,为海岛先民提供了宜居之处,也为开展海洋体育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海洋环境。

同时,舟山群岛是我国第一大群岛,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钱塘江、甬江等大江大河入海汇合处,蕴藏丰富的鱼类饵料,加之又是寒暖海流的汇合处,大量的鱼类在此洄游、产卵,舟山海域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有300多种主要鱼类、近100种已鉴定的无脊椎动物及154种经济藻类。[3]舟山群岛海洋资源丰富,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活资源同时也为海洋体育文化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海洋资源。

(二) 人文环境

海洋体育文化形成是涉海民众与海洋互动关系带有体育特性的文化产物,与海洋社会人文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1.以海洋生产为背景的人文环境

据舟山本岛出土的大量海洋性文物考证显示,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舟山群岛上已有人类的活动踪迹,有稻谷遗存,有同为余姚河姆渡时期的石斧、石刀、石锛、陶器、骨器和完整的独木舟、兽骨、鱼骨、蛤蜊、贝壳等。[4]石斧、石刀是新石器时期的耕作工具,而石锛则是制作独木舟的利器。在发掘的石器中还发现有石料质地坚硬、形似柳叶的石箭头、矛头。据考证研究,这些石器是标枪和弓箭的原始雏形,说明了这个时期舟山群岛不仅有人居住,而且在滩涂或在近海岸驾独木舟用石箭头、矛头射鱼和刺鱼,以获得生存资源。

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木板船的诞生,“舵”、“桨”等船具陆续发明使用。[5]《易·系辞》中云“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物源》中说“禹效鲎制帆”,从出土的石纺轮、陶纺轮、骨针及网坠考证,那时已有了帆、网等渔具,表明海岛先民已学会了行舟技术和掌握了一定捕捞技术;说明这一时期海岛先民已能制造并驾驭船只进行海洋捕捞活动,他们以稻米为主食,以海鲜为辅食,脱离了刀耕火种时代进入了农耕阶段,开创了海洋生产新纪元;海岛先民原始劳动工具的使用,无意中慢慢地形成古代海洋体育的雏形。

古代海洋活动进步的一大标志是船的使用,使涉海民众离开滩涂和海岸,进入海洋,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渔业生产。但能力还是非常低下,几世纪以来,渔业生产全凭涉海民众的身体力量和涉海信仰进行,练就了一身健壮的身体;同时,涉海岛民也会在空闲时间三五成群拿日常海上劳作内容进行较量,起到了很好的生产预演和练习,使得这些项目渐渐演变成海洋体育项目。

到了十九末二十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机械化操作和电子信息渐渐在海洋经济生产中占居了主导地位,替代了涉海民众的体力劳作,把涉海民众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得一部分传统的生产技术遭到了淘汰,如传统项目“拔篷”“摇橹”“拔网”“拔锚”等项目被机械能替代,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平台。同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和海洋自然科学知识的推广、应用,海洋经济活动能力进一步提高,具有知识型的新颖涉海民众的出现,淡化了对“海洋神灵”的敬畏、庇护、祈求、崇拜,使涉海民众的思想、意识形态、习俗等也慢慢发生了嬗变,依附在海洋经济活动中的一些海洋体育渐渐脱离了原有的平台,如取悦“海洋神灵”的舞龙、舞狮等项目失去了踪迹;出现了充满娱乐、休闲等为目的具有现代化气息和特征的海洋体育项目,如摩托艇、牵引伞、海上蛟龙、蛙人等项目。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起到解构、重组的作用。

渔耕牧海的海洋社会人文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直影响着舟山群岛海洋体育文化的生存和传承。

2.以海洋军事斗争为背景的人文环境

据史料记载,东晋末年,孙恩、卢循等率20万人以舟山海岛为基地起义反晋,在2年内训练出一支拥有10多万人的水军,打造了大批战船,坚持了12年;这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先进的造船技术和涉海军事训练与战争,为舟山的海洋文化注入了先进的大陆文化,推动了海洋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海洋体育文化内容。

再如1650年,清军陷浙闽,鲁王退据舟山群岛,抗清名将张煌言出入沿海长江,不断地给清军以威胁和打击,先后达19年之久。表面上是两个政治集团的军事斗争,实质也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对峙到交融的过程,使得海洋文化内容更加丰富。

此外,舟山群岛一直是被外侵的前沿,十四世纪初到十六世纪中叶历时三百年的抗倭、1840年和1860年期间两次鸦片战争,舟山都是主战场,残酷的海洋战事锤炼了舟山海洋文化的价值不断增强,也使海洋体育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舟山船拳和赛泥马就是在抗倭中智慧的结晶,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

3.东西方文化交流为背景的人文环境

舟山群岛处于海通八达重要港口和便利的海上交通条件,海岛先民利用海洋的便利与西方进行交流和沟通,如徐福东渡、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海上丝绸之路都与舟山有关,使得舟山海洋文化能够走向世界和吸收世界的先进文化。除了文化交流外,还有商贸交流,十六世纪舟山的双屿港是当时亚洲最大的海上走私贸易基地,后被称为“十六世纪之上海”。[6]这些大规模对外交流拓展了舟山海洋文化的视野,使舟山海洋文化融入了世界文化体系,先进的文化和商贸交流开始影响舟山海洋文化,同样也影响着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但舟山的海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阻滞现象,明朝的“海禁”和清朝“废县迁民举措”延缓了海洋文化的发展,但海洋文化还是以顽强的生命发展着。随着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暴发和失败,现代西方文明打开了清朝固步自封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海洋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海洋体育文化起着积极推进作用。

到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滑水、沙滩排球、沙滩足球、帆船帆板等一些具有现代海洋体育文化特征的项目也同时流入中国,在沿海和海岛地区扎根、繁荣,丰富了海洋体育活动内容,推动了我国现代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 海洋体育文化结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文化内容有四个层次:既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7]海洋体育文化内容除了具有一般文化结构外,还有自身内容的表现形式。

(一)海洋体育的物态文化

海洋体育的物态文化既是海洋体育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海洋体育物态文化是以海、岛、岸(滩)为背景,早先是以舟、船、帆、渔具等器物为活动器材,以生产技能形式来呈现的,如摇橹、划桨、升帆、抛缆、拔锚、攻淡菜、攀缘绳索。随着社会发展,海洋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提高,一些物态形式活动项目被淘汰了,如升帆,攀桅;一些物态形式活动项目被革新发展了,如拔锚变成车锚;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物态形式活动项目,如沙滩排球、冲浪、摩托艇等项目出现。海洋体育文化物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遵循着历史的脚步,以后,随着科技的进步还会出现新的物态形式项目。

(二)海洋体育的制度文化

海洋体育制度文化是海洋体育活动有序开展的指导性政策、纲领、条例、计划、组织等系列内容组成。[8]海洋体育文化在最早形成的过程中是和当地的风俗习惯混淆在一起,通常表现为约定俗成的比赛规则行为,流行于民间。随着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不同层面的制度文化。在政府层面出现了管理海洋体育文化发展的政策、规划、竞赛规则等文件;在民间层面出现了由俱乐部、协会等组织机构制定的组织制度等文件。海洋体育的制度文化推动着海洋体育文化活动向有序、有组织的方向发展。

(三)海洋体育的行为文化

海洋体育行为文化是指涉海人群在海洋生产、生活、学习、休闲、娱乐中人海互动、人人相互交流沟通,通过体育形式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文化。[8]它的主要行为特征是参与海洋体育活动。昔日通过提高海洋生产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和酬神悦神等涉海体育行为文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海洋资源维持生存,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海洋生产能力的提高,获取海洋资源的方法更多,更便捷。渐渐地海洋体育行为文化更多注重于刺激性、惊险性、娱乐性的体验,从而获得身心愉悦。而现代海洋体育文化活动行为更是偏向娱乐性、休闲性和竞技性。海洋体育行为文化以参与的目的性不同,可分为涉海日常生活劳作类、涉海信仰类、海洋军事类、涉海休闲娱乐类和涉海竞技类。

涉海日常生活劳作类体育活动主要反映了涉海民众团结奋进的历史传承特征。项目活动涉海性强、海洋气息浓、原生态体育特征明显,因其健身功能效果好,娱乐性强,深受涉海民众的喜欢。如“拔蓬”“拔锚”等。

涉海信仰类体育活动主要反映在自然中勇立潮头,奋力拼搏的海洋精神。由于海洋的神秘,海洋自然灾害的频发和难以抗拒的自然力量等因素,涉海民众早在五六千年前就萌发了涉海信仰和崇拜。用“舞龙、舞狮”活动来感谢大海恩情,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归来。“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充分体现了涉海民众在自然中勇立潮头,奋力拼搏的海洋体育文化精神。

海洋军事类体育活动主要反映了涉海民众不畏强敌、保卫家园、奋勇杀敌的决心,海洋军事类体育项目有舟山船拳、赛泥马等项目。

涉海休闲娱乐类活动主要反映了沿海和岛屿民众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心态,而现在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竞争压力增大的情况下,充分运用海洋体育文化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回归自然,以释放压力,休闲娱乐,愉悦身心。

涉海竞技类活动主要反映海洋体育运动员参与者海洋体育竞技时勇立潮头,奋勇拼搏的海洋体育文化精神。

(四)海洋体育的精神文化

海洋体育精神文化是海洋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所在。记录着涉海人群在海洋体育活动中的艰辛历程,总结了人们在海洋体育活动中的经验,揭示了海洋体育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展示了涉海民众的心态和宽广的情怀,海洋体育文化精神是海洋体育文化的核心。其结构内容主要包括人们对海洋体育的认知、意识、态度和精神等。

四、海洋体育文化本质特征

海洋体育文化具有一般的文化和体育特征外,还有其自己的特征,如涉海性、原真性、劳作性、交融性、变异性等本质特征。

(一)涉海性

从海洋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出发,涉海性是海洋体育文化的最根本的特征。海洋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渔具等)、行为主体(涉海岛民)、风俗习惯(海岛风俗)和精神(海岛精神)都与海洋密切相关,既包括了海洋的自然属性,又包括了区域文化属性,这也是海洋体育文化区别与其他文化的外显存在形式。因此,涉海性体现了海洋体育文化的本质特征。

(二)原真性

民间文化是指“广大群众在长期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继承和发展而成的民族文化”。[9]海洋体育文化从发育到发展一直生存在沿海和海岛地区群众中,传承到现代其原真性还仍然清晰可见,如“摇橹”项目仍保留着初始状态、质朴的,存在于现代海洋生产和生活中。再如“沙滩拔河”“打榄”等海洋体育竞技,都是以海洋活动为源头,以海洋生产劳作为原型,具有一定的原直性,因此,海洋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的原真性。

(三)劳作性

海洋体育主要源自于海岛先民的海洋生产生活劳作方式,这些贴近涉海民众生产、生活的项目被融入体育元素,移到了赛场,将涉海民众搏击风浪、海上劳作的日常生产生活技巧以竞赛的形式呈现出来,一方面用于健身、休闲和娱乐,消除由海上寂寞、劳累带来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也是演练涉海民众海上劳作生产程序与行为的需要,充分体现了涉海民众吃苦耐劳、凝聚合力、拼搏向上的精神。因此,海洋体育文化具有劳作性。

(四)交融性

在海洋体育文化生存的土壤环境中,它不是孤立存在着,还与其他文化纵横交错在一起,既有通俗的,又有深奥;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既有高雅部分,也有迷信色彩部分。海洋体育文化与多种文化交融、交织在一起,各种文化元素间相互渗透、互为影响。如渔民拔网、拔锚时的渔民号子、丰收锣鼓,与音乐文化融合;体现保家卫国精神的舟山船拳、赛泥马与海防文化融合。因此,海洋体育文化具有交融性特点。

(五)嬗变性

嬗变性是海洋体育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而不断解构、组构变化过程的表现特征。这个过程既是自身扬弃的过程,也是自我发展的过程。如“篷”是旧时船行驶主要动力来源的船具,“拔篷”竞技在非机械能时代是主要演练的项目,但在机械化时代行船使用了机械能作为动力,“篷”自然地遭到淘汰,而“拔篷”竞技项目也自然而然被淘汰了。

一种文化尽管有其自恰的、相对稳态的结构系统,但这一系统并不是先验的、永恒不变的,它本身就是一个即不断建构又不断解构的过程。[10]海洋体育文化是随着海洋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解构又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要根据海洋体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创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体育文化环境,使海洋体育文化繁荣,走出失落的境地。

猜你喜欢
涉海海洋体育
涉海翻译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①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战略管理导向下涉海企业全面预算审计体系研究
基于管理创新涉海企业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我们的“体育梦”
首届“中国涉海类博物馆馆长论坛”在港顺利举办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