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余欢水,半世为梦一朝醒
——小剧场话剧《我是余欢水》观后

2018-01-24 08:31
新世纪剧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小鱼儿舞台生活

繁星戏剧村上演了一场让人又哭又笑的话剧《我是余欢水》,改编自作家余耕的长篇小说《如果没有明天》,讲述了人见人厌的“窝囊废”余欢水被误诊癌症之后命运改变的故事。

核心人物余欢水是一个中年男子,事业无成、家庭不和,在事业应当如日中天的年纪却操持着一贯的懦弱艰难生活。他为什么会被称为“窝囊废”呢?从他自身原因讲起,他性格软弱、缺少魄力,在与老板和同事的相处中他选择忍气吞声,在与妻子和儿子的相处中他选择谦让包涵。但实际上传统的儒道思想在当今社会已经失去了正统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余欢水失去社会认同后,即使他并不苟且,但已经成为了底层中的人,一旦形成阶级分化,事业也好、家庭也罢,都很难扭转局面。就是这么个正处于中年危机中的男人,突然有一天被检查出了胰腺癌,他没有用积极的态度寻求治疗,这完全符合余欢水的被动型性格,在任何事情上他都是处于劣势和被动,只会接受结果。但这次例外了,死亡极大地刺激了这个麻木的男人,于是就有了一段属于他的“鲁滨孙漂流记”。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症之后,余欢水“自由”了。他不再受制于生活中的种种顾虑,开始了临终前的狂欢。不妨说这是他寻找自我认同感的一种方式,因为在之前的生活中他已经丢失了自我价值。人们常常会怀疑生活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状态,余欢水也不例外,抛弃一切的余欢水逞了一时之快,但也迎来了人生中新的挑战。

舞台上五个演员四男一女都是余欢水——尽管余欢水是唯一的主角,但是在剧中变成了五个,在多场戏中由五个演员共同扮演余欢水一个人,在人物与角色的穿插过程中,折射出生活对于人的双重性。不同的声音集中讲述同一个人的故事,在观众面前将余欢水这个人物的多重性和分裂性全都展现出来。除此之外,他们还同时一人分饰多角,分别扮演了剧中出现的所有人物。可以说,《我是余欢水》是当下小剧场话剧中难得的既照顾了商业性又考虑了艺术性,既体现了趣味性又不乏思想性的一出令观众回味的戏。由于其故事本身比较荒诞,倘若按照常规的思路来编、导、演,不会有太多的惊喜,但在主创团队的齐心合力之下,我们看到了夸张的人物造型、百变的创意舞台和诙谐的演绎方式,都令人耳目一新。

舞台场景几乎都是由浴缸组合变化而来,充满寓意,一道透明纱幕的出现不仅划分了表演区并且利于转换场景,同时有利于对舞台时空多样化的处理。而纱幕亦是投影的载体,用文字、用画面更为形象地表达作品,在剧场里营造出了电影感,带给观众别样的视听效果。尽管舞台与电影有着鲜明的界限,但彼此相互借鉴、多元化处理早已不是新鲜说法,但是该戏导演颜永琪对舞台时空的独到理解,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表现手段,更是营造了时空交错的质感。在舞台后区挂满了纯白色衣服罩子,从功能层面来讲可以作为空间的遮挡与分割,从视觉层面上则与悬挂的衣物在色调上相得益彰,而更深层次想表达的则是余欢水作为套中人的意味,以及浴缸的意象——囚禁感和禁锢性在情感诉求上的一致性。

该戏在服装设计上也富于隐喻意义,当演员饰演多角时,除了余欢水、小鱼儿和小白兔,其他人穿的衣服都是夸张、变形的,把人撑起来鼓鼓的“高大壮”是为了衬托人们生活中真实的卑微与渺小,暗喻当下人们活在躯壳中的无奈。必须一提的是,当经历磨难波折的余欢水莫名其妙地被捧为“地球之光”接受采访时,他也穿上了一件鼓鼓的衣服,仿佛背着厚厚的壳,他的服装竟然也变形了,他奋力撕下的外衣又被无意识地重新穿了回去。这一次他思考了,他主动脱下了这无形的枷锁,摆脱了把每个人都狠狠关起来的监牢。而创作者用这种最为直观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了余欢水内心世界细致的变化过程,与观众建立起了直接的交流,令人深思。

我们看到演员在舞台上既是表演者,不停地在转变角色,同时还是场务,换景、递小道具也由他们完成,这对演员的要求很高。在演员选择上,每个人都有与另外四人迥异的特征,仿佛是在暗示余欢水性格中的不同侧面,他是个窝囊废,但当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他敢跟上司顶撞了,他果断跟妻子离婚了,他忍无可忍替儿子出头了等等。十分可贵的是,五位演员都以他们极大的热情和对人物的理解、认识和热爱——把余欢水这个人物形象在舞台上立起来了。由于多人饰一角、一人饰多角,需要演员在短时间内调动天性与信念去适应角色的内心世界,这是极大的挑战,需要演员付出我们看不到的劳动去把人物的喜怒哀乐真实地剥离、交融,而他们都做到了。尤其是在表演中的一些细节设计,比如一名男演员同时扮演余欢水的妻子和丈母娘与余欢水同时对话,戴上眼镜就变成丈母娘,摘下眼镜就是妻子,让观众在捧腹大笑的时候,又分明感受到这个原本具有悲剧色彩的故事却充满了反讽与喜剧的味道。

尽管余欢水的故事听上去荒诞,反映的却是真实的社会和真实的心理。当死亡的阴云笼罩在头顶,余欢水才把一切活明白,悲剧的内核包裹着喜剧的外衣显得愈发凄凉。让我们整体来梳理一下余欢水的情感线,这同样反映出他的性格悲剧——余欢水因为妻子清纯的眼睛而爱上她与其结婚生子,但是两人的爱却在琐碎的生活中被消磨;然后他开始渴望安妮能够填补他心中的情感空缺,不料成为工具被安妮利用;哪怕是他幡然醒悟以后爱上的傻白甜小白兔栾冰然,也因为命运的捉弄而不幸错过。这三个女人,或许他都爱过,但是每一段爱情的最后他都以“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方式谢幕。他“成全”了妻子,“成全”了安妮,也“成全”了小白兔。虽然在故事的最后余欢水的性格发展了,但是在爱情中,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迈过心里的门槛。当他发现没有得癌症,他大喊“我还有时间”,气势浩然、触动人心,也许他会选择找妻子复婚,也许他会选择感化安妮,也许他会选择守住栾冰然。余欢水就像青春偶像剧中的男二号,永远温吞儒雅,永远善解人意,以“成全”定义爱情的真谛,带着“荣誉”成为感情中的败寇。

除了余欢水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小鱼儿。小鱼儿在原著中并没有过多的描写,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是编剧王甦却以女性视角将小鱼儿作为余欢水的重要情感线来写。他不会说话、模样痴呆、行为举止与年龄不符,但是他却是整部剧中最纯粹的人,没有看过社会的黑暗龌龊、也没有受过成人的尔虞我诈。余欢水将对社会的美好期望寄托在小鱼儿身上,教他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将自己对社会以及生活的悟道传承下去。若是追根溯源,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个性呱呱落地,只不过都在程式化的生活面前丢失了个性,成为了相似的人。被同化的人们都有了“余欢水”的影子,在生活中迷茫、在迷茫中停滞不前,等待命运给自己一个改变的理由。可是余欢水等到了,那我们呢?小鱼儿的独特性与“人人都是余欢水”的主题相悖而行,形成强烈的反差。小鱼儿作为余欢水的儿子却是最不像他的人,这是一个希望,所有人的希望。

《我是余欢水》上座率的火爆说明了艺术性和商业性二者之间并不冲突,走商业道路实际上更需要艺术性作为基础,才可能走得更远。而该戏其风格化的处理尤为值得肯定,这种形式不在于它的新与旧,而是它非常契合地展现了该剧的主题:人人都是余欢水,以他的视角去展开一段生命体验,去经历一段特殊的历程,以反讽的口吻去展现生活中人们无意识忽略掉的一些东西,实质上这是对个人、对社会的促进。原著小说的体量很大,诸多方面是无法在舞台上一一展现出来的,用戏剧的形式将小说的精华呈现出来,采用形式感和风格化的导演处理是对改编的补充。作为商业戏必须有鲜明的创意性,并且能够通过具体的舞台呈现让观众可感、可知,在这个基础上方能可悟——观众的触角是由内而外的、是极为广泛的,愿意去思考。目前演员与舞台之间的磨合还不够,从整体上看,部分场景内容显现出了碎片化和片断感,节奏上也相对滞后。但在观演过程中,观众与舞台的交流、与演员的对话是十分融洽的,一台戏能够让观众始终全情投入,这已经是其成功的重要标志了。

诚然,不是所有的人生都可以逆转,《我是余欢水》告诉我们要不惧生死,但更要珍惜当下。通过余欢水这面镜子,我们照出了自己的懦弱与卑微,但我们更要有改变生活的勇气。人人都是余欢水,在生活的悲戚中我们又该何去何从?人人都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努力生存,人人也都在心底压抑怨念和无奈,而迂回之中我们缺少一份坦然,也缺少一份勇气。将答案交给未知,着手眼前,大概是最好的选择吧。

猜你喜欢
小鱼儿舞台生活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小鱼儿爱“吃”人
小鱼儿上树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虫儿歌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们的舞台
我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