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活动的指导策略

2018-01-25 15:15黄晓娟
教师·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黄晓娟

摘 要:文章从美术的定义出发,通过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独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着重提出了幼儿美术活动的三点教育建议:一是基于美的形式,对幼儿美术活动给予创新性指导;二是基于美的情感,对幼儿美术活动给予生成性指导;三是基于美的积淀,对幼儿美术活动给予发展性指导。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一、美术是什么

美术,即视觉艺术。美术通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平面或立体的直观形象,并以形状、色彩、结构、空间等呈现方式和表现形式显现出具体的、可视的、可触的艺术形态。

幼儿认知具有直觉性,这种认知特点与美术中美的呈现方式存在一种内在实质的和外在形式上的共性特征。可以这样说,形象、颜色、造型等客观事物都是幼儿认识的开始和根据。美术正是以线条、色彩、结构以及空间等诸多艺术语言形式和艺术形象诠释美的丰富内涵,成为幼儿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最原始与本能的一种存在方式。

二、对幼儿美术教育的理解

1.形式美的特点

幼儿美术具有形式美的主要表现特征,它是通过作品创作过程以及作品本身所呈现的审美意象来诱发和感染幼儿的,从而达到情感交流和教育的最终目的。幼儿美术教育的这一特点恰好与幼儿的好奇心理、操作欲望和认知选择具有一致性。因此,幼儿美术教师要正确把握美术以具体的、可感或可触的造型方式这一特点,诉诸幼儿感觉器官,借助各种美的形象性、丰富性和有意味的形式进行艺术交流和审美教育。

2.情感性的特点

人需要宣泄,美术恰恰就是感情的一种宣泄口。美术教育宣泄性特点表现在它的形式化和主动的无害释放,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毫不隐藏自己的感情,达到情感宣泄与心灵净化作用。当然,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只是为感情宣泄而存在,其另一个目的是为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拓展空间,起到情感净化作用。在教育实践中,幼儿教师要关注美术教育的这一特殊属性。

3.操作性的特点

没有操作就谈不上美术教育,幼儿的情感体验、美术技能都是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在美术活动中,当幼儿通过具体操作将感受与体验融合为一体时,便会促发灵感的生发点。因此美术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幼儿提供美术材料,千方百计地为幼儿创设操作的条件,给幼儿运用美术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自觉性,触发幼儿产生更多的创作冲动,最终激发幼儿个体美的创造力。

三、幼儿美术活动的指导策略

幼儿美术教育是教师有目的、分层次地运用美术的材料,借助美术的手段,依据美的原则开展绘画、手工等教学活动,使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会感受美、表现美以及创造美的系统活动。

1.基于美的形式,对幼儿美术活动给予创新性指导

从美的形式上讲,那些色彩单调、构图空洞、造型呆板的艺术作品本身就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也很难吸引幼儿的美术兴趣。艺术的生命源于创新,美术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在革新求变,并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呈现美。基于此,教师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必须给幼儿更多创新性、多样化的指导,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创造。

幼儿天生酷爱美术活动,与美术活动有着天然的亲合力。然而,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意志力明显不足,创新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美术学习上无法做到持久努力,幼儿作品反映的内容、形式都会受到其个体思维力的制约。因此,新颖的美术教育形式可以调动幼儿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美术活动的愛好,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是提高幼儿美术活动成效性的前提条件。具体地说,创新性指导主要有教学内容、方法创新和组织形式创新两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方法创新。美术教育除了基本的绘画教学活动,还可以充分运用各种美术工具,借助美术手段开展板画制作、艺术雕刻、作品欣赏、绘画展览等。例如,在 《小鸟的天空》一课教学中,我没有直接教学彩色笔绘画,而是指导幼儿进行版画制作,让他们先收集生活中的线绳、纸片等废旧材料,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引导幼儿对“小鸟的天空”的情境展开想象,最后让幼儿自己剪、绕、贴、组合,将各种美术符号融入“画面”,用自己的方法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版画图。通过这种创新性的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很好地挖掘了幼儿们潜能,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第二,组织形式创新。教育即生活,只有切实建立在幼儿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满足幼儿学习需要的教育活动,其创造欲望才会最大可能地被激发。因此,幼儿美术教师不应拘泥于教学形式,不囿于空间环境的限制,要积极引导幼儿走进自然,接触社会生活。例如,画蝴蝶时,教师可先带领幼儿去看蝴蝶展,让他们认识蝴蝶的“对称”“形状”之美,在“快乐”“激动”的情绪体验之后再去创作色彩斑斓、丰富多样的蝴蝶形象。总而言之,此类的“寓教于乐”的美术活动,放飞的是幼儿的心灵,十分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体现自己、表现自我,从而挖掘他们身上的艺术创作潜能,必然也可以帮助幼儿得到完整的美术教育。

2.基于美的情感,对幼儿美术活动给予生成性指导

情绪与情感是幼儿绘画的动力因子,儿童绘画是画他们有感觉的东西,作品其实是他们情感与思想潜意识的一面镜子。从这点来看,美术教育绝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画法指导上。美术教育还应当成为幼儿快乐自我、促进情感发展的一种艺术活动。情感,才是幼儿美术教育的生命归宿。

那么,如何对幼儿美术活动给予生成性指导呢?笔者认为只要满足幼儿合理的要求,基于幼儿内心情感表达的诉求,美术教育活动的生成也就是必然的。例如,在一次以“环保”为主题的美术活动中,幼儿经过一番讨论后,结果大部分的幼儿画出来天蓝蓝、水清澈、小鸟飞、鱼儿欢等的绘画作品。只有一个叫杨X的小男生在画纸上“造”了一辆长鼻子的垃圾大卡车,鼻子的前方画了很多垃圾,画中有一行字:“叔叔阿姨打扫垃圾太累了,让我来帮帮忙!”于是,我立即用赞赏的语气夸他:“看,我们的杨X作品多好啊,真有创意,简直是一个小发明家!”其他幼儿也纷纷表示自己还有更多的方法表现“环保”这个主题。课堂资源是异彩纷呈的,教师要及时发现“亮点”并巧妙开发,当幼儿的情感认知、想象力和创造性表现趋于一致时,美术活动自然生成,美感便会随之而来。

3.基于美的积淀,对幼儿美术活动给予发展性指导

当回首反思这些年的美术教育,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弄明白美术教育的深层次价值是什么,教师为教而教,缺乏前瞻性认识的现象普遍存在,其结果必然是制约了美术教育的特殊功能发挥。美术教育并非为了培养更多的美术家,而是以培养幼儿美感能力、艺术思维品质以及美的积淀为重任,实现将美术知识与能力迁移到其他领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对幼儿美术活动进行发展性指导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方面,美术活动要达到一定的外在目的。幼儿绘画不是为了获奖,美术教育目标要达到一定的外在目的,教师不要局限于学科划分的狭隘认识,要积极开展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教学,将美术活动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美术活动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机械模仿,美术教育要注重培养幼儿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教”达到触类旁通的“学”,其关键是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其重点是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其宗旨是实现幼儿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幼儿美术教师,我们要遵循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尊重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创新性、生成性以及发展性的指导,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促进幼儿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建洲.幼儿美术教育探析[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2]邹宜兵.幼儿美术基础教育中综合材料的运用[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endprint

猜你喜欢
幼儿美术教育美术活动指导策略
生活化视角下的幼儿美术教育问题探讨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陶行知生活理论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