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状况研究

2018-01-25 20:46吴佳惠
教师·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调查研究

吴佳惠

摘 要:运用学校适应状况问卷对425名初中生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农民工子女总体学校适应状况一般,主要表现为师生关系和自我接纳程度较低。此外,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学习成绩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状况有显著差异。针对调查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讨论与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C19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农民工子女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1] 。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年龄、学业、家庭条件等现实因素被留在农村,与父母分离,这一类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2]。随着农民工数量不断增长,农民工子女也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副产品”,已然成为一个备受中国社会关注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学校适应问题尤为突出。

学校适应是一个多维概念,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本研究采用了吴武典教授的界定[3],从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以及自我接纳5个方面来分析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目前,国内外对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的研究成果较多。有研究指出处于青春期过渡阶段学生的学校适应会出现下降现象,而师生关系与早期儿童的学校适应显著相关。国内研究也发现紧张的师生关系会直接导致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及学业成绩下降[4]。但是,关于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研究较少。因此本文拟对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数据采集自江苏省徐州市某初中学校,调研对象为学校的所有留守儿童,共发放调查问卷440份。剔除了部分严重缺失以及不匹配的无效数据后,共有有效问卷425份(有效率96.59%)。其中,男生230名,女生195名,平均年龄12.65岁(标准差1.19)。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台湾学者吴武典教授编制的《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的在校行为子量表[5]。该量表有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学关系适应以及自我接纳5个维度和4级评分,得分高者说明适应情况良好。本次研究中,其总量表信度系数为0.86,各分量表的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0、0.58、0.57、0.69、0.71。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3.施测和数据处理

与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协商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问卷施测,所测数据仅作科学研究使用,绝不泄漏个人隐私。所得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分析

结果表明,总体上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状况一般,主要表现为农民工子女师生关系及自我接纳不良,课业适应和同学关系表现一般,常规适应平均得分最高,因此推断常规适应状况较好。

(二)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人口学差异特点

1.不同性别的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

表1表明,农民工子女在课业适应、常规适应以及总体学校适应上呈现出显著的性别差异。

2.不同年级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状况

本研究共调查了4个年级,分别为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从表2中可以发现,不同年级的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适应以及总体学校适应状况差异显著,并且六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学校适应状况要显著优于七年级和八年级。

3.不同成绩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状况

表3的结果表明,不同成绩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状况差异显著,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状况要优于成绩相对差的学生。

四、讨论

(一)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特点

首先,从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总体状况来看,其課业、师生关系以及自我接纳程度是学校适应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农民工子女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上主要的问题在于学习兴趣不高,因而学业表现不佳;与教师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对自身能力与价值持怀疑态度。

其次,不同性别对学校适应情况也有显著差异,总体上女生比男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更好。这可能是由于在初中这一阶段,男生具有攻击性、情绪波动大、好玩、依赖性与自主性并存等性格特征;而女生通常懂事较早,进入初中开始形成文静、顺从、勤奋、细致等性格特征。一般来说,女生的性格特征就会比较适应学校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也更讨教师的喜欢。

再次,不同年级的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适应以及总体学校适应状况差异显著,并且六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学校适应状况要显著优于七年级和八年级。六年级和九年级分别处于小学和初中的后期,由此可以推断,学生对一个新环境的适应都需要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情况会逐渐转好。

最后,不同成绩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状况差异显著,成绩优秀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状况要优于成绩相对差的学生。这一结果不难理解,中国学校教育尤为关注学习成绩。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家长、同学之间,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会有更高的认可度和赞许度,相反的,一旦成绩较差,这一群体就很容易受到忽视或被贬低。

(二)对农民工子女学校适应的干预建议

农民工子女与普通学生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父母外出打工导致他们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同时家庭规范对农村农民工子女的约束力下降,这一现象显然是值得关注的。初中阶段的农民工子女主要的生活场所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学校在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发展中发挥着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作用若是发挥得当,满足农民工子女内在需要,则可以起到补偿作用。

1.落实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对农民工子女有预防和保健的作用。因为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容易形成特殊的心理特点,也更容易因为一些不良遭遇产生如歧视知觉等消极感受,这时,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2.引导农民工子女正确地评价自己

在调查中,在学校适应状况的各方面中,农民工子女的自我接纳程度是最低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提升他们的自我接纳水平。例如,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得到父母的理解与关爱。

参考文献:

[1]申继亮,胡心怡,刘 霞.留守儿童歧视知觉特点及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2]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2015-04-29.

[3][5]吴武典.国中偏差行为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之探讨[J].教育心理学报,1997(29):25-50.

[4]方怀胜.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及教师的指导[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3).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调查研究
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警惕农民工随迁子女遭遇教育“隐性不公”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