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彰显人文思想

2018-01-25 20:48陈梅城
教师·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文思想数学教学策略

陈梅城

摘 要:人文教育思想是理解人、关注人、促进人主体性发展的和谐、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而人文的数学教育思想,就是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既体现科学的精神又给予高度的人文关怀。文章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创建人文的探索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维护学生的尊严树立四方面,探讨了人文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的必要性以及实施人文思想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教学;人文思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人文情怀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都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维的火花。在开放、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每颗心都能随之飞翔!例如,教学“乘法”时,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花圃长30米、宽20米,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们看图、思考、讨论,一个学生回答:“这个花圃的长比宽多多少米?”另一个学生回答:“这个花圃的宽比长少多少米?”还有一个学生回答说:“这个花圃的周长有多少米?”一个基础较差的学生举起了手,站起来回答:“花圃的花开得美不美?”虽然答非所问,但这也是思考的一个问题。我表扬他积极参与的同时,走到他身边,和他一起讨论,给他点拨,鼓励他提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唤起学习的热情。

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用尊重、信任与关怀和学生们一起探索,真诚地为学生服务,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思维创作的场所。

2.给予愉悦的人文体验,促进学生探索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课堂教学应在“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渗透“人文素养熏陶”。数学教学体现的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不同的学生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思维路径抵达终点。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引导过程中要学会等待,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敏锐地捕捉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每一次闪现的思维和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并不着痕迹地加以启发、诱导,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下面以我的教学随笔《由单位“1”引发的多向交流》为例:

在教学“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上(关于单位“1”已经初步学习),一道练习题:“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七块,吃了一块,还剩下几分之几?”

列式为:1- = - =

和以往一樣,我引导学生回顾:“关于这道题,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说说你的想法!”这时,林XX(班里的一名学困生)举起小手:“为什么1等于 呢?”

由于是初步学习分数加减法计算,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还有部分学生没真正理解是很正常的。也许对单位“1”转换成分数的不理解可能还不止这一名学生,在我的鼓励下,果然,五名学生陆续站起来表示还是一知半解。

我想,既然是复习课,更应该把讲台让给学生,不如让“小老师”上来给这几名学生讲解吧!

“小老师”1(陈XX):比如一个西瓜(边说边画)平均分成七份,吃了七份,所以1= ,又比如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吃了两份,所以1还可以等于 。(板书:1= = )(没有成功说服一名站起来的学生)

“小老师”2(庞XX):比如一个西瓜(折纸演示)平均分成两份,合起来就是一个西瓜。(成功说服一名学生,还有四名站着的学生)

“小老师”3(吴XX):把单位“1”平均分成两份,取两份就是说明1= ;把单位“1”平均分成七份,取七份就是说明1= 。(有趣的是黄XX同学摇摇头,调侃道:“你说得太‘专业了,他们听不懂。”)

看到“小老师”们都没辙了,我想,这时我该站出来了,说道:“这样吧,今天陈老师来当一回记者,要现场采访一下这几位同学,看看他们到底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师:“请问这位同学,你心里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1:“1”到底是什么?

生2:为什么“1”一会儿是 ,一会儿又是 ?

生3:1可以变成 ,那可以变成 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西瓜怎么分呀?

生4:什么时候“1”该变成 ,什么时候又该变成 呢?

……

了解他们真实想法后,小老师们又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最终让四名同学都理解了单位“1”。

在本教学案例对于知识关键点单位“1”的引导中,教师没有马上否定或肯定学生的答案,而是以“头脑风暴”的研讨形式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1”可以变成 ,那可以变成 吗?如果是这样的话,一个西瓜怎么分呀?“1”什么时候该变成 ,什么时候又该变成 呢?……多好的问题!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学。

3.关注学生的心灵感受,体现教师素养

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具有人文素养。因为数学应该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在课堂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语:“XX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嗯,你说得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

说者无意,听者有意,这样的话传递给学生的第一感受是:“看来我说得不好,老师不满意。”而其他学生心里也许也在打退堂鼓:“没把握还是不要轻易举手,担心说得不好……”所以,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或者教师可以这样表达:“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哪位同学也来说一说?”也或者:“今天这位同学的语言表达比以前进步多了,真了不起!哪位同学也想来练一练?” 等等,而不是“谁比谁说得好”,这样就起了反作用。教师作为“园丁”要知道,需要更多关爱和鼓励的正是那些“迟开的花朵”,相信有了更多爱的浇灌,朵朵花儿都能茁壮成长,美丽绽放!

4.架起平等互尊的桥梁,找回学习尊严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在课堂上更加偏爱那些口齿伶俐、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会不经意地表露出对他们的喜爱。而对于那些反应迟缓、不自信、胆小的学生则“忽略”处置。久而久之,较大部分的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不及时调整这种或偏爱或忽略的行为,就会导致教育的失误。如何给予学生客观、公正的心理感受,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爱”的滋养呢?在陈老师的课堂里以下场景是范例。

课堂上,在正反方学生辩论结束后,陈老师会真诚地祝贺获胜方:“真的很棒,刚才同学们能坚持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地说服对方,祝贺你们!”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此时,陈老师也没有忽略那些“败下阵”来的学生,同样抚摸着他们的肩膀说:“老师也要感谢你们,是你们的问题引发了今天精彩的辩论,让同学们对这个知识点理解得更加透彻了,有问题就要提出来,一起来研究,这是多么好的学习品质啊!”……一声感谢、一个抚摸,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体验、学习的乐趣,特别是让那些“败下阵”的学生找回了学习的尊严,认可了自己的价值。

总之,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应以学生的利益为自己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广泛的价值、充盈的情感、愉悦的审美,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数学的美妙和数学的魅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数学学习中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实现数学学科全面育人的价值。数学教育达到这样的效果,便是人文教育思想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开花结果、取得成效了。

参考文献:

[1]鱼 霞,夏仕武.吴正宪:人文数学教育思想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342.

[2]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34.

[3]张齐华.审视课堂: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人文思想数学教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人文关怀视野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之思考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