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重复流浪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2018-01-26 14:05
山西青年 2018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流浪救助

黄 峻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一、重复流浪儿童及其特征

(一)重复流浪儿童

我国将流浪儿童定义为:年龄在18周岁以下,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于社会超过24小时,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陷入困境的少年儿童。①重复流浪是经历过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流浪,指第一次流浪生活结束后回到家(无论是被救助站护送回家或者是自己主动回家)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又再一次离开家庭或监护人流落于社会超过24小时,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②相对于首次流浪儿童,重复流浪儿童文化水平更低,他们大部分初中都没有毕业,知识匮乏,对社会环境缺乏了解,所受教育越少的流浪儿童,重复流浪的几率越高。重复流浪儿童的主要聚集地主要有城市商贸中心和交通中心地区、城乡结合部地区、公共娱乐场所和个体和私营的商业与服务业企业等。③

(二)重复流浪儿童特征

重复流浪儿童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首次流浪儿童一半是初中未毕业,而重复流浪的则有53.3%是小学未毕业,并且多数是小学5年级。④重复流浪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与家庭结构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负担重,这就造成无法提供儿童成长所需资源,即使流浪儿童遣返回家也无法生存,选择再次流浪。重复流浪儿童迫于生存压力,会主动去建立和维护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寻求他人的支持。重复流浪儿童心理上存在自卑、焦虑、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易怒、恐惧、反社会倾向、冷漠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他们遭受不法侵害有关,在心理上留下了阴影,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从而影响他们回归正常的生活。

二、流浪儿童重复流浪的原因

(一)认知存在偏差,过分追求独立

重复流浪儿童的个人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对独立自由的错误认知,把流浪作为自己追求自由的方式,对自身情境认识不足,没有考虑到现实中的情况。重复流浪儿童的生活阅历不足,社会化尚未完成,个人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他们对于流浪行为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对于独立自主的追求比较强烈,迫切渴望外出闯荡,没有家长与老师的束缚,没有学习成绩的烦恼,在被救助人员遣送回家后,自我认知仍然没有转变,对家庭环境与生活不适应,自我适应不良而产生不适感,从而进入社会再次流浪。

(二)家庭功能缺失,支持网络不足

家庭作为一个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对人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家庭贫穷是流浪儿童重复流浪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在家庭中没有足够的生长资源与教育资源,不得不选择流浪维持生存,减轻家庭负担;单亲家庭的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对儿童的关爱不够,造成儿童的逃离现象,不弥补缺失功能,还会出现重复流浪的现象;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主要指父母不良的管教方式,父母对子女缺少管教、关爱、沟通会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成才,运用暴力手段进行教育,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三)特殊教育不足,职业技能缺失

特殊教育不足是导致重复流浪的原因之一,政府救助部门为重复流浪儿童提供的诸如职业技能培训、交往技巧训练、生存能力训练等特殊教育内容不足,例如救助站缺少职业技能与危机应对方面内容的培训,并未从重复流浪儿童的问题与需要出发,没有通过相关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从而导致其融入社会的能力不足。大多重复流浪儿童希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能够在社会中生存下来,不希望再四处流浪,但缺乏相关的职业技能,文化水平又偏低,找工作存在困难,这些问题都是由于特殊教育不足,致使重复流浪儿童的职业技能缺失,无法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四)救助方式单一,专业力量不足

救助机制存在缺陷,救助模式不合理,对重复流浪儿童的救助没有真正解决其问题。⑤长期以来,重复流浪儿童救助机制的运行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与《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法律条文予以救助,社会现有救助方式存在不足。政府救助主要以生活救助、物质救助为主,主要局限于救助站内救助;在工作人员队伍中,社会工作者数量较少,救助人员大多数是非专业的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与培训,缺乏专业性的助人手段;救助力量比较单一,服务提供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缺乏社会各界的参与,资金与人员方面都存在问题。

三、社会工作介入重复流浪儿童路径的探析

(一)辨识个体行为模式,寻求积极改变

重复流浪儿童的个人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他们改变对流浪的认知,运用情境分析,与他们共同分析自身所处环境,把流浪生活中积极的行为与积累的经验用于回归后的知识与技能学习当中去,改变自身与微观系统的交互形式,寻求积极正向的转变,基于环境做出相应改变,适应环境的变化,真正回归家庭与社会。在认知层面,通过认知重建来改变重复流浪儿童对流浪与个人环境系统的认知,让其认识到流浪的危害性与自身环境系统蕴含的资源;在情感层面,通过给予关爱使得他们恢复对人生的希望,帮助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好,重新对未来充满希望与信心,接纳自己。通过个体行为模式的积极改变,改变重复流浪儿童与环境的交互形式,培养重复流浪儿童发现和运用环境中资源的能力。

(二)改善与重建家庭系统,实现顺利回归

从生态系统理论出发,改善和重建家庭系统能有效帮助重复流浪儿童回归家庭。家庭系统中的主要问题有家庭贫困、家庭教养方式不当与家庭结构缺失。针对家庭贫困,社会工作者可以帮助家庭了解政府的救助政策,协助申请,有效链接社会资源,寻求社会组织的援助;对于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社会工作者可以改变家长对教养方式的错误认知及建立家庭与学校的联合教育通道,通过个案辅导改变家长对教育的错误认知,为重复流浪儿童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家庭教养环境;社会工作者协助离异双方明确自身责任和重建家庭系统,通过开展家庭社会工作来促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双方责任更加明确,使得家长更好的履行教养责任,给予重复流浪儿童有力的家庭支持,通过家庭系统的重建来满足重复流浪儿童的需要,让重复流浪儿童在家庭环境中获得更好的成长。

(三)改进特殊教育模式,促使融入社会

特殊教育缺乏问题是重复流浪儿童群体产生的原因之一,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评估重复流浪儿童的需求,寻求政府与社会的帮助,帮助重复流浪儿童,回到相应的学校接受教育,保障重复流浪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给予他们人性化的关怀;其次弥补特殊教育的缺乏,针对重复流浪儿童的自身需求与兴趣特点的,社会工作者协调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模式,不再是单一的回归课堂,而是为他们提供符合需求的职业技能培训、社交技巧培训及防骗防偷等社会生存技巧培训等,保障他们的教育权利,并切实增强他们的社会生存能力,促使回归社会,顺利成长。通过改进教育模式,回应重复流浪儿童需要,使得重复流浪儿童与自身环境系统产生互动与交流,完成积极改变,形成互惠关系。

(四)联结社区资源,构建防治体系

社区中有很多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为重复流浪儿童回归家庭提供支持,防止重复流浪现象发生。社会工作介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社区预防与救助工作网络,发动社区专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和热心邻里等社区内各方面力量,共同帮助重复流浪儿童及其家庭走出一条社会齐抓共管的预防和安置重复流浪儿童的新路。⑥二是建立社区儿童信息情况表,做到社区情况心中有数,有问题及时关注并进行介入,尤其重点关注家长入狱、丧失双亲、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厌学逃学的儿童,及时介入,预防重复流浪现象的发生。三是由社会工作者利用社区志愿者资源,组建一支监督队伍,重点关注社区儿童权益遭受损害的事件。社会工作者积极协助法院对不履行监护责任的监护人进行监督。四是营造包容的社区文化,向社区居民宣传重复流浪儿童群体特征,减少社区居民对重复流浪儿童群体的排斥,改变社区居民对重复流浪儿童的刻板印象,为重复流浪儿童回归创造良好局面,从而减少重复流浪的现象。

注 释:

①吕锦涛.社会资本视角下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研究[D].苏州大学,2012.

②上官萍.重复流浪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③毕伟.国内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④上官萍.重复流浪的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⑤王晓蕾.重复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山东大学,2013.

⑥陈国华.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

参考文献:

[1]李晴.智障人士社区化服务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

[2]吕锦涛.社会资本视角下重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研究[D].苏州大学,2012.

[3]上官萍.重复流浪的重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张文博.新疆重复流浪儿童救助的法律问题思考[D].新疆财经大学,2015.

[5]上官萍.重复流浪的重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6]毕伟.国内重复流浪儿童状况研究综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7]张璟.重复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山东大学,2013.

[8]赖志能.重复流浪儿童社会救助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苏州大学,2013.

[9]刘济榕.重复流浪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10]王晓蕾.重复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1]范一鸣.重复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社会工作介入[D].辽宁大学,2013.

[12]徐瑜莲.重复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社会工作介入[D].山东大学,2016.

[13]邢佳佳,马永方.浅论社会工作视角下的重复流浪儿童救助与保护[J].学理论,2015.

[14]陈国华.重复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

[15]欧阳慧娟.重复流浪儿童救助中的社会工作方法应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流浪救助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流浪
水下救助抢险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流浪的歌
救助小猫
流浪猫鲍勃
给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