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
——以张凤翔等八位山东籍作家为中心

2018-01-28 10:50
泰山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清人诗稿凤翔

朱 则 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在清代诗歌(包括散文)的文献学研究领域,世纪之交相继出版了李灵年、杨忠两位先生共同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1]和柯愈春先生所撰《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2]两种巨著。两书均为16开三大册,各著录清代作家近两万人,别集约四万种。特别是《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提要》),更可以说是后出转精,代表着目前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

但不难想见,涉及这么多的对象,即以《提要》而论,这里面的各种疏忽、缺漏乃至错误,自然也是难以尽免的。并且遗留下来的这些问题,一般说来,其难度恰恰也是最大的。对这些问题进行订正和补充,正可以使两书更趋完善。特别是关系到《提要》本身以及日后《全清诗》《全清文》等内部排序的作家生卒年问题①,更是解决一处是一处,完成一家多一家。因此,笔者在日常读书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即随时将它们记录下来,并陆续整理成文,相继分组发表,提供给编撰者以及其他有关读者参考。本篇取张凤翔等八位山东籍作家,仍旧按照《提要》著录的先后立目排序,依次考述;有些同时涉及《清人别集总目》的问题,也附此一并予以指出。

一、张凤翔

张凤翔,《提要》已定其卒年为清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而“生年不详”。

按黄道周《黄石斋先生文集》卷十一有为张凤翔之子张幼安(字枕公)而撰的《张枕公墓志》,叙及张凤翔在明“崇祯时……以城帘事被谗”下狱,张幼安曾“上疏曰”:

臣父凤翔,立官孤苦,晨夕在公,不遑寝食。去冬□[虏]薄都城,臣父……独以悬帘工作不中度,久困囹圄。徂冬涉秋,染病沉笃。臣父今年五十有四,头须尽白。臣恐猝然不测……[3](P268)

据谈迁《国榷》卷九十、卷九十一有关记载,张凤翔系“己巳崇祯二年”(1629)“十一月”“壬辰”(十一日)下狱[4](P5502),至“辛未崇祯四年”(1631)“四月”“辛酉”(十八日)获释[4](P5560)。张幼安此疏既然有“徂冬涉秋”之语,则必定作于崇祯三年庚午(1630)。据此逆推,可知张凤翔出生于明万历五年丁丑(1577)。

此外如万民英所撰命理学著作《三命通会》,《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八“六乙日丙子时断”条“乙丑日丙子时”云云,附注有:“丁丑,张凤翔,尚书。”[5](P418)这至少也可以佐证张凤翔的生年。

如此计至顺治十四年丁酉(1657)张凤翔谢世,其享年则为八十一岁。已故朱彭寿先生编著《清代人物大事纪年》,在记载张凤翔“卒岁”时猜测其“卒年七十□”[6](P169),至少还差两岁。

附带关于刘正宗《逋斋诗》,卷四“七言律”有《寿张蓬玄少宰》一题[7](P182),而其前面第三题、后面第十三题依次为《己丑人日》[7](P181)、《己丑九日,同坦公、行屋、野鹤、龙衮、清熙诸君登高二首》[7](P185),似乎同作于“己丑”年。但这个“己丑”为顺治六年(1649),本年张凤翔(蓬玄其号)七十三岁,并非大寿之年,更非诗歌首联所云“未染髭须尚黑头,荣名甲子已将周”。这也就是说,此题在集内的编排次序显然不妥,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

又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八“张尚书”条(总第三百四十六则)说:

堂邑张蓬玄(凤翔),自明时已为尚书。入国朝为大司寇,年已七十余。一日侍宴上前,下阶而仆,世祖……讽令以礼致仕,遂进所撰《礼经》《乐经》而去。张公在明时,为东林所推。尝自作年谱,谓:“甲申之变,欲死而不得。吏部侍郎孙二如(昌龄)谓己曰:‘箕子不死者,以《洪范》也。公有《礼》《乐》二经,道统在焉,亦箕子之“九畴”也,何必死?’”[8](P186)②

这段记载明显带有讽刺意味,但其中叙及张凤翔入清之后曾经“自作年谱”,却是一条重要的资料线索。王士祯作为张凤翔的山东同乡,当初似乎读到过,所以能够引述片断;只不知道时至今日,这个年谱是否也像张凤翔的有关经学著作一样还留存于世。

又方文《方嵞山诗集·续集前编(四游草)》第三种《鲁游草》,“五言今体”内有一首《堂邑》,正文云:

淸晓过聊摄,黄昏到发干。

战场今已没,戎马未经残。

巨室有张老,尚书是汉官。

沾沾夸爵里,无乃太颟顸。[9](P556)

颔联特别是最末分别还有自注:“邑有孙庞古战场。”“张公凤翔树大碑于郭外,自序其两朝官爵,故云。”诗歌作于顺治十七年“庚子”(1660);堂邑旧属东昌府(今聊城),正是张凤翔的故乡。这里所说的情况,与上引《池北偶谈》很有相似之处——张凤翔作为一个“贰臣”,居然还竖立“大碑”,自述“两朝官爵”。而这座“大碑”如果依旧保存到今天,那么对于考察张凤翔的生平事迹——或许还包括生卒年,倒具有一种特殊的价值。

另外,《提要》本条对张凤翔的字号也没有介绍。其号“蓬玄”如上所示,在有关文献中十分常见。后来为避康熙皇帝讳,有时也写作“蓬元”。而如于准《先儒正修录》“中帙”辑录“张蓬园先生《移愚》”,不但进一步将“蓬元”写成“蓬园”,而且作者小传还明确说“先生名凤翔,字稚羽”[10](P481),无意之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二、房可壮

房可壮,《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1](P1518)均已定其卒年为清顺治十年癸巳(1653),而生年尚缺。

按这个问题已故李棪先生很早以前就已经解决,其所著《东林党籍考·房可壮列传第六十七》叙及:

房可壮,字阳初,号海客……顺治……十年十月卒于家,年七十五。[11](P31-32)

《东林党籍考》一书正如卷首邓之诚先生序所说,“言必有本”[11](P2),条条加注出处。这里关于房可壮的谢世,注据《贰臣传》卷五③;字号、享年,注据康熙《益都县志》卷八④。其中字号,可供《提要》特别是《清人别集总目》参考补充;而据享年逆推,则可知房可壮出生于明万历七年己卯(1579)。

房可壮的这个生年,在其他资料中也可以获得佐证。例如钱谦益《牧斋初学集》卷六《崇祯诗集·二》,有《腊月十六日房海客侍御初度,赋长句十四韵为寿,君与章鲁斋、瞿稼轩两给事皆以枚卜事牵连谪官》一题[12](P196);据本卷诗歌创作时段“起戊辰七月,尽一年”,可知其作于“戊辰”即崇祯元年(1628),当时房可壮五十岁。又今人整理的《丁耀亢全集·诗集·陆舫诗草》,卷一有《寿房海客少司寇》一题[13](P24);结合其后面《除夕答王敬哉先生二首》《己丑新正二日,曹子顾、匡九畹、宋艾石、傅上生共集小斋,大司马张坦公偶至》两题[13](P25),以及本卷诗歌创作时段“戊子、己丑”,可知其作于“戊子”即顺治五年(1648),当时房可壮七十岁。倒过来看,这些都符合古人正常逢十祝寿的传统,逆推房可壮生年自然也恰相吻合。

并且,从上引钱谦益诗歌标题,还可以进一步知道房可壮的生日是万历七年己卯(1579)的农历十二月十六日,于公元则已经进入1580年,公历为1月2日。又据《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七十八记载,房可壮卒于顺治十年癸巳(1653)十月的“癸未”即二十一日[14](P618),公历为12月10日。这样,房可壮的生卒时间就都十分具体了。

三、葛如麟

葛如麟,《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1](P2167)均已定其卒年为清顺治七年庚寅(1650),而生年尚缺。

按葛如麟父亲葛昕《集玉山房稿》,卷五有为葛如麟母亲谷氏而撰的《封孺人葛室谷氏墓志铭》,其中叙及:

孺人谷氏……十七岁归余……戊寅……疾革……。生二子:长如龙,甫七岁……。次[如]麟,甫二岁。……距生嘉靖乙巳五月二十五日,卒于万历六年四月十九日,年仅三十四岁。[15](P431-432)

谷氏卒于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葛如麟当时两岁,即出生于上一年万历五年丁丑(1577),享年则为七十四岁。

附带关于葛如麟卒年的原始依据,据《清人别集总目》所附传记资料,可知为高珩《栖云阁文集》卷十三《陕西提刑按察司按察使子仁葛公墓志铭》(子仁其字)[16](P353-355)。该墓志铭开头叙及葛如麟“庚寅卒”,而末尾只称“生卒年月、婚娶子孙详具状中”,所以现今还要另外考其生年。但墓志铭对葛如麟的科名、仕履介绍甚悉,则《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在不同程度上仍可据以补充。此外墓志铭提到葛如麟别号“朝池”,以及诸多地方志记载其私谥“贞静”,同样也可以酌补。

四、黄图安

黄图安,《提要》缺少生卒年。

按《清人别集总目》著录黄图安[1](P2021),有卒年清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经比对江庆柏先生编著《清代人物生卒年表》[17](P698),其依据为《清史列传》卷七十九本传最末的相关记载:“[顺治]十六年……降五级调用。寻卒。”[18](P6539)但是,《清史列传》常用的“寻卒”,尽管时间一般不会太久,却也并不一定就指当年谢世。因此,《提要》予以空缺,倒反而是一种审慎的做法。

又黄图安的生年虽然也无法确定,但其下限大致可以推知。前及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十“丁贞女”条(总第九百十五则)说:

丁贞女,聊城之沙镇人,靖难功臣某裔也。贞女幼孤,无兄弟,依母以居。及笄,母欲议婚,贞女曰:“母老矣,又鲜兄弟;不愿适人,愿终身养母。”母不能强。及母卒,从兄某为议婚,贞女又不许。独处三十余年,年五十矣,闺范严肃,里中人咸称曰“贞女”。堂邑黄中丞图安,七十丧偶,闻贞女之名,遣聘焉。贞女先一日召其从兄,语曰:“明日当有议婚者至,吾将许之。”兄及娣侄辈谩应,弗之信也。诘旦,黄氏蹇修已及门。先是,贞女缟衣数十年;是日,乃易色服。既许字,卜吉葬母,始于归黄氏,犹处子也。中外子孙多人,待之皆有恩礼。东昌人传为美谈。[8](P481)

这段叙述带有一定的小说色彩,但基本事实应该值得相信,黄图安的享年当在七十岁以上。如此即使依顺治十六年己亥(1659)“丧偶”“遣聘”逆推,其出生也已经在明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以前。而《提要》本卷作者的生年范围为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至二十八年庚子(1600),并且黄图安还恰恰列为最末一人,这就显然过迟,而以移至上一卷较为妥当。

附带关于《清史列传》本传点校本下面这段文字:

先是,大学士范文程以图安母年八十一,终养乃人子至情,吏部不宜遽议斥,拟为申奏,值斋期,未果。白于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知之,责文程擅专请,下法司勘讯,坐削职,既而释之。[18](P6538)

经对照《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二十七顺治三年丙戌(1646)八月“己亥”(二十六日)的记载:

初,大学士范文程……以甘肃巡抚黄图安呈请终养,人子至情,吏部不宜遽议罢斥,拟为申奏;值斋期未果,白于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王令姑待之。后摄政王以文程等擅自关白辅政王,下法司勘问。法司议俱削职,并籍没家产以闻。以文程等委任有年,姑释其罪……[14](P233)

可知“白于郑亲王济尔哈朗”前面的句号特别是后面的顿号,应当分别改为逗号和句号,不然与原意不符;同时,本卷校勘记第九条特地将“关白”改为“专请”[18](P6629),则实际上并无必要。

另外,黄图安《东园诗集》卷首第二篇序[19](P187-189),作者系著名诗人宋琬。其末尾未署写作时间,但开头说:

大中丞黄公抚西夏之明年,刻其所为诗曰《东园集》,以示琬,曰:“子其为我叙之。”[19](P187)

如此结合《清史列传》本传所记黄图安仕履等,即可知其与第一篇唐德亮序一样作于顺治十二年乙未(1655)。今人整理的《宋琬全集》,此序见于第二个小集《重刻安雅堂文集》卷一,题作《东园诗序》[20](P118-119);而《东园诗集》卷首所载,以手书上板,更能够保持原始面貌,具有特别的意义。此外,《宋琬全集》第三个小集《安雅堂书启》,开头两篇即为《贺宁夏抚院黄四维先生新任启》(黄图安字四维)、《又启》[20](P183-184),则自然作于此序上一年。这些相关信息以及《东园诗集》内的有关酬赠之作,对于宋琬研究同样不无裨益。

五、周若水

周若水,《提要》著录清顺治刻本《松涛室诗稿》一卷,而作者介绍仅有籍贯山东安丘。

按近年几种相关研究生学位论文,对周若水其人其书已经有相当完整的介绍。

一是山东大学唐桂艳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清代山东刻书史》,第二章《清前期(顺治至乾隆)山东刻书》第四节《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刻书》第三部分《青州府刻书》之一《家刻》“七、安丘刻书”,末尾所列零散刻书第一种即:

安丘周若水(1574-1664),字文漪,诸生。著[编]有《周氏一家诗》,辑周若水一家三世之诗。其《松涛室诗稿》一卷,侄周大庆编,顺治安丘周氏家刻本。卷首有刘正宗及高衍[珩]序,卷末有侄大庆及子历长题跋。[21](P421)

曾见民国时期赵愚轩辑《青州明诗钞》卷四收有周若水,作者名下所附诗话依次引及上述四人序跋[22](P601),并且诗歌作品最末编者按语叙及:

《松涛室诗稿》为文漪先生子历长号约斋者于顺治六年[己丑,1649]春官户部郎中时所刊行。……兹访得原稿,悉收本编……[22](P609)

《青州明诗钞》凡录周若水诗歌五十九首;其“悉收本编”的所谓“原稿”,应该就是指《松涛室诗稿》刻本,有关信息可以互证或补充。

二是上海师范大学张永恒同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明代青州府作家研究》,正文第四章《明后期青州府作家》第六节《其他作家》第二部分也有:

周若水(1573-),安丘人,字文漪,号云石居士,万历间诸生。少孤好学,晚年居于潍水之滨,终日以耕读示子为业,著书以自娱,喜栽松柏,有陶靖节之风。[23](P94)

并且附录之二《明代青州府作家别集叙录》第一部分《诗文集》,第二十六种还著录有山东省图书馆藏周若水《松涛诗稿》稿本四卷[23](P188)。

这里提到的《松涛诗稿》稿本,近年已经影印在《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6册,《提要》可以据此补充著录。

又这里的小传,基本上依据上及《青州明诗钞》,可以采信。不过关于周若水的生年,《青州明诗钞》按语称“集内《丁亥岁旱潦病农……》诗‘齿序耄耋末,已逾七十四’句,足以征明先生生于万历初元”即明万历元年癸酉(1573),这一点值得怀疑。其所说顺治四年(1647)《丁亥岁旱潦病农……》诗,“逾”字《青州明诗钞》正文[22](P604)、《松涛诗稿》稿本卷一[24](P632)均作“度”,也就是本年周若水刚刚七十四岁而非已经七十五岁;据此逆推,其生年应该是万历二年甲戌(1574)。前引《清代山东刻书史》,不但生年正是如此,而且还有卒年;虽然该处没有交代文献依据,但从生年看来应该是比较准确的。

另外关于周若水的科名,《松涛诗稿》稿本末尾《柏台语录》叙述更为详细:“余……于万历甲午春三月游泮为弟子员。”[24](P773)这里“甲午”为万历二十二年(1594),当时周若水应该是二十一岁。

附带关于近年刚刚问世的《中国古籍总目》集部,别集类将《松涛诗稿》稿本与《松涛室诗稿》刻本分别归入“明代之属”与“清代之属·清前期”⑤,作者分别作“周文漪”与“周若水”,则前者应当并入后者才是。

又,《中国古籍总目》集部《松涛诗稿》稿本处,所列跋文作者有所谓“赵士隶”。而检影印本最后一篇跋文,末尾署款却是:“道光四年,岁次甲申[1824],上元节,中都老友赵埭书于友善亭。”[24](P777)可知“士隶”乃“埭”字在横向书写情况下造成的笔误。并且该跋实际题为《葭村诗稿序》,系赵埭为其同时代的友人而作,不知是否因集名近似而窜入清初周若水的《松涛诗稿》稿本。

又,前及周若水所辑《周氏一家诗》,李焕章《织斋文集》卷一还保存有一篇《周氏一家诗序》[25](P626),从中可以窥知大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所收的“周太赠公文漪诗”,篇幅为“二卷”。这作为周若水个人的诗集,应该是目前所知的第三种版本,只可惜很可能已经遗佚了。

六、万惟檀

万惟檀,《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1](P28)均著录《曹县万氏诗文集六种》本《乐园遗稿》一卷,而作者介绍即仅有籍贯山东曹县。

按万惟檀的生平事迹在地方志乃至正史中都有不少记载,其生年不详,而谢世时间特别值得注意。万斯同所撰《明史》卷三百八十《忠义传·五》陈美传,有关叙述在时间上比较清晰:

崇祯……十四年……明年冬,李自成连陷洛阳、南阳、汝宁,遂长驱犯襄阳。左良玉望风先奔,[王]永祚亦弃城遁,知府以下俱遁,贼以十二月四日入城。……贼既陷襄阳,遂分兵犯郧阳之保康,知县万惟坛[檀]死之,妻李氏与同死。惟坛[檀]曹县人,起家由恩贡生。[26](P22-23)

据此推测,万惟檀应该卒于明末崇祯“十四年”之“明年”亦即十五年壬午(1642)的“冬”“十二月四日”稍后不久。卢锡晋《尚志馆文述》卷八为万惟檀从侄万士元而撰的《曹南孝廉万君曁元配徐孺人墓志铭》,叙及“崇祯……壬午,乐园公宦保康”[27](P224);又光绪《曹县志》卷十三《人物志·中》“历代名贤”(明代)最末一人万惟檀本传,说他(乐园其号)“抵任甫三月”而“闯贼李自成以数十万骑攻之,城陷被执,不屈死之,妻李氏同死”[28](P285)⑥,这在时间上与上引《明史》基本一致,可以佐证。惟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自闰十一月十一日起就已经进入公元1643年,因此万惟檀的卒年于公历应该换算作1643年。

万惟檀在词学方面成就和影响都比较大,所以学术界对他多有关注,其死于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之手也已经为不少学者所熟知。只是人们一联想到李自成,就把万惟檀的卒年定为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而忽略了保康陷落以及任官的具体时间,所以造成了新的错误。

万惟檀既然属于明代人,则《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都应当予以删去才是。

七、万士炼

万士炼,《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1](P23)均著录《曹县万氏诗文集六种》本《仍园集》一卷,而作者介绍即仅有籍贯山东曹县,或兼及“家有仍园”。

按前面“万惟檀”条所及卢锡晋《尚志馆文述》,“补”卷四有一篇《曹南万公阮暨配王孺人合葬墓志》,其中叙及:

公讳士炼,字伯雅,公阮其别号也。……邑宰知公持大节,无所回曲,使修邑乘,称直笔焉,然惜其以诸生老也。公既不售,乃教其子若孙,读书于仍园,居数年始卒。[27](P310-311)

这样,至少万士炼的字号、科名,就十分清楚确切了。可惜最末关于“公、孺人生卒及男女子孙云云”[27](P311),都留待万士炼的家属自己去填而没有具体记载,令人遗憾。

八、万崇谦

万崇谦,《提要》及《清人别集总目》[1](P28)均著录《曹县万氏诗文集六种》本《寒斋诗文集》二卷,而作者介绍同样仅有籍贯山东曹县,或兼称“字寒斋”。

按万崇谦是前述万士炼的曾孙。《曹县万氏诗文集六种》原以钞本形式流传,现今已有《山东文献集成》影印本,查阅比较方便。其中万崇谦一种,包含《寒斋诗集》《寒斋文集》各一卷,不标卷次。《寒斋诗集》首列编者万名炜所撰小传,说“崇谦字逊夫,号寒斋,雍正朝人”,并且叙述其世系十分清晰[29](P219)。《提要》本卷以之大致归入“生于乾隆十六年至二十年(1751-1755)”者,时代相差比较大。另外关于万崇谦的科名,小传介绍比较模糊,据光绪《曹县志》卷十一《选举志·廪贡》“国朝”第一人则可以准确知道为廪贡生[28](P209)。

附带关于《曹县万氏诗文集六种》万崇谦集之后亦即最末两种,依次为其子万瑜《重修青山行宫碑文》、其孙万毓昐《续貂录》各一卷;前者仅碑文一篇毋论,后者则同样属于诗文集,《提要》依例也应当予以著录才是。

[注释]

①《清人别集总目》虽然按作家姓氏笔画排序,但各家小传也力求注明生卒年。

②另《四库全书总目》卷二十三经部礼类存目之一著录张凤翔《礼经集注》时,曾将其误作明代人,见中华书局1965年6月第1版,上册第189页。

③《贰臣传》房可壮本传实际见于卷八,可见《清代传记丛刊》第57册,台湾明文书局1985年5月初版,第495-501页。

④康熙《益都县志》该卷房可壮本传,可见《中国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三百七十五号,台湾成文出版社1976年台1版,第2册第505-506页,但部分文字漫漶不清。

⑤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古籍总目》集部,中华书局2012年7月第1版,分别见第2册第942页,编号“集20211939”;第3册第1028页,编号“集30213261”。

⑥其中“抵任甫三月”,《曹县万氏诗文集六种·乐园遗稿》卷首万惟檀小传作“抵任三阅月”,可见《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42册,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13页。

[参考文献]

[1]李灵年,杨忠.清人别集总目[Z].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 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3] 黄道周.黄石斋先生文集[A].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1384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 谈迁.国榷(第6册)[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5] 万民英,等.三命通会[A].弘历,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0册)[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6] 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Z].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7]刘正宗.逋斋诗[A].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第16册)[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8]王士祯.池北偶谈[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 方文.方嵞山诗集(下册)[M].合肥:黄山书社,2010.

[10] 于准.先儒正修录[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23册)[Z].济南:齐鲁书社,1995.

[11] 李棪.东林党籍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2]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 丁耀亢.丁耀亢全集(上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14] 阙名.清实录(总第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 葛昕.集玉山房稿[A].弘历,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96册)[Z].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

[16] 高珩.栖云阁文集[A].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编纂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02册)[Z].济南:齐鲁书社,1997.

[17] 江庆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8]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第20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9]黄图安.东园诗集[A].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4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0]宋琬.宋琬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3.

[21]唐桂艳.清代山东刻书史[D].济南:山东大学,2011.

[22] 赵愚轩.青州明诗钞[A].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山东文献集成(第二辑第40册)[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3]张永恒.明代青州府作家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5.

[24] 周若水.松涛诗稿[A].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26册)[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25]李焕章.织斋文集[A].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第45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6] 万斯同.明史[A].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第331册)[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7]卢锡晋.尚志馆文述[A].四库未收书辑刊编纂委员会.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第19册)[Z].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8] 陈嗣良,孟广来,贾乃延.(光绪)曹县志[A].凤凰出版社,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84册)[Z].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9] 万名炜.曹县万氏诗文集六种[A].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山东文献集成(第三辑第42册)[Z].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清人诗稿凤翔
宋金时期陕西凤翔府榷场位置略考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论清人对红楼十二钗的认知差异及其成因
凤翔探索“提醒制”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校园诗稿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猎犬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