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跨界演绎之艺术、文化创意与文化模式

2018-02-01 00:11曾宪林
艺苑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琴创意模式

曾宪林

【摘要】 本文通过对现场古琴音乐会演出所呈现的艺术进行评论,思考古琴音乐、古典音乐的跨界演绎,思考古琴音乐作为文人音乐的定位与发展。

【关键词】 古琴;跨界演绎;艺术;文化;创意;模式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古琴音乐,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人雅乐之代表。2003年,古琴音乐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古琴音乐渐渐成为修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选择。然而,在各种音乐、艺术、娱乐、游戏等现代生活语境下,古琴音乐如何发挥其艺术魅力进入现代人的文化生活,并再度成为上流社会的宠儿,维续其作为高雅艺术的身份,值得各方的思考。

在大众的印象中,古琴音乐由于音量不大,很少出现在现代剧场艺术中,常常作为背景音乐萦绕在书店、茶室等环境中,或者在静寂的室内氛围内演奏或聆听欣赏。然而,2017年6月24日晚在福建省大剧院的歌剧厅的《乘物游心——钧天云和古琴音乐会》的跨界演绎改变了笔者脑海中对古琴音乐的刻板印象,也引发了笔者对古琴艺术现代化的一些思考。

一、古琴跨界演绎之艺术创意

作為“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这场古琴音乐会如何诠释与演绎经典,首先在于通过艺术创意来获得听众的认可。然而所有的探索与创意都必然存在优点与缺点。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讲的正是这样的道理。这台音乐会从音乐内容、音乐样式与舞台诠释等方面突出了良好的艺术创意,也夹杂着不可避免的艺术效果。

在古琴经典曲目的选择中,音乐内容的立意决定了其艺术创意。本台音乐会以重新诠释、重新演绎和重新改编古琴经典曲目为主,结合改编的电影音乐与创作的新作品,音乐内容丰富,涵括了高雅的古琴音乐、通俗的电影音乐与脱俗的佛教音乐。音乐会曲目选取了南宋姜夔创作的《杏花天影》、汉代蔡邕创作的《幽兰》、南宋郭沔创作的《潇湘水云》、唐代创作的《神人畅》与根据唐诗《渭城曲》创作的《阳关三叠》,改编了《流沙》(宋昭·阿伊斯)、《艺伎回忆録》(约翰·威廉姆斯)、《卧虎藏龙》(谭盾)三部电影音乐的《流沙龙》,以及根据佛教《般若波罗蜜心经》创作的《心经》。

在音乐内容的诠释与演绎中,《流水》的二重奏编配相当出色,两位演奏者的气度与意蕴也表现得细腻而从容,仿佛是伯牙所鼓之“巍巍乎,若泰山”,立刻呈现该形象于善听的钟子期心中;琴声中高音区的一唱一和与低声区的持续涌动、此起彼伏,既能暗合二重奏的音乐形式,又能传达“流水”故事的音乐意象与意境。当然,中西乐器跨界互动作品《阳关》,一开始的吉他音阶与音色,想要传达西域的别样风情,然而当古琴音色与主旋律出现时,前面的吉他引子仿佛是带着塑料黑帽子与白玉的关系,显得相当突兀而不协调。当然,作为跨界尝试,无论成功与否,这样的乐器组合还是值得探究的。吉他音律与古琴音律的协调方面尚有进一步尝试的空间。

其次,在音乐样式方面,不仅展示了独奏、重奏、合奏、琴歌等传统音乐样式,还加入了用古琴音乐与太极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突破了古琴原有的静态聆听艺术范式,从美视美听入手,开启了视听一体的表现形式与审美范式。

第三,在舞台诠释方面,结合现代舞台布景、灯光与音效的美学理念,在舞台上营造出山水画的画面感,通过灯光与追光效果,仿佛置演员于山水中,山水意象美尤其突出。演员不同位置的错落与布景相映衬,显得意境悠远而宁静,烘托出古琴音声的形象。值得肯定的是本次演出的音响与音效相当出色,把古琴泛音、吟、托等手法产生的细微音色、音量变化发挥得淋漓尽致,让听众在远处也能听到音声的精妙变化。

二、古琴跨界演绎之文化创意

古琴文化要面对现代观众,要吸引现代观众,不仅在艺术创意上要有所变化,而且文化创意也需与时俱进。这台音乐会不仅以表现古琴音乐为主,适合不同听众群体的旋律审美需求,还能彰显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高雅文化特质,尝试中西古典文化、通俗文化与佛教经典文化的跨界融合。

中西音乐文化差异的主要特点在于乐器、音乐素材与音乐组织结构。在单个节目乐器组合中,《阳关三叠》的古琴、洞箫乐器与吉他的组合,既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的跨界,也体现了古典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融合;《流沙龙》中大提琴、小提琴与吉他也是古典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跨界;《神人畅》中古琴与太极则代表了两种不同艺术的跨界。

在音乐素材与音乐组织结构方面,电影音乐《流沙龙》的旋律属于通俗音乐、《心经》的旋律属于佛教音乐、《杏花天影》《幽兰》《流水》《潇湘水云》《阳关三叠》《神人畅》的旋律属于中国古典音乐。但是表演艺术家在演绎时,也根据舞台表现的需要,进行调整旋律结构、和声织体以及配器,将中国古琴旋律用西方音乐编曲技术进行融合,产生了较有新意的音乐形象组合。

在整台节目中,古琴名曲《杏花天影》《幽兰》《流水》《潇湘水云》《阳关三叠》《神人畅》与佛曲《心经》属于古典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而这些曲子与电影音乐《流沙龙》既是中西文化的跨界,也是古典文化、佛教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融合。

这台演出不仅突出了选曲、编配、音色组合、音乐形象等多重方面的文化创意的考量,还将音乐艺术与太极拳艺术进行跨界融合,实现了音声视阈的舞台融合。

三、古琴跨界演绎之文化模式

这台演出探索了古琴跨界演绎的文化模式。即如何在现代剧院/剧场艺术中较为完美地呈现古琴经典音乐;如何诠释与演绎,并运用现代舞台灯光音响设备,开掘出古琴音乐细微变化;如何把握中西音乐文化的跨界融合,让古琴艺术成功进入现代剧场,使得人们能在现代艺术生活中欣赏到古琴艺术的精髓。

当代中国古典艺术的跨界演绎最初的探索是“女子十二乐坊”,她们将古典民族器乐与通俗艺术结合,引领民乐走向时尚化、通俗化。而最有代表的、艺术性最为突出的当属1990年代台湾省汉唐乐府创立的南音现代艺术跨界演绎模式,汉唐乐府领军人物陈美娥与现代舞林怀民云门舞集携手,用新古典艺术美学理念为南音现代表演艺术注入了活力,创作出一部部经典作品,如南音乐舞《艳歌行》自问世的十几年以来,已经在数十个国家上演,并得到了欧美主流艺术媒体的好评。汉唐乐府最重要的贡献是引领了两岸南音专业团体朝着跨界艺术、高雅艺术去打造南音,让南音在现代化剧场艺术中焕发出新的光彩。endprint

本次音乐会的跨文化演绎模式,让我们看到了汉唐乐府创作理念的影子存在。但是这场音乐会以声音塑造为主,避免了汉唐乐府过于强调“乐舞”兼容的不足,为古琴艺术的经典性和音乐性留下了数处可圈可点的成果。

古典琴歌是古代琴人提升琴艺修为的一种手段,也是琴人的内心情感的抒发和即时情绪宣泄的最佳途径。古人曾以“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来比较丝类音乐、竹类音乐与人声音乐,以为人声音乐即声乐艺术是传达人们内心情感的最佳手段。这次音乐会中,《杏花天影》《心经》《阳关三叠》同样加入人声,但《杏花天影》《心经》是古琴、箫与人声的结合,《阳关三叠》则是古琴、箫、吉他与人声的结合,它们都是丝(古琴)、竹(箫)、肉(人声)三位一体的音色结合。由于音乐题材与音乐内容的不同,人声在这些曲目中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杏花天影》中,人声传达出古琴悠长旷远的意境,典雅而从容自在;《心经》中,人声表现了虔诚、崇高的精神品格。《阳关三叠》中,人声的狂野、热烈激情,结合现代摇滚的情绪表达,表现了友人离别,远赴西域的咆哮般、急躁不安的情感,從人声的演绎来看,摇滚呼喊式的歌唱吟诵,快板密集节奏的歌词念诵、把现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听众的感觉酣畅淋漓,第一次听到古琴与人声可以这般地狂野表达。如果说引子吉他是累赘多余,在为人声快速念诵的伴奏过程中,吉他的表现则非常到位。从曲目音色的编配来看,《阳关三叠》的跨文化组合也将古琴艺术如何进行文化跨界与文化整合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

但是,这场音乐会所带来的古琴音乐文化模式,按照现代剧场艺术、现代艺术进行跨界演绎的作法是值得肯定的。

结 语

笔者孤陋寡闻,第一次现场聆听这样一台古琴现代艺术,并能为之所感动,尤其是几首作品的编排,整体感觉是愉悦的。当然,如上所述,这台作品的缺陷在于有些改编令人觉得不适,但作为国家文艺基金2016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作为第一次推出这样的作品,感觉这场音乐会是成功的,是值得认可的。无论是普通听众还是具有较高音乐素养的人士,都应该为这样的一场音乐会呐喊助威。当然,希望在下一次的改编与演绎时能有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否所有的古典音乐都要走跨界艺术的道路,是否只有跨界艺术才是中国各类古典音乐的出路?也许,中国古典音乐的现代转型、现代化文化模式改造需要这样一批作品的探索,在总结以往成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没有实践,又怎么能够显示优缺点?没有失败,又怎么有成功的存在?笔者以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出台,确实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古典音乐创作的繁荣,为这些新作走向剧场艺术、走向现代艺术、走向市场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们期待有更多古琴音乐会,期待有更多古琴经典作品的重新演绎。

当然,我们还希望能现场聆听到一些纯粹的古琴音乐,毕竟古琴艺术商品化的文化模式只是一种。古琴音乐的精髓保存,还需要古琴名师口传心授的传衍,需要古琴名家超凡脱俗的修炼。正宗的古琴艺术能彰显文人品格与气度,是内敛的,而不是用于表演表现的。所谓心正才能乐正,正是这个道理。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琴创意模式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
试谈美术教学中的创意作画
广告招贴设计中的图像创意
广告图形设计教学之创意性思维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