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8-02-01 00:11万珊珊
艺苑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

万珊珊

【摘要】 粤语童谣是广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岭南特色,它反映了广府人民的市井生活、地域习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广府人成长。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粤语童谣已经消失的越来越多,发扬和传承粤语童谣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合唱的越来越大众化,粤语童谣已逐渐被作曲家改编成合唱、流行rap等形式,如《月光光》《落雨大》等,这些童谣合唱在合唱比赛和各类表演中被广泛推广和运用,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成效。但粤语童谣改编的合唱曲目数量仍然甚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量粤语童谣正在流失。本文以《落雨大》为例,结合其音乐特点、创作手法、演唱特点、语言特色、表现技法、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探寻其他粤语童谣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 粤语童谣;合唱作品;《落雨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识码]A

一、粤语童谣概述

(一)粤语童谣起源

童谣出现的年代已久远,有人认为关于童谣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国语·郑语》。[1]167我们现在真正意义上所传唱的童谣大多来源于明清时代,它的特点是短小、规整、易记,主要通过大人的口耳相传流传下来。儿歌不仅给儿童带来欢乐,而且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人们童年的美好记忆。童谣伴随着一代一代人的成长甚至会深深地影响着他们今后的人生,对人的启蒙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童谣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能帮助我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童谣。

粤语童谣是中国传统民谣的一个分支,粤语童谣即指用粤官方语言说唱的童谣,是岭南地区文化体系的分支,隶属于广府文化。所谓广府包含了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北江流域和东江流域,以及粤西南地区。[2]56粤语童谣的最重要的特点即使用粤官方语言演唱,粤语白话自秦朝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上古时期,广东属于“百越”之地,后经华夏人的入侵,不断汉化,经过历代汉人的迁徙、移民和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广东,语言也因为汉人的进入而受到变化和影响。中山大学罗康宁和叶国泉两位教授在《粤语源流考》中首先提出粵语确实保存着某些古代岭南“百越”语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来源,则是古代中原一代的“雅言”(即今天所指的普通话)。由此可见,现代粤语不完全是百越语的继承,而是加入了从外界传入的“雅言”,是汉族移民产生的结果。现如今,粤语的使用人数和地区范围遍布全球各地,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使用人数达7000万之多,在中国国内语言的使用人口排名中居第三位,可见它的影响力度之深远。粤语童谣将广府人民的生活习俗、市井画面、社会礼仪等内容融入歌谣中,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岭南人民的风土人情。通过一代一代人的传唱,经过他们的口授言传,粤语童谣才得以不断地延续和发展。

(二)粤语童谣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时代的变迁与推进,为了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科技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迁移到广东定居。与此同时,外来文化的进入让广东的传统文化毋庸置疑地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限制,特别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歌谣更是很大的冲击。

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在广东的幼儿园、中小学,学生和教师中的外来人数逐年上升,这使粤语的教学越来越难以进行,其原因一是学校教师不会粤语,因为很多的外地教师不会粤语;二是学生不懂粤语,外地学生多,不会讲粤语;三是粤语童谣资源匮乏,即使政府想加大粤语的保护力度,但仍然改变不了粤语童谣逐渐消失的现象。越来越多的粤语童谣已经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已逐渐消失,特别由于童谣属于口传文化,所以研究者要特别注重它的搜集和整理。如今,行走在广州街头,更多听到了是不同地方如湖南、安徽、江西、湖北等地的童谣,粤语童谣也有,但偶尔能听见的就只《月光光》《落雨大》《排排坐》《点虫虫》《鸡公仔》等常见的童谣。笔者有一次在小区里散步,忽然听见一位爷爷对着孙子大声念:“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着花鞋……”[3]257笔者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望着远去的爷孙背影,想起儿时妈妈教我的童谣,顿时感觉时光仿佛倒退了三十年。

(三)粤语童谣合唱创作

合唱在中国的发展已有百余年,中国的合唱事业从最开始的时政性到后来的战争主题,再到当今的群众合唱多元化,可以说中国的合唱从最初的单一主题发展到今天的多元化、民族化、群众化,是如今中国社会最受普通百姓喜爱的音乐表演形式。粤语童谣的继承与发展不能仅仅只将它一成不变地传唱,粤语童谣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瓶颈阶段,越来越多的粤语童谣随着口传的局限性以及社区文化、新的社会语言环境的变迁与变化已经濒临失传。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智能化、信息化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欣赏认知水平也在不断地上升,传统的单一曲调已经完全没有优势,本土文化的改变与创新已远远赶不上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尝试给传统的童谣歌曲融入新的音乐元素及形式,让它们有生存发展创新的空间,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传承发展。

粤语童谣在近几年音乐创作上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一些新的音乐元素加入,如:东山少爷将流行rap、粤剧等元素融入到粤语童谣《月光光》,改编成流行版本的《月光光》,短时间内兴起了一阵流行风,但是从长远看,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明显,歌曲的关注人群和层面度都不大,也只是流行了一段时间,刮了一阵风而已。而粤语童谣与合唱相结合却获得了长时间、多层面的社会效应,是粤语童谣传承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改编成功的粤语童谣合唱有《落雨大》《月光光》,新的旋律改编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些传统的粤语童谣,让世界人民了解了粤语童谣。粤语童谣被改编成合唱的歌曲有:珠江大合唱选曲混声合唱《珠江民谣——卖懒歌》(郑秋枫、张丕基、刘长安作曲)、《三元里抗英》(骆季超改编)、《挖笋谣》(陈英华改编)、《月光光》(施明新改编;郭和初改编)、《落雨大》(赖广益改编;颂今改编;洪剑华改编)等,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只有《落雨大》《月光光》,这其中肯定是存在多方面原因的。所以,本文以《落雨大》的合唱创作为例,分析其对于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所起的影响和作用,希望能对今后的粤语童谣合唱创作起到一定的作用。endprint

二、粤语童谣合唱作品《落雨大》研究

广东隶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4-6月期间,大雨频频不断地光临广州地区,且来势凶猛,有“大、快、猛”的特点,来得快,去得也快,抬头之间已是倾盆大雨。正因为这个特点,《落雨大》这首童谣应运而生。这首歌谣的作者和创作时间已经无从稽考,从其市井化的语言和简单的音符来看,应该是清末民初时,西关地区街头巷尾流传的口水歌,传唱至今,已经成为了几代广州人的童年回忆。这首童谣描绘的是广州市老城区——西关地区在下雨天时,水淹街道场的场景,歌词从一个儿童的眼睛看这个场景,充满了童言童语童趣。[4]

(一)粤语童谣《落雨大》版本对比

1.原童谣版本比较

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以一曲《落雨大》拉开序幕。清脆、甜美的童声把人们带入了美好的儿时记忆。“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着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这首童谣应该算是广州地区最出名的粤语童谣之一了,由于童谣的口授传唱,手写记录特点,这首童谣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版本,主要的不同之处在第三句“阿嫂出街着花鞋”上。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1982)》版中的《落雨大》是“阿嫂着花鞋”,而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2003版)》中则是“阿嫂教我绣花鞋”;并且这两个版本的演唱者是同一人(卢惠玲唱),记录人也是相同(卢庆文、何桂琼记),可见口传、笔记的许多弊端。还有的版本是“阿嫂系屋绣花鞋”[5]70,但我们现今主要沿用的是“阿嫂出街着花鞋”这句歌词。

谱例1:原童谣前几句

该童谣采用了五声B徵调式,以“do、re、mi、sol”音为主,旋律进行整体较平稳,以四分音符为主要核心节奏,后辅以附点节奏点缀。听老人们唱起这首童谣时,能感受到这是一首非常悠长的曲调:“落……雨……大……,水……浸……街……”,其音调悠长,展现了西关老城区在下雨天时水淹街道的场景,同时也展示了一幅岭南水乡人民民俗习惯的场景,如担柴、绣花鞋等。歌谣从儿童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旧时广州城落雨的场景,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却充满了童言与童趣。

童谣是儿童教育中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它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它使用方言,反映的是地域习俗和地方文化,并且它本身具有节奏感、律动性,容易让儿童在学唱童谣的过程中了解当地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从而产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

如何保护好地方童谣,让童谣更好地传承我们的下一代是童谣发展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童谣若要走得长远,能得到更好地流传,除了需要朗朗上口的歌词,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旋律性和音乐性,好听的旋律让人难忘,简短的乐句容易让人记住,儿童也乐意听,乐意学唱,童谣的社会功能也就能得到更好地发挥。

2.改编合唱版本比较

《落雨大》是广州地区流传最为广泛的童谣之一,所以改编该童谣为合唱作品的有不少人,其中用的最广泛的合唱版本主要有三个:一是80年代中后期广东省开始重视合唱艺术,大力开展合唱活动,一大批优秀的合唱作品应景而生,如由著名指挥家赖广益先生改编创作的《落雨大》。此曲的诞生历经了近十年,自1982年起,赖广益先生开始改编合唱《落雨大》,一直不断地修改,历经数年才形成今天的模样。此曲诞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广州各大中小学合唱团争相演唱,并于1988年6月入选美国国际合唱节比赛必唱曲目。二是著名作曲家颂今改编的合唱版《落雨大》,该曲创作于1992年9月,保留了赖广益先生创作版本的主体旋律,在主体旋律保留的基础上添加了大小雨声的模拟声响,用“淅沥沥”“哗啦啦”“滴答”等拟声手法展示了岭南城内下雨天的场景。该曲由广州先烈中路小学合唱团首唱,获第五届广州中小学合唱比赛一等奖,后由广州小云雀合唱团传唱至新加坡等地。三是广州青年教师洪剑华改编的合唱版本,该版本主要以主题变奏方式进行改编,在节奏上多为自由、山歌的风格,展现了岭南水乡欣欣向荣的风貌。

(二)合唱作品《落雨大》研究

1.歌词改编

童谣《落雨大》的歌词脍炙人口,原童谣一共四句: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嫂出街绣花鞋。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排排都有十二粒,粒粒圆亮无瑕疵。

它采用了“三三七”的结构,这种结构也是粤语童谣常用的“数白揽”的形式,即类似于rap,说唱的感觉。而改编成合唱曲之后,歌词由四句简缩变成了三句,减掉了第四句,着重强调前两句,特别是第一句“落雨大,水浸街”。在音乐上不断反复演唱第一句,加深人们对这首童谣的印象。“数白揽”⑴式的结构加上精简后的歌词,整首童谣变得更为短小精炼、结构紧凑,让人记忆深刻。

2.音乐创作

《落雨大》虽然三个版本各有千秋,但是在主题元素上都采用了切分的节奏和旋律(谱例2),可以说三个版本的主题是一样的,只是在主题发展方面有所不同。

首先,我们来看国家一级指挥家赖广益先生改编的版本。该版本是目前被认为粤语童谣改编成合唱的最成功的范例之一。赖广益先生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对岭南音乐、广东传统民间音乐甚为了解,同时又是我国著名的合唱指挥大师,由他改编的合唱《落雨大》是岭南音乐与西方合唱技法的有机结合体,艺术性极强。

该曲为复三部曲式,其曲体结构如下:

?:A:?+ B + B + C + D + B + A + A重复 + 尾声

(4+4) (11) (12) (11+13) (10+11) (14) (8+8) (8+8) (6+7+7)

该曲曲式结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也是该曲的创举之处在于“倒装再现”,按照创作通式,三部曲式的再现应该仍然是“A+B+C+D+A+B”的顺序出现,但是作曲家却采用的是“A+B+C+D+B+A”的创作手法,作曲家突破传统的创作思路,形成“倒裝再现”,是本曲创作的点睛之笔。endprint

全曲一共分为9段:引子部分,以轻快的切分节奏开场:“啦啦啦啦啦落雨大,啦啦啦啦啦水浸街,啦啦啦啦啦担柴上街卖,啦啦啦啦啦着花鞋。”展现了儿童戏水的欢乐场景,反复时宜使用轻声演唱。第二段进入乐曲的主题部分,主旋律加上伴唱“哩哩哩”,展示了儿童活泼俏皮的一面,调式由E宫转为F角。第三段,速度由前的轻快转为较慢的行板,再由行板由慢渐快,不断重复“花鞋花袜花腰带,珍珠蝴蝶两边排”这句歌词,重复第三次时放慢速度,转入下一段。第四段和第五段重复一样的歌词“落雨大,水浸街”,调式由升F徵转为G徵,速度拉宽放慢,“落雨大”唱强,“水浸街”唱弱,展示大雨倾城,水浸街道难于行走的场面。第六段,回到轻快的节奏,展现大雨即将过去,孩子们再次跑出房间,回到大街上玩耍的欢乐场景。第七段到第八段,重复引子旋律,切分节奏再次出现,节奏欢快,再次转调,由G调向上小三度转为更高的降B调,调性更加开阔明朗。第九段尾声部分,进入结束,音量由强变弱,速度由快至慢,“哩哩哩”的伴唱感觉像大雨过后雨滴“淅沥沥”的声音,最后,进入开放式和弦结束全曲。

该曲创作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调式上的不断变化,其多段体的调式为:B徵—E宫—A角—升C徵—B角—D徵—F徵,最后结束和弦运用主和弦升四级音,构成了开放式结束。这种调式上多变,运用变音和弦的手法,以及连续的半音转调进行增加了情绪色彩、变化色彩,极具近现代音乐的特点,从而构成了曲子的抒情性与东方的浪漫情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中西合璧的创作效果。

在速度上,原童谣节奏属行板,较缓慢,有吆喝、悠长的感觉(谱例1),改编后的合唱版在速度大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在引子部分加入了切分音的轻快节奏型,在B段主题句出现时也使用了紧密的节奏型“× ××”即“落 雨大”(谱例3),后面紧接着“0×××” “0哩哩哩”的象声词,增强了歌曲的画面感,就像听到雨声的感觉。之后通过转调让层次进一步递进,加深人们对“落雨大”的记忆。随后画风突变,由原来的小轻快变为速度的拉宽和扩展,速度放慢,心情也是乌云密布的感觉,让人感受到雨势的凶猛以及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使得音乐旋律结构层次分明,段落清晰。中段的大雨过后又回到原速,欢快的切分节奏给人雨后天晴的感觉,孩子们又可以出门玩耍了。整首童谣以“起、承、回”的方式,把孩童眼中落雨天在雨中嬉戏玩耍的场景丰富地表现出来,给人一种雨天清新、欢乐的感觉(谱例2)。

其次,我们来看著名作曲家颂今改编的《落雨大》,这首也深受合唱爱好者们的青睐,作品最先呈现的是雷声,预示着大雨即将来临,用拟声手法“轰隆轰隆、淅沥淅沥、哗啦哗啦、滴答滴答”等象声词,将大雨说来即来的景象展示出来,特别充满童味童趣(谱例4)。全曲多处采用反复的手法,特别需要通过声音的强弱对比,达到模拟雨的大、小、急、缓、密、疏的效果。特别在雨水减小时,运用“滴答滴答”的拟声和休止符,更贴切地模仿了雨天即将结束的声音。通过前段引子雷雨声的交错进行开始了主题旋律,主题旋律中仍然伴有“哗啦哗啦、淅沥淅沥”的雨声,与主题旋律交相呼应,特别适合孩子表演。

最后,来看广州青年教师洪剑华改编的版本。该合唱版本采用的是主题变奏的创作手法,通过五次变奏,四次转调展示孩童看雨、躲雨、戏雨的欢乐场景,曲式结构如下:

引子 + A + A1 + A2 + A3 + A4

(1-16) (17-26) (27-37) (38-58) (59-80) (81-100)

F 降A G F

引子部分篇幅较大,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的结合运用,由“啦啦啦”引入歌词,暗示了后面主题的情绪基调,将情绪定位在欢乐的情绪中,这是较常见的童声合唱创作手法,同时沿用了赖广益版本的主题旋律,轻松活泼。

在接下来的几段变奏段落中,有卡农的创作技法,其速度放慢、拉宽,节奏和调式都有所变化,其中第四次变奏情绪基调非常抒情,三拍子以及大量長音的使用,包括伴奏的长琶音使得作品节奏由轻快转为悠长,如行云流水一般,宛若自由的山歌风,为作品注入了不同的情感表现。为了使作品不仅在情绪上有所变化,而且在旋律发展上有所突破,作者在这一段进行了转调,由降A调转为G调。最后一次变奏,在调性、节奏、情绪、伴奏上都回到最初的的状态,由二部轮唱转为二声部合唱,使得整个作品在创作手法与情绪表现上首尾呼应。

这几个合唱版本的《落雨大》,在创作手法、和声运用、曲体结构上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可谓是各有所长。赖广益先生改编的《落雨大》相对于另外两个版本,无论在创作技术上还是艺术的层面上都要略高一筹,不仅适合儿童演唱,同样也适于成人演唱。

3.演唱风格

在演唱上,该合唱曲使用粤语演唱,首先在发音上:

Lo yu dai,sui za gai。 a go dam cai shiong gai mai,a sou qu

落 雨 大, 水 浸 街。 阿 哥 担 柴 上 街 卖,阿 嫂 出

gai zuo fa hai。 Fa hai fa ma fa yiu dai, zhan ju wu dim

街 着 花 鞋。 花 鞋 花 袜 花 腰 带, 珍 珠 蝴 蝶

liong bin pai。

两 边 排。

发音上体现了岭南的地方语言特色。广东白话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外族人不断入侵、移民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所以,今天的广东话并不是广东人自身的语言,而是汉族语言与当地语言共同演变发展而来的。

这首童谣用生活化的语言描述了落雨时广州西关市井化的生活场面,每句都以“ai”为韵脚,即“大(dai)、卖(mai)、鞋(hai)、带(dai)、排(pai)”,平仄有序,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寥寥数句便勾勒出西关生活的场景画面,这个语言的特点凸显了岭南独特的表达方式,以“数白揽”的说唱方式,用三、五、七的句式结构把儿童眼中的美妙世界勾画了出来。这种简单的排比句式结构很适合孩子的心理需求,富有节奏感、韵律感,让儿童一听便能很快记住,并深深喜欢和爱上这首童谣,这也是《落雨大》能够广泛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endprint

这首改编的合唱在速度上的变化也是比较大的,其中有快速、慢速、有慢到快、也有快到慢的速度转变,这种速度的多变需要演唱者能准确把握。节奏的变化多端展示了孩子的天真童趣。孩子都喜欢玩水,下雨天也是他们戏水的时候,所以演唱时应把握儿童喜欢雨天的心理,展示出他们在雨中嬉戏的童趣场景。

三、粤语童谣合唱创作前景分析与展望

(一)本土合唱作曲家缺乏

1956年,香港作曲家周聪创作的《一支竹仔》(又名《家和万事兴》)是将粤语童谣变成了完整方言童谣的第一首歌。[6]109

粤语童谣改编成合唱曲比较成功的除了《落雨大》(赖广益改编),还有《月光光》(施明新改编),其他还有一些如《卖懒歌》《钓鱼仔》等,但流传得不广泛,没能引起社会的共鸣。这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曲谱的编写和创作问题,一首好的、成功的歌曲,一定是要有优美的、令人难忘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所以好的作品特别需要集体创作。广东省虽然音乐创作人才济济,创作新星不断涌现,但是本土的作曲家并不多,学院派的作曲家更加热衷于交响乐、民乐的音乐创作。像赖广益老师那样生于广州、长在广州、了解广州地方民间音乐,同时又是指挥家、作曲家的人才少之又少、所以粤语童谣的合唱改编者极度缺乏,合唱创作道路艰难。

虽然广东省政府在不断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宣传,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仍然受到很大的发展限制影响。这些都需要作曲家们去引起重视,如何将本土元素成功地融入艺术性、趣味性、时代性,同时保留岭南音乐韵味,保留音乐的地域性特征是粤语童谣合唱创作的关键所在。这要求作曲家有娴熟的创作技法,有深厚的岭南音乐文化底蕴,同时懂粤语,三者兼备才能让粤语童谣这朵奇葩在新时期绽放光芒。

(二)创作材料缺乏创新

《落雨大》在广州地区可谓是家喻户晓的童谣,几乎所有的广州人甚至一些外地人来到广州后都会唱这首童谣。所以大众化是它的特点,改编大众化的传统童谣也是对曲作家记忆技法的挑战,创作好了便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创作得不好就会石沉大海。赖广益先生改编这首童声合唱的成功主要在于节奏、速度以及调式上的不断发展与变化,“节奏就像骨架,旋律就像血液”。曲作者把原本缓慢、吆喝类型的童谣改变为节奏轻快的儿童合唱曲目,在风格上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这种突破和创新正好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儿童喜欢欢快的节奏和明朗流畅的旋律,从而一举获得成功。

现如今经常传唱的粤语童谣仍然是《落雨大》《月光光》《氹氹转》《排排坐》等传统童谣。即使《氹氹转》《排排坐》有保留传唱,但流传不广泛,它们跟《落雨大》《月光光》等有改编成合唱的作品的影响力是大有区别的。所以,除了保留、传唱经典传统的粤语童谣,更需要开发适合当今社会儿童心理发展的新的粤语童谣,从而为音乐创作者提供更好的音乐创作素材。

(三)保护力度不够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其中收录了29首带旋律童谣歌,《广州儿歌甲集》搜集了广州地方童谣100首,《广州民间歌谣》搜集了当地童谣600多首。虽然搜集了这么多歌谣,但是现今真正流传传唱的歌谣却不多,除了几首经典的歌谣,很多歌谣已失去了发展的机会和土壤。“要保护和传承这些歌谣,必须借用现代文化流行的传播方式,充分利用当前文化发展的优势。”[7]88广州市政府也相应地采取了不少措施,如广州中小学除了使用人教版的教科书《音乐》之外,还有特意为中小学生编写了《广州音乐》专门教材,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母语以及传承和发展岭南音乐,让学生在学习本土音乐的同时感受爱祖国、爱家乡、爱家人的情感。但是在实际的调查中,学生学习广州音乐的机会还是相当少的,很多学校的老师没有对广州音乐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1.学校师资缺乏,音乐老师在中小学中仍然处于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村、镇学校,教学资源极其匮乏,一个小学只有一个专任音乐老师,其他的音乐老师由语文、数学等其他科目的老师担任,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和不重视是阻碍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原因;2.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特别是对本土音乐教育的不重视,音体美一直处于可要可不要的地位,虽然国家一直在大力呼吁提倡和发展艺术教育,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大多数学校为了升学率仍然是放弃了艺术教育;3.外地音乐教师居多,让没有粤语基础的外省教师教授粤语童谣,教师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开发和利用本地资源,最好的办法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其中,这样的结合既自然,又使学生感到亲切。”[8]所以,政府要想从根本解决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首先要从重视本土音乐做起。

(四)创作技法繁杂

音乐创作最重要的是符合音乐欣赏者的需求,但是很多作曲家忽视了音乐的这一社会功能,使用过于复杂的创作技法,以及近現代创作技法。这些技法对演唱者要求过高,欣赏者也达不到这一境界的欣赏水平。特别对于童谣的音乐创作,要创作符合儿童心理、为儿童乐于接受的儿歌。如《月光光》(郭和初编曲),该曲属新创作歌曲,引子部分截裁了原儿歌开头的短小片断,运用了大量的变和弦、离调等创作手法,虽然在听觉上给人和声色彩丰富之感,但是很多普通老百姓却不能接受这种近现代创作手法的音乐。而且,作为童谣歌曲,其演唱的难度对于儿童来说还是很大的,这种音乐创作虽有一定的艺术创作高度,但是忽略了大众的审美水平以及演唱能力,除了一些专业院校和表演团体可以演唱之外,不能在社会上广泛推广。相反,简单一点的音乐创作手法,更加符合大众的听觉审美,更适于群众演唱的话,能够推广也就是自然而然了。

结 语

地方童谣是培养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的最好教育方式,提高全民族的音乐素养必须从儿童抓起。好的童谣能让孩子们喜欢,同时能得到广泛的传唱,从而引起一定的社会效应。从合唱《落雨大》的成功我们看到了与粤童谣的发展方向,合唱创作为粤语童谣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研究《落雨大》的合唱音乐创作技法,对于粤语童谣的传承及其后续的创新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找寻儿童音乐发展的道路。我们应该不断坚持努力去发掘创新传统文化,深刻体会当地人民的音乐感知、音乐欣赏习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融合,创作出更多让群众喜爱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

注释:

⑴“数白揽”一种民间曲艺,类似于说唱,以明快的节奏、诙谐的语调,押入声韵,更显短促有力,类似现在的RAP,一般以“三三七”的拍子进行。

参考文献:

[1]黄婉明.岭南民俗文化研究——童谣意象[J].现代装饰,2012(1).

[2]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G].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5.

[3]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东卷 汉族部分[G].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4]“落雨大”[EB/OL].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0%BD%E9%9B%A8%E5%A4%A7/8186912?fr=Aladdin.

[5]陈露.广府白话童谣当代传播模式考察及研究[J].音乐传播,2014(4)

[6]孙家国.论现代文化语境下粤方言童谣及其合唱作品创作现状[J].黄钟,2015(2).

[7]蒋闽生.创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有益尝试[J].教育科研论坛,2008(12).

[8]周豫,何治国.失落的粤语童谣[N].南方日报,2013-8-29.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
养生角度下传统武术传承与发展探讨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元白诗派诗歌中的“风雅”传承
传播学视阈下淮海戏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少儿花鼓灯舞蹈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