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

2018-02-07 04:13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历史观唯物史观恩格斯

郭 浩

(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历史观阐明的是人类社会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本问题,它与自然观共同构成世界观的两个部分。历史观源于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演变,人们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唯物史观是人类历史观发展进程中的科学形态,它的形成标志着人类历史观进入更高的认识水平和阶段,也是人类自身认识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在批判他们那个时代及以前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较为完整地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内在关系,进而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当代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唯物史观是人类历史观的彻底形态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观呈现出由不彻底到彻底的变化。从总体上讲,神学历史观、人道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共同构成了人类历史观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不同阶段的历史观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

神学历史观的产生突出地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以及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这一时期人类自身开始认识自然界,试图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视“万物有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能力进一步提高。为了摆脱阶级压迫,人们将自身的希望和对幸福的追求寄托于超脱人本身之外的神秘力量,原始的宗教世界观也就随之产生。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界既恐惧又崇拜的矛盾心理,这种崇拜最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为神话。西欧封建时代的基督教所反映的是被压迫阶级希望改变命运的愿望,后来在奴隶主阶级的利用下变成了系统的神学历史观。在奴隶社会,这种历史观主要由奴隶主用来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地位。但到了封建时代,宗教神学继续承担为封建统治阶级辩护的意识形态功能,这一时期的经院哲学已经将宗教神学和哲学结合起来,但与以往的神学历史观相比,其涉及的范围更广泛,并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文艺复兴拉开了人类重新认识自身价值的序幕,人们的认识对象从神转向人类自身,它热烈颂扬人的力量和价值,这与中世纪沉迷于宗教神学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资产阶级开始产生并形成了力量。一方面资产阶级需要与封建阶级进行斗争,推翻封建统治;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宣扬和强调人的力量的过程中,需要清除在封建阶级中占统治地位的神学意识形态。梅叶、狄德罗、卢梭、霍尔巴赫等开始论证人的地位及其权利。费尔巴哈进一步对宗教神学进行批判,揭示了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费尔巴哈最终把“爱”看成历史发展的动力,以致陷入唯心主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继承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资产阶级的经济问题,这些经济学家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辩护,但他们的历史观最终没有超越人道主义。维科较早地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研究,他将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人在生命中的不同发展阶段,神的时代、英雄的时代和人的时代分别视为人的童年、青年和老年时代,而人的时代是世界历史的最高发展阶段。维科指出历史正是围绕这三个阶段螺旋式上升发展,明确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及其作用。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用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来阐明历史,但没有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没有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作用。空想社会主义者发现社会形态更替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他们开始尝试用理性制度批判资产阶级。他们勾画了未来社会发展的蓝图,但没有摆脱人的本性束缚,最终沦为空想。黑格尔把历史看作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他提出了较前人更为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但终究没有摆脱绝对精神的束缚。尽管不同时期的思想家的理论成果在那个时代已经具有里程碑意义,但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他们未能完成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

马克思恩格斯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发现并阐明了科学的唯物史观。正如恩格斯所说:“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叶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2]

二、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变革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规律性,它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既解释世界又为改造世界提供指导。唯物史观是19世纪资产阶级迅速发展的历史产物,也是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的实践产物。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最直接、最现实的活动,即人类从开始生存,就不得不依附于物质资料的生产,“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来自自然界,而自然界又不会将生产资料主动提供给人类,这种矛盾以及人类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劳动生产,在劳动生产过程中人们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联合。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斗争。社会形态的变革是伴随着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而不是人的意志的结果。这种观点给予了资产阶级所宣扬的“天然合理”、社会发展机械论等有力的回击。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也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反正都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5]

唯物史观的发现,集成了以往思想家的理论成果,突破了以往历史观的局限,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它的彻底性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借鉴。唯物史观指明了人类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进程,指出无产阶级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开启了人类认识自身历史进程的新起点。“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6]。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完善,进一步阐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三、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依然能够解决时代问题,在实践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唯物史观是理论创新的基础。“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7]。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在于其准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以及未来走向。也正是因为如此,唯物史观构成了人类社会历史观的最终科学形式,这意味着只要人类生产生活所依赖的基本方式不发生根本变化,那么唯物史观这个历史规律就将长久存在并发挥作用。但要强调的是,唯物史观问世的时代是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对资本主义时代特征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时代,这种历史观并没有对以后的所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8]。虽然唯物史观从根本上揭示了整个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但不同时代的理论要结合具体的国情、世情进行创新和实践,这也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运用,这些理论成果就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为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形成的。

2.唯物史观为人类认识未来世界发展趋势提供科学指导。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从社会形态上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然占主体地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革命促使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垄断资本力量进一步国际化,资本主义的国家职能发生微妙变化。尽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特别是阶级矛盾,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结构的变化致使马克思主义“过时”的论调开始出现。如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产生生产力,剩余价值的产生不是源于工人而是源于科学技术革命,试图用“科技史观”取代唯物史观。他还指出国家对于经济的干涉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进而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已经不能适应,要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建”。这种认识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的变化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结构没有发生实质变化,也没有彻底解决资本主义内部的基本矛盾。从资本主义外部环境看,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为标志,社会主义进入低潮阶段,甚至有人宣称社会主义已经灭亡,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已经倒下。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经济则实现了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逐渐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所取得的多方面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力量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增强。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理论原则和价值导向,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明确了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用无可反驳的事实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智慧。

3.唯物史观为破解时代历史之谜提供借鉴。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为解决他们那个时代问题提出的,体现了时代精神及其解决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时代,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快速扩张并企图控制全世界。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不断冲击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并最终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工业革命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导致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不断进行斗争,形成了独立的政治力量,最终发展成为影响较大的工人运动。欧洲古典哲学、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自然科学的发展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产生了广泛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实践中揭示了以往理论家的功绩和不足,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中找到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钥匙。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之谜,当今世界也是如此。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恐怖主义问题、贫困问题等在一段时间内凸显并影响着人类自身发展,尽管这些问题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显得纷杂,但依然没有脱离唯物史观的核心内涵。因此,解决好社会发展中人类自身的需求问题是当前全球治理的关键,唯物史观将在解决此类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

总之,唯物史观批判了人类认识社会历史“头足倒置”的状态,将唯心史观从最后的避难所赶出。尽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物史观面临着难以预料的种种挑战,但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然能够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2][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9,691.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4][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592.

[5]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6.

猜你喜欢
历史观唯物史观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教学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看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初心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天命历史观的思想来源——兼论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中的天命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