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新启示*

2018-02-08 20:51唐润华
中国出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话语命运共同体

□文│唐润华 曹 波

价值观念是指本民族共同坚守的行为道德标准,任何一个民族都希望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得到他民族的认同。国家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能够促进国际对本国价值观念的理解,帮助国家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加国家的话语权,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关系着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和对中国发展的理解,同时也决定着中国能否成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也是中国发展的新时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面临的世界格局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前,中国正在由内到外地发生着改变。一方面,中国国家实力的上升增加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中国话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世界关注;另一方面,国家大力提升软实力,促推蕴含着中国价值观念的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随着中国对世界贡献的增加,中国价值观期望得到广泛的国际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价值观日益成熟,传播理念不断创新。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演讲中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各国的广泛认可,并被写入多个联合国决议。这标志着中国价值观传播进入新的阶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吸收中国当代社会文化价值,结合当今世界共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人类利益和价值的通约性,展现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景,符合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这一理念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对于中国价值观的构建以及在国际上的传播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为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带来新的启示。

一、中国价值观传播应秉持具有全球视野的担当意识

当今时代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独立于世界之外。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于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考量,基于全球化的宽广视野,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主张走“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国际交往道路,以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1]

1.以宽阔的胸怀放眼世界,拓宽中国价值观传播的格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我国价值观传播转型的重要标志。以往的价值观传播较为关注“自我”,侧重于自身形象的塑造,相对缺少全球视野。这与中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有关,过去的中国力量相对薄弱,长时间处于自我发展与反思的过程中,难以有充足的精力去拓展自己的视野。而新时代的中国,储备了足够的力量,有充足的条件去关注世界。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世界对中国给予了更多的期望。目前,人类在世界交往中仍然保有“民族中心主义”“多国中心主义”和“全球中心主义”等几种不同的类型。个别西方国家在享受到全球化的既得利益之后,却越来越保守,执迷于“民族中心主义”和“本国优先”的理念,越来越反对全球化。而在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当今时代,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推动全球化进入新时代格局。在新全球化时代,中国的角色已经由过去自我发展转向带动世界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深刻地蕴含着“全球观”。这就要求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必须具备大视野、大格局,要立足全球、胸怀天下。

首先,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在传播主体上要具有全球化视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需要调动多方力量,壮大传播队伍。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大传播”理念,积极利用一切可用力量,尤其是境外的传播力量。这些境外传播力量主要有国际组织、国外媒体、传播对象国的外籍人士以及华侨华人等,利用好这些国际力量,会在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在传播内容上要具有全球化视野。价值观本质上属于文化,是心理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而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适应生产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这就使文化具有了“心理规约性”,从而给价值观对外传播带来了天然难题。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实现需要不断破解传播对象国的文化“壁垒”。这就需要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充分考虑受众心理,在传播内容上尽可能地选择与受众一致或易被接受的话题。中国价值观中有许多优秀的观念属于全人类共同的“共享价值观”。我们应尽可能地选择这种具有国际一致性的共享价值观,从而减少中外之间的误解、隔阂甚至敌视情绪,使中国更深入地进入国际话语圈。[2]

最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在传播方式上要具有全球化视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在叙事手法上要坚持国际化和多元化,逐渐改变过去狭义的单一的传播模式。在当前以科技为主导的全球融通的时代背景下,要广泛利用新媒体传播、国际活动营销、广告传播、口碑传播、公共外交、公共关系策略等多层次、立体化传播,将中国价值观融入对外经贸、文化交流等社会活动之中,使中国话语实现从浅层传播到深层传播,从点对点的传播到面对面的传播,逐步实现中国话语传播的稳定性。[3]

2.价值观传播应宣传中国的担当意识,推动中国价值观的国际认同

从当今世界局势可以看到,一些发达国家主导的“逆全球化”现象越来越突出,而中国则大力推动全球化。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国际社会希望中国可以承担更多的区域和国际责任。许多国家都希望中国在全球范围内扮演重要角色。[4]因此,中国价值观传播应秉持基于全球视野的担当意识,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赋予中国价值观传播的启示和要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中国把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贡献给国际社会,并欢迎其他国家“搭便车、搭快车”,展现出作为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应有担当,提升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议程设置权、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5]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理想主义国际关系思维传统的传承与延续,或者说来自当代中国对未来世界的一种理想主义勾画。[6]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提倡的文化构建既是历史命题,又有现实意义,是对现存文化霸权的有力抵制,也是对当代不同文明冲突的有效调和,更是对未来文化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预判。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接受。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确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基本理念、目标和路径,将有利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获得更加迅速而广泛的认知和认同。

二、中国价值观传播要具备兼收并蓄的包容意识

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的价值体系更具多元化,各种价值体系的影响范围和深度也不一致。民族主义思想激化,国际社会利益博弈频繁,霸权主义阴云不散,这些都给全球治理带来重大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新的话语体系和新的社会治理方向。

1.价值观传播需主动吸收他文化中的优点,达到文化增值的目的

世界已经进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对价值多元与利益矛盾交织的全球现状,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处哲学。[7]这种价值理念在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得到充分体现。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20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二次峰会上发表题为《坚持开放包容 推动联动增长》的重要讲话,强调20国集团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联动增长,促进共同繁荣,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迈进。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集体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现任和候任理事时指出,各国都应当致力于建设一个包容的世界,营造共同和谐的氛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高度凝练了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并给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启示:中国价值观传播需要具备广阔的包容意识,在兼收并蓄中发展和完善自我,并不断突破现有的国际传播格局。

总的来讲,中国价值观需要在从话语构建到话语传播一整套过程中保持开放的心态。应该做到不拘一格地发现他文化价值中的“亮点”,并做到广泛吸收,为我所用,实现文化增值的目的。同时,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要能将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点提炼出来,凝聚成共同的价值体系,打造和谐一致的话语格局。另外,中国价值观的话语传递要充分考虑传播对象的需求,寻找与受众沟通的“最大公约数”,减少传播阻力,在普遍符码的双向互动中制造“同心”效应,有的放矢,减少“文化折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体现了中国文化不拘一格的包容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既有效地保存了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又有利于将其他优秀的文化理念嫁接到中国文化之中,从而创造出具有普遍效应的话语表达体系,推动中国价值观在国际社会的顺利传播。

2.价值观传播的包容意识要建立在“理性包容”基础之上

中国价值观的包容意识应该建立在与传播对象国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并且这种包容应该是“理性包容”,应该有基本的原则和限度。

传播学的控制理论研究认为,任何传播媒介都有其政治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都是为一定利益服务的。价值观传播是带有国家意识的,因此,国家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是服务于传播主体国的国家利益。我们从国际传播史研究中也可以发现,国家价值观的传播无不带有服务国家利益的目的。这要求传播主体在价值观国际传播过程中要坚持“理性包容”,不能因为无原则地迁就而损害国家利益。

包容性和多元化是中国文化价值的显著特点。中华文化历来是在“一核多元”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应当利用好中国文化的这种特性,不断吸收国外优秀文化。但是,中华文化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仍需坚持保留中国文化价值的核心不变。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融通中外的话语符号,来指称和阐释中国文化价值中的核心理念。尽管各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不同,但是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在不同的价值体系中也存在诸多的相似之处。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符号体系既不是用中国话语符号去讲述他者文化中的价值,也不是用他者话语符号去讲述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而是试图创建一套全新的话语符号来阐释中外文化价值的共同之处,以图能够把中国价值观的核心理念用国外受众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的话语体系既富含中国特色,又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诉求;既蕴含中国文化价值,又体现人类先进文化的知识体系;既有中国风格,又适应国际通用规则,能够最大化推动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实现。

三、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须有坚定不移的自信意识

中国希望通过价值观的传播改变世界对中国崛起的误解,从而达到提升软实力的目的。但是在由西方意识形态主宰的世界舆论格局中,中国提升软实力之路显得异常艰难。[8]当前,世界对中国的误读、西方文化中心主义、中西方文明的竞争、自身软实力与话语权不够强等现实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强国步伐,不断增强国内民众的文化自信心,提升民众的文化自觉性,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大力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出台一系列文件鼓励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观的传承与传播,积极制定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方针政策。2016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创新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增强中华文化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也提示我们在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过程中,要有坚定不移的自信意识,不能被西方的舆论攻势吓倒;要能立足本我,逐步发展,不断突破西方话语体系的封锁,继而建构和谐公正的世界话语格局。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启示我们,在价值观传播过程中,要有坚定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应对国际上对中国价值观传播不利的话语环境。同时要积极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用蕴含符合人类共同利益诉求的“中国智慧”唤醒世界对中国的新认识,从而通过积极和良性的方式提高国际话语权,实现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理想诉求。

1.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是价值观传播自信意识的根基

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是价值观传播自信意识的根基。首先,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树立明确的文化自信意识,才能在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过程中摒弃文化自卑感,从而保持广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心态”。[9]价值观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价值观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文化,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核心;另一方面,价值观的构建和传播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文化自信是价值观传播的动力和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气势磅礴,中国价值观建立在数千年的文化基座之上,积淀深厚。中国价值观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人类的“共需”,容易与世界文化产生共振,形成强大的合力。这是中国价值观自信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继承,将这种蕴含中国智慧的文化价值观念推向世界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文化自信源于社会成员对集体价值的认可,以及对他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构包含在交往中理解差异、在交往中理解自我和在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对于自身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认同,这也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10]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数千年的积淀中创造出来的,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过程中,理应充满文化自信。

其次,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还要有高度的理论自信。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的基础之上。离开这个前提,中国当代文化将失去源头,难以持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了中国几代人的谱写,不断完善和成熟,日益引起世界关注。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主持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向世界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党。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逐渐走向世界,并为全人类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当代社会文化为中国价值观构建和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还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指导,并需要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无产阶级的新闻传播理论,是在批判吸收资产阶级新闻传播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既符合我国国情与我国传播发展的需要,也符合世界未来发展的需要。以上表明,我们在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价值时,应该有高度的理论自信,这样才不会在西方的舆论格局和话语体系中迷失方向。

2.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是价值观传播自信意识的保障

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是价值观传播自信意识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11]中国道路有天然的优越性,为中国发展提供了方向。同时,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又为中国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泵力。目前,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动力,对世界经济做出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努力构建和谐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从20国集团杭州峰会到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利马会议,从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方案”开创了全球治理新时代,“中国道路”为新全球化时代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贡献”实质性地促成了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展示出中国的大国自信与责任担当。这些巨大成就完美地诠释了中国道路的正确性和中国制度的先进性。国家综合实力是国家价值观传播的基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越强大,这个国家在国际上受关注的程度也越高,就越能在国际话语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从而获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中国制度和中国道路是中国综合实力发展的源泉,是中国话语和中国方案影响世界的内力。中国价值观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要有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这样才能很好地向世界诠释中国发展的秘诀,展示中国故事的魅力。

四、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应坚持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折扣”是阻碍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文化价值体系与他文化价值体系之间始终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中国文化在输出过程中产生了变异和流失,导致文本失真现象严重,给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带来困难。

1.价值观传播应坚持继承创新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一般都乐于接受与自己认知结构相符的信息,而对于违背自己认知结构的信息往往产生误解、怀疑甚至是拒绝等行为。那么,如何最大化地在他文化结构中还原中华文化的原本面貌,构筑适合中华文化和中国价值生长和传播的国际土壤?这是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亟待解决的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主张将中国“和合”文化视为维护国际关系的准则,用中国“和合”文化化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依靠中国“和合”文化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的国际话语权。[12]这就启示我们,中国价值观的构建与传播离不开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我们要在继承原有文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创新,逐步达到与世界共同话语的融通。

价值观的形成与传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与源远流长的历史密不可分,并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历程。经过历史沉淀、蕴含中国智慧的中国文化,是中国价值观对外传播的基础。这要求我们充分理清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形成与传播的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传播内容,制定出符合现实需要的传播文本。同时,也要认清当前的传播现状,既要充分了解国内的传播现实,也要把握国际的传播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传播规划和传播目标。

2.价值观传播应坚持全方位创新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是适应时代变革的创新思维,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是对“中国缺乏创新”的有力反驳。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传播格局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醒我们,在价值观国际传播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鉴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能力偏弱以及整体水平较低的现状,我们需要从理念、话语、主体和渠道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

首先,在传播理念上需要创新。新时代的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的理念应该由过去注重国家的形象塑造向注重中外价值观念的互联互通,促进世界各国民心相通等方面转变。中国价值观传播的目的绝非价值观输出,而是寻求沟通与理解,求同存异,以此为基础打造为国际社会所接受与认同的共同价值观,既赢得人心,也赢得国际话语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筑牢民心基础。

其次,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需要注重话语创新。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不能硬性灌输、自说自话,要遵循信息传播规律,适应受众需求和文化心理习惯,致力于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以新概念、新范畴与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就需要我们探索针对性、差异性与融通性相结合的话语表述范式,拓展多样化、历史性与时代感皆包容的话语诠释资源,同时还要建立调查、制作、反馈与调适一体化的话语生产模式。

再次,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需要坚持主体创新。国际传播是一项需借助各方资源与力量的综合工程,不是只依靠官方的政治活动。尤其是属于思想意识形态内容的价值观的传播更是如此,若仅依靠官方途径,易被视为宣传乃至文化殖民而遭到抗拒。中国价值观的国际传播要注重传播主体的民间化和在地化。一方面,要更多依靠民间力量,依托社会组织、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以及一切有机会、有能力从事对外交往与对话的机构和个人,利用各种平台,以更开阔的视野、更多元的形式开展更广泛的民间人文交流。另一方面,要注意吸收各国华人华侨的力量,凝聚侨心、汇集侨智,更好地发挥侨商、侨社、侨媒在价值观沟通的独特作用;同时,要注意联合当地本土的知识分子、意见领袖与文化机构,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赢得他们对中国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使其影响民众。

最后,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还要关注渠道创新。中国价值观的传播渠道需要改变以往单一化的传播方式而采取多元交互的传播模式。我们需要在传播过程中注重传播平台与载体的多样化,将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融进受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另外,在传播过程中还需要改变过去一次性和单向性的简单传播模式,实现传播技术与手段的交互化,从而使传播具有可持续性,同时也可帮助我们了解受众心理,及时获得反馈并做调整。

五、小结

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和工程。在新时代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机遇和挑战并存,迫切需要所有从事传播工作和传播研究的人员通力协作,取得新突破,开创新局面。中国价值观传播应该从全球观和全人类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出发,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以博大的胸怀和包容精神来扭转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的误解和偏见。我们应该坚信中国文化的魅力,坚信中国价值的力量,以强大的自信心应对世界上纷繁复杂的新变局;同时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传播能力,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是一件利于国家发展、利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事业,相信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必能开创新的格局。

注释:

[1]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02)

[2][3][8]陈律.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对外传播.[N].光明日报,2013-08-24.

[4]郑永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大国担当[N].人民日报,2017-12-05.

[5]王义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格局大智慧[N].光明日报,2018-02-07.

[6]于洪君.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J].当代世界,2013(12).

[7]曹峰旗.宽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底蕴[J].理论与改革,2017(02).

[9]曹波.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三个意识维度[J].国家治理,2017(01).

[10]邹广文,王纵横.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4).

[11]靳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7·26”重要讲话精神·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N].人民日报,2017-09-25.

[12]张静,马超.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中华“和”文化的继承与创新[J].长白学刊,2018(01)

猜你喜欢
话语命运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秀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