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图书装帧的现代设计语言研究*

2018-02-08 20:51任迎春
中国出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装帧古籍书籍

□文│孙 峰 任迎春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出版事业的快速发展与繁荣,有关图书出版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影响,我国古籍图书的装帧设计有了全新的设计语言需求。

一、古籍图书装帧的现代设计语言的内在需求

所谓图书装帧设计语言是指依据一定的相关信息语义要求,把包装、封面、版式、形态、色彩与插图等存在意义的元素,有规律、有组织、合逻辑地进行重铸、排列、再组合而构成的信息表达中最基本的单位或者传播媒介。图书装帧设计语言具有视觉化与形象化的特点,而正是图书装帧设计语言的这种特点,影响并决定了古籍图书装帧现代设计语言的具体指向。

1.古籍图书装帧自身蜕变的需求

我国古代书籍装帧设计源远流长,纵观其发展史,从卷轴装,到旋风装、经折装与蝴蝶装,一直到传统书籍艺术演进的最后形式——线装书,历史时期不同,其装帧的内容与形式也不同。线装书自古以来讲究天头大地脚小,疏密相间;文字从右向左,纵向排列,行列庄重严谨;行间有界栏,装订对折之处有象鼻与鱼尾,装帧设计黑白分明,富有节奏感,充分表现出了中国传统设计的精致、典雅、和谐与自然之美,充满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设计特有的审美趣味。而正是中国古代线装书籍的这种独特审美文化内涵才使其长期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及其审美观念的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简单的装订与封面设计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书籍的视觉与阅读需要。它既不能继续享有传统古籍纸质图书装帧设计的纯粹本色优势,也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古籍图书的审美期待。相对于当下人们对于丰富的古籍图书内容、充满视觉感的大量插图、富于变化的表达形态与造型的需要等,古籍图书的装帧设计已明显滞后。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古籍图书的出版就需要突破其固有的装帧形态,变革其审美观念与思维方式,大胆创新,创造更加贴近当下审美理想与消费市场的现代装帧设计语言,以迎合社会发展与古籍图书装帧自身发展演变的需要。

2.新时代古籍图书走向世界的需求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国际传播,树立国家文化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及其影响力,我国出版业提出了不断拓展版权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落实走出去的发展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我国出版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籍图书装帧出版也十分重视其在国际版权体系中的话语权建设问题,积极参与装帧出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在尊重传统装帧出版文化与精神的前提下,不断更新装帧设计观念,创设书籍整体设计新理念;对装帧设计语言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变革装帧设计的技术与工艺;逐步突破书籍的传统模式,重塑书籍新的形态,力求使古籍图书装帧出版能够具有国际化视野,做到封面设计精致、插图精美、排版灵活,书籍形态新颖而充满艺术的弹性与张力,从而凝聚走向世界的魄力与魅力。

2017年10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我国古代唯一一部造园专著《园冶注释》,以其饱含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装帧设计语言及其强大的美学气场和吸引力,在2018年2月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的银奖,完成了从“中国最美的书”到“世界最美的书”的蜕变。它既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同时也是我国优秀设计师走向世界的梦想与追求。近年来我国古籍图书装帧出版业勠力同心,大胆创新,不断变革古籍图书装帧设计语言,积极进行装帧设计的审美创造,在“世界最美图书”装帧设计比赛中屡获大奖,不仅让我国古籍出版物稳步走向海外,而且也让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在世界范围内交流传播。这些都说明,古籍图书装帧自身蜕变的需求与新时代文化交流视野下古籍图书装帧囯际化发展演变的需求等,都是古籍图书装帧的现代设计语言的内在需求。

二、古籍图书装帧的现代设计语言的意蕴与指向

当下古籍图书装帧设计的优秀作品既是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又是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中介与桥梁,因此,其现代设计语言的意涵具有古籍元素与现代构思的统一、审美形态与神态的统一、本土化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新诠释等多重指向。

1.古典元素与现代构思的统一

从历年“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所评出的优秀装帧设计作品可知,古籍图书装帧设计之“大美”,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美,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及其精神之美。因此,古籍图书装帧设计之美是古籍图书在进行国际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立足于传统民族文化内在特质及其精髓的客观现实基础上所进行的艺术或者文化创新,是古老智慧与现代精神的相互体认之下的一种高度契合。古籍图书装帧设计之美不仅体现在视觉层面的色彩与形式之美,更体现在其文化层面的内涵与价值之美,为此,古籍图书装帧的现代设计语言既创造性地使用了富有民族文化精神的装帧设计的古籍元素,又大量汲取了当代世界装帧设计的智慧与营养,其语言充分表现出了古籍元素与现代构思高度统一的指向。如2004年荣获“世界最美的书”金奖的作品《梅兰芳戏曲史料图画集》,依据其内容主要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生前所收藏明末清初的珍贵戏曲图画史料,其装帧采用宣纸函装设计,函套外裱板深黑灰色纸封面,封面画有古装戏剧脸谱,戏剧脸谱认眉心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占据整个封面,形成一种极大的张力,再加上对于图像进行了压印工艺的明暗的处理,美学气场及其氛围极其强大;函套内则裱纸暗红色及其深灰色水波纹,与外部撞色,却又相互呼应,整个函套设计一气呵成而又水到渠成,极具现代设计的技巧与功力。书的封面设计分为左右两个部分,左侧高低错落分置四个戏曲人物,右侧留有大量空白,视觉表现力极为强烈。书内页面布局则借鉴我国古书传统版式,文字纵向排列,图片合理布局,色彩“黑””红”“金”三色搭配,整个书的设计在浓浓的民族文化底蕴中传递出了鲜明的现代设计理念,其设计语言直接指向古籍元素与现代构思的统一。

2.审美形态与神态的统一

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平面设计大师吕敬人认为,书籍设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书籍设计应该由内而外,由信息功能到审美形式,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功能优先,力求通过书籍的功能与材料的设计来创造书籍的形式美与内在质感之美,将整本书的内在精神诉求贯穿于其外在的理性秩序中,[1]也就是说,一本书的整体装帧设计应该是审美形态与神态的统一。书籍是负荷文字信息与内容的载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内容是书的主体与核心,一本好书必须要有有价值的信息与内容,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信息载体。因此,书籍的装帧设计既不能唯内容独尊,置适宜的形式表达于不顾;也不能本末倒置,形式大于内容,而是应该把丰富的内容用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来表达,做到审美形态与神态的和谐统一。所谓“形态”, 吕敬人曾说“形”,就是外形、外在的造型或者构成;“态”就是神态,是内在精神、节奏与情节的表现及其流动性、传递性,以及给读者所留下来的想象空间等。[2]书籍装帧设计除了实现其形态的基本表达功能,还要通过其富有独创性的形式进一步完成其更加深刻的表现功能,从而触及书籍的内在精神与神韵。

如吕敬人所设计的作品《朱熹大书千字文》,无论是其造型与形态的木质函套、皮带与木扣的锁合与单色特种纸张的封面印刷,亦或者是内在神态置狂放不羁的书法字体于纤细而严谨的文武线之内,都力图表现出原汁原味的精神气质。其书籍设计的语言指向表现出了鲜明的审美形态与神态相统一的指向。

3.回归本土文化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新诠释

在古籍图书装帧设计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我国古籍图书装帧设计不仅汲取了西方先进的图书设计理念,拓展了设计的审美视野与思路,也学习与借鉴了西方发达的印刷工艺与技术,大大提高了现代书籍装帧设计水平。然而,过度的西化也会失去民族文化的根基与底蕴,使书籍设计丧失灵魂。因此,古籍图书装帧设计要发展,要争夺世界装帧出版领域的话语权,就要尊重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文化,继承中华民族追求品位、气韵与意境的审美传统,回归本土文化,在减少现代信息技术雕琢的痕迹与浮夸、返璞归真、重返传统书籍设计的文化精神的同时,又能不动声色地把西方艺术肆意用色、充满动感的艺术精神融入其中。古籍图书装帧设计风格恬静、优美而又不失积极与热情;温文尔雅而又不失开放与时尚;文化底蕴深厚而又不失商业的价值及其商品属性。总之,就是在追求设计品位与形色之间求神韵,在体味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趣味与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代美。如吕敬人的另一部代表作品《怀珠雅集》,形态设计材质与工艺都很考究,以宣纸、麻绳与瓦楞纸的组合运用,在色彩、图形与文字极具视觉震撼力的编排中所营造出的极富中国特色和古典韵味的书籍新形态,就是古籍图书装帧设计回归本土化与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新诠释。

总之,古籍图书装帧的现代设计语言指向既内涵丰富,而又辩证统一,充分表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气质与神韵。

三、古籍图书装帧现代设计语言实现的策略

充满个性而富有创造性的设计语言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十分重要。由包装、封面、版式、形态、色彩与插图等设计元素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组合与设计所形成的设计语言,不仅能够增加古籍图书装帧现代设计的表现力及美感,还能激发阅读者的欲望与冲动,从而增强图书的艺术感染力与生命力。古籍图书装帧现代设计语言的表达效果需要通过围绕交互设计理念,构筑现代体验式具象语言;突出视觉元素,塑造整体化的视觉形态;讲究用料和做工,表达五感之美等各种途径与方法来实现。

1.围绕交互设计理念,构筑现代体验式具象语言

与时俱进而具有探索性、前卫性的设计理念是创新书籍装帧设计新形态,构筑其现代体验式具象语言的前提与基础。所谓交互设计理念是源自于计算机软件设计与应用领域,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设计领域的一种反对只追求外在形式美感,更加注重与用户对于作品的审美感受与情感体验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或观念。在书籍装帧设计领域,交互设计理念不仅关注用户对于产品的视觉体验和感受,而且特别重视用户的综合体验与感受,重视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回应。因此,为了不断加强古籍图书装帧现代设计语言的建设,并形成富有民族文化精神与底蕴的古籍图书装帧的现代设计语言体系,以延展我国古籍图书的功能,增强古籍图书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引发用户强烈共情体验,就应该依托隶属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设计理念,通过对于异质材料的运用,对传统版式的颠覆,以及对于包装与封面之色彩形态等设计元素的大胆组合与造型等,来探索古籍图书装帧现代设计新形态,并构建图文并茂、充满强烈视觉冲击力与探索精神的现代体验式具象语言。如2014年曾获得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的作品《囊括万殊裁成一相:中国汉字“六体书”艺术》,依据当代电子图书的互动观念,以我国50个常用汉字的6种书体的历史演变为内容,通过创造性的隐藏与拆分版式、装订与页面设计,使整个书籍聚则成书,分而为饰,摆脱一般书籍仅限于文本阅读的单一功能,在新的设计理念的影响下,赋予了古籍图书满足人们审美生活情趣的新功能及其崭新的生命力。

2.突出视觉元素,塑造整体化的视觉形态

书籍装帧设计是对书籍的包装材料、色彩、图片与文字等视觉化的元素进行创造性的排列与组合,从而塑造富有层次感与节奏感的整体化的视觉形态的过程。视觉元素是书籍设计的核心要素,但是,视觉化元素也有大小与强弱之分,色彩与图片的视觉效果强烈,而文字的视觉效果就比较弱,因此,古代书籍装帧设计应该充分汲取中西方装帧设计的理念与技巧,突出主要的视觉元素,塑造出富有创意的整体化视觉形态。既可以通过对于文本内涵的全面领悟与把握,对古籍图书的整体视觉风格进行规划与设计,也可以通过对于材料、色彩、图片与文字及其形式等视觉元素具体的选择运用,以制作方式来表现书籍的不同形态。如2014年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装帧设计作品《乐舞敦煌》,作为一部内容主要源自敦煌壁画中有关舞蹈声乐部分的古籍图书,为了还原其内容的历史感与沧桑感,采用定制毛边纸做封面与纯手工拼贴装裱,书的整体设计所呈现的是一种陈书残卷的风格与效果。书籍整体设计的纯手工书制作效果与风格不仅突出了其个性化的视觉元素,而且也塑造出了不可复制的视觉形态,大大增强了书籍本身的体验感。

3.增加审美体验与审美表现力

书籍设计产品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化产品。考究的设计材料与精湛的制作工艺,是书籍设计造型的物质基础。运用不同的材料不仅能够塑造书籍不同的形态,而且还能够大大增强书籍设计的审美表现力,并增加其审美体验与质感。因此,古籍图书装帧设计为了充分再造书籍的形态之美,就应该讲究用料和做工。在书籍设计中,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与触觉的五官感觉的设计意识融入材料与制作工艺合理有序的组合和搭配之中,以实现书籍设计整体的“五感”之美的审美效果。如姜嵩曾获得“中国最美的书”称号的古籍设计作品《李太白全集校注》,为了激活书中文字,赋予其富有激情的生命,作者曾精心选择故宫珍藏《唐翰林供奉李白像》、李白书法真迹《上阳台》帖、李白故居陇西院等12幅珍贵的彩色图片,以及布料与纯木浆纸等不同质感与色彩的材料进行形态的设计与造型,书籍设计体例完备,效果精美。

总之,在古籍图书装帧自身蜕变与新时代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我国古籍图书装帧设计的现代化变革与发展是其必然趋势。因此,针对其发展的内在规律,古籍图书装帧设计应该大胆地自我革新,创新实践,探索并创造属于自我的现代设计语言风格与品牌。

猜你喜欢
装帧古籍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Chinese books find an audience overseas中国书籍享誉海外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我是古籍修复师
基于线性视觉流程的出版装帧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