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视角的新闻客户端媒介特性探析*

2018-02-08 20:51蔡月亮陈长松
中国出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客户端智能手机媒介

□文│蔡月亮 陈长松

在媒介融合和转型发展背景下,新闻客户端成为新闻业的重要载体,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着同质化危机、到达率有限,是影响力缺失的瓶颈。《中国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发展报告(2016)》显示,“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已达231个,九成用户只看1个新闻App”。[1]因而有必要深入探讨新闻客户端的内在传播机理,解析其发展困境和变革之道。

在相关研究中,优化内容生产和流程再造被认为是新闻客户端的基础要素,如“澎湃新闻”立足思想和观点,成为“新闻与思想的最大平台”;“网易新闻”诉诸“有态度的新闻”,形成了对新闻的另类解读;“浙江新闻”锁定本地化,深耕本地新闻,建构了本地化认同;而提升内容生产能力则要对编辑部进行基因再造,整合资源生产优质内容,如“广州日报”以“中央厨房”模式实现新闻的统一采制、媒体内容的多元呈现和特别订制。另外,研究也认为新闻客户端的良性发展需要高效的运营机制,如“无界新闻”通过传媒集团、互联网资本、地方政府三方合作提升媒介运营能力;“今日头条”以战略价值、融合价值和业务价值的融合实现了价值提升和增值。

综合上述分析,相关研究多聚焦内容产制和运营策略,而对新闻客户端的“本体”问题研究不足。尽管在这些方面也有一些研究,如有学者提出通过信息高度聚合和自主订阅强化用户使用黏性;也有研究认为智能终端使得新闻客户端铸就了一个全新的媒体介质,将用户的时间、空间与需求组建成三维体系,成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连接平台。这些成果拓展了新闻客户端研究的学术视野,但总体而言,研究相对不足。应该看到,对新闻客户端的角逐,在直观上是对媒介市场和受众的争夺,但本质上是对空间的争夺,媒介内容必须能够进入个体的移动阅听空间,否则新闻影响力、辐射力便无从谈起。因而有必要探讨新闻客户端的“媒介特性”,包括新闻客户端的阅听空间构成、与社会空间的联接及融合问题,了解其深层的传播机理,以此作为媒介产制机制变革和影响力提升的切入点。

一、空间视角与智能手机的空间特性

关于新闻客户端的研究,对其内在的媒介特性这一“本元性”问题关注较为匮乏,为此需要明确新闻客户端的主要载体——智能手机介质的空间特性,以此思考其对受众阅听行为和媒介新闻产制的影响。

1.列斐伏尔的“社会空间理论”与空间视角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社会理论研究中出现了“空间转向”——“将空间概念带回社会理论的架构之中或曰以空间思维审视社会”,[2]认为空间并非传统认为的“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而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东西”,[3]强调“空间”在社会理论研究中的主体性地位,“空间”是作为“主动”的一个“维度”参与到社会结构的建构、社会生产与实践、权力与知识的生产中。在社会理论研究的“空间转向”中,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是领军人物,他提出的“社会空间理论”开启了空间研究的新视角与新范式。他认为,空间“不是社会的反映,而是社会的表现”;[4]“是一切社会活动、相互矛盾和冲突的一切社会力量纠葛的场所,是社会的‘第二自然’”。[5]列斐伏尔将空间分为物质、精神、社会三种形式,“我们所关注的领域是:第一,物质的——自然,宇宙;第二,精神的,包括逻辑抽象与形式抽象;第三,社会的。易言之,我们关心的是逻辑——认识论的空间,社会实践的空间,感觉现象所占有的空间,包括想象的产物,如规划与设计、象征、乌托邦等”。[6]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的二元认识论,开启了空间研究的“三元辩证法”。

应该说,列氏的“三元辩证”社会空间理论对于阐释新闻客户端的媒介特性具有启发意义。新闻客户端是媒体以智能手机为平台,对新闻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和重组,以订制和推送的方式向受众传播信息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的移动阅听空间。基于空间视角,可以阐释阅听主体的媒介使用与意义建构、阅听行为与社交行为的联接,媒介场景与生活场景的裹挟,解析新闻客户端独特的媒介特性。

2.智能手机的空间特性

智能手机在物质空间层面呈现出限定性和封闭性的特征。主体的媒介传播实践需要凭借一定的物理载体进行,移动传播主要以智能手机为主要载体,具有较强的物质属性,移动阅听行为的发生必须借助这个平台,离开物质平台,阅听行为将难以发生。基于智能手机的阅听行为,其物质空间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有别于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的存储运行空间较小;而“流量”则又成为移动状态下制约信息接受的瓶颈,因此,智能手机的制播必然是一种“微传播”——“一种基于流量最小化、信息最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7]也就是说智能手机的媒介介质具有限定性的特征,难以具备传统媒介开放性和多元性的优势。其二,传统阅听行为因为遥控器、鼠标和键盘等外在辅助介质,赋予了主体自由切换的自由,即主体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在不同的媒介空间中自由流动和“共时态存在”,阅听行为表现出较强的开放性和主体间性。智能手机由于外在辅助介质的缺乏,在限定的屏幕内只能进行单一的阅听行为而难以自由切换,这使得新闻客户端的媒介使用呈现出封闭性和凝固性的特性,而正是这种特性制约了阅听主体的多元选择。

智能手机在内容空间层面具有私人化的特性。

媒介在信息产制中建构了特定的精神空间,媒介信息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则构成了媒介生产的内容空间。作为社会主体,人的社会实现与精神需求的满足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精神需求愈趋多元化与个性化。而主体的精神需求则需要通过多种手段予以“满足”,在当代社会,媒体的内容生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媒介技术演变的基本趋势是满足个体多元化与个性化的精神需求。智能手机作为私人媒介,其独占性决定在内容层面主要为寻求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阅听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这也意味着,在移动传播的媒介生态下,媒介的新闻产制必须考虑阅听主体的私人需求,媒介信息只有顺利地进入阅听主体的“个人空间”,才有可能被“阅听”,与受众形成较强的关联度,确保媒介内容的到达率和阅听率,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智能手机在社会空间层面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主体源于自身的需求在一定的媒介空间中的实践行为构成了媒介生产的社会空间,主体的空间实践对媒介产制具有能动的作用。参与传媒实践,是当代受众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基本表征。智能手机作为个人移动终端,建构了一个具有“范型”意义的“移动的个人空间”,个体可以通过跟帖、评论、体验阅读等不同形式高频度地参与到媒介生产中,阅听行为的主体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因此具有了较强的实践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媒体的产制机制及传播生态产生重要影响。一些媒体在媒介内容生产与再生产中将移动用户内容作为重要的来源,更有一些栏目直接“形变”为“呈现”用户内容生产的“平台”,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媒介内容生产对移动传播主体“实践性”的回应。

二、新闻客户端的媒介特性及其建构

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终端正在推动着媒介阅听空间的转型,影响着媒介产制机制和传播形态的变革。从空间视角审视,新闻客户端应彰显自身的媒介特性,即物质空间层面的精致化、内容空间层面的订制化和实践空间层面的自媒体化。

目前全世界食用菌共约500种,中国有350种左右,已经人工栽培的有20种左右,野生食用菌主要有以下几种:

1.精致化:成为具有传播厚度与特质的媒体平台

精致化,即在物质空间层面,新闻客户端要以媒介产制机制变革重构媒介阅听空间,成为一种小众化的媒介平台,具备传播厚度和特质。在移动传播环境下,智能手机容量的限定性决定了媒介空间的承载量,同质化的内容产制有悖于智能手机的物质空间特性,难以满足主体的多元精神需求。而从辩证的角度看,移动传播的信息优势恰恰成为移动媒体的劣势,浅层次和同质化的信息加重了主体的阅听成本,使得媒介接触频率较低,媒介内容难以进入个体阅听空间。因而新闻客户端在物质空间层面必须成为一种精致化的媒体平台,这也印证了一些传统媒体在新闻客户端产制层面的困境,其内容复制和照搬传统媒体或门户网站,缺乏特色的信息服务,难以契合受众的多元选择和个性需求,从而导致了在阅听空间竞逐层面的劣势。

应该说,传统媒体的深入调查、独家分析和解读能力以及信息服务功能,赋予了其新闻客户端产品先天的媒介优势。如上海报业集团在澎湃新闻的新闻产制中强化深度报道与独家报道,打造了媒介品牌与传播特质,这一举措为深耕新闻提供了成功的典范。作为新闻供给来源,媒体要超越粗放型的信息产制,一是要以全方位的深度调查与大数据分析寻求主要的精致化供给,为新闻客户端提供深度新闻信息和独家观点,培养阅听主体的信息选择“偏好”。以网易新闻客户端为例,其每天推出40多个专为新闻客户端打造的精品原创栏目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这正反映出新闻客户端作为微传播所要求的“精致模式”。二是要立足本地化,融合本地信息和服务,连接政府、企业、门户等各种接口,成为当地受众的信息引擎,为付费受众提供优质内容和独家服务,做半媒体半智库的“智媒”。因而从媒介形态上看,新闻客户端应成为一种精致化的传播业态,提供和传递价值独特、面貌清晰的内容,满足阅听主体的个性化和多元精神需求,才能进入“移动的个人空间”,在媒介竞争中占据优势。

2.订制化:契合阅听主体的私人需求

移动媒介的使用主要是在私人空间中进行的,不同的阅听主体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智能手机的普及则使得个体在阅听行为中提升了主体性。订制化是指新闻客户端要有别于传统的信息传输方式,以受众为中心,进行一对一、点对点的精准传播,有效进入个体的阅听空间。第一,移动传播技术使得个体阅听空间的建构成为可能,移动媒介主要是私人媒介,阅听行为发生于纯粹的私人空间或是公共空间中的私人空间,并在法律层面免于他人侵犯的可能;第二,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移动阅听空间作为一种“深度私人空间”,主体有着安全感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阅听行为中主要体现为私密性和体验性,满足这种精神需求,则有赖于媒介高效的信息推送和个性化订制。

为此,新闻客户端需要变单向的制播为个性化推送,满足主体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舒适性、便利性和共鸣程度的体现,更是在惯性推动下的一种行为定式。”[8]当前一些客户端在订阅主题、频道内容和兴趣词上有较大的重合,实际上成为一种“伪个性化”推送,难以满足阅听主体的个性化需求,也就难以进入个体阅听空间。为此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强化智能分析与过滤,对用户行为和所属关系深度解析,挖掘其内容偏好和潜在需求。以苹果公司和推特为例,其新闻产品在算法之外,利用人工筛选方式“识别出难以被算法发现的原创好报道”,[9]以此实现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新闻订制。在数据分析基础上,做好新闻把关、人工筛选和判断,为各类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推荐和高品质的新闻信息推送服务,使得新闻客户端的媒介内容有效进入个体阅听空间,提高媒介内容的到达率,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3.自媒体化:与个体阅听空间和社会空间深度联接

“新媒体的本质就是社群”,[10]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连接关系,建构了立体和多元化的关系网络,从而形成信息生产和传播行为的“涟漪效应”。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智能媒介终端推动了媒介存在形态的变革,即在大众媒介之外,私人媒介得以兴起,并在媒介使用空间中占据主导地位,而这呼唤着阅听行为的主体性。对于新闻客户端而言,需要提供互动和参与的空间,使得受众可以自主选择和阅读新闻信息,评析新闻事件,参与和发起新闻话题,赋予“自媒体化”特质,如网易新闻客户端的新闻“暴雨日外卖小哥日记”以动画形式呈现外卖小哥的送餐路径及经历,受众点击图标可以“发现”不同的新闻故事,满足了主体的实践性需求,则意味着能够有效进入个体阅听空间。可以说,在移动传播时代,“自媒体化”成为移动媒体的媒介常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这也对新闻客户端的信息制播提出了内在的要求,即必须以“自媒体化”强化“实践性”元素,才能满足阅听主体的深度参与要求,使得媒介信息能够进入个体的阅听空间,并以此“形塑”主体的阅听行为。

如前所述,诸多新闻客户端的媒介产制主要立足于内容生产,追求信息的汇总和叠加,虽然也有一些客户端如“搜狐新闻”致力于平台和渠道建设,受众可以通过跟帖、评论方式对社会事件进行解读和评析;凤凰新闻客户端更将网民的体验报道设为专栏,但在阅听行为中受众的“主体性”相对有限,制约了其参与新闻生产和扩散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这就需要强化媒介的实践性。以“并读新闻”为例,其倡导“全民报道、并友UGC、用户等级功能,融入社交分享、积分分成功能”,[11]实现了受众体验新闻、社交与分成三位一体的“并读体验”。因而,在新闻客户端的媒介产制中,要多渠道搭建平台和拓展平台,集日常生活媒体与社交媒体为一体,以新闻和服务为基本内容,强化新闻生产和圈子建构,聚合“空间信息流”“关系信息流”和“话题信息流”于一体,建构线上的“地方场景”,提升受众的参与度,强化媒介使用的“主体性”,推动新闻客户端与个体阅听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深度联接与融合,实现新闻影响力的扩散与提升。

四、结语

新闻客户端作为“私人订制”的移动媒体,因其在很大程度上能进入并主导个体的阅听空间,而被视为媒介融合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学界对新闻客户端的研究主要延续媒介产制的传统范式,而淡化了对其媒介形态和特质的解析。对于新闻客户端而言,独特的媒体平台、私密阅听空间的建构以及较强的实践张力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媒介内容,成为其独特的优势所在。因而,对新闻客户端的研究,关于其媒介特性的思考不可缺失。

注释:

[2]崔波.清末民初媒介空间演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4

[3]Michel Foucault, “Questions on Geography” in Michel Foucault and Colin Gordon(eds.)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M].New York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1980:63-77

[4]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8

[5]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59

[6]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8

[7]陈长松.媒介阅听空间的转向与影响[J].青年记者,2016(29)

[8]彭兰.“内容”转型为“产品”的三条线索”[J].编辑之友,2015(4)

[9]张志安,曾子瑾.从“媒体平台”到“平台媒体”——海外互联网巨头的新闻创新及启示[J].新闻记者,2016(1)

[10]社群商业: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商业图景[EB/OL]. http://www.tmtpost.com/121367.html

[11]刘颂杰,张晨露.从“技术跟随者”到“媒体创新者”的尝试——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2.0”热潮分析[J].新闻记者,2016(2)

猜你喜欢
客户端智能手机媒介
智能手机是座矿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书,最优雅的媒介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热门智能手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