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研究

2018-02-10 11:01
中国校外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品德生活化教学内容

(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崴子街道中心小学校)

“生活化教学”是新一轮课改后被广为推崇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积极的应用与尝试,而这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着更为现实的意义。品德是孕育于社会生活当中的,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的道德、行为准则都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品德教育,尤其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与“生活化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结合学生实际的社会生活开展《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的具体化、生活化,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把握教学内容,进而塑造、锻炼自身的品格。本文拟就品德与社会课堂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实现真正“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一、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优势

所谓“生活化”教学,应该理解为是“课堂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其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在课堂上用模拟的生活情景来促进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融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学习内容的生活化特点及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形,从而加深理解,并从中得到启迪;二是师生交流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严肃、刻板,而是生活化的,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对话的状态,能够进行充分的交流。

品德与社会课堂应用“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

1.教学内容的实际化。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是复杂而多元的,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而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多加入生活化的内容,有助于学生通过相似的生活情境、生活体验,深入理解相应的行为习惯在现实生活中会产生怎样的反应和影响等,便于学生将学习中的知识点在生活中体系化,让学生借助于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促进自身品行、见识和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塑造个性和人格。

2.教学氛围的活泼化。品德与社会教给学生的是相对严肃的人格、道德问题,如果单纯地“说理”,或者让教师进行“传授”,难免显得教条、刻板,而生活化教学能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师生能够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在这种交流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从而加以引导,而且这种引导是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结合在一起的,因而也更能被学生所接受。

二、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教学”的困境

1.教师教学观念更新速度慢。尽管“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已经慢慢深入教学的各个方面,但仍有一些品德与社会的教师的观念跟不上,在实际教学中没能将“生活化”切实地贯彻下来,将生活化仅仅当成理论教学的辅助,没能开发出生活化教学的乐趣,充分展示生活的丰富性,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2.教学过程中方法使用不当。“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细心地发现种种生活现象与“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联系,挖掘可用于教学的生活细节,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将生活与学习内容融会在一起。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对于生活化教学资料的收集趋于表面化,缺乏对资料的归类、整理,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表面的生活化,援引的生活情景往往只是生活的表象,对于生活现象中的各种行为、心理没有深入挖掘,比如,模拟采访活动时,教师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表演是不是像一个记者,表演精彩不精彩,而不是关注学生表演时行为、动作、表情的细节,以及从中展现出的行为准则、态度心理等,这些与品德养成和人格塑造相关的内容,导致生活化教学只是形式的实现。

三、改善“生活化教学”现状的措施

1.深入理解教学理念,实现课堂的真正“生活化”。“生活化教学”的真正实现,有赖于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摸索和贯彻,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教师,应该重新审视本学科的特点,深入学习、更新教学理念。教师自身要有责任心和义务感,一方面,增加自己的教学理论素养,认真反思课堂生活化教学应该怎样从宏观上设计和把握,预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对采集到的可用于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生活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恰如其分地结合教学内容援引,打造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化教学;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钻研实现“生活化教学”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并加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让课堂真正融合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真实的生活,并通过自觉的实践、体验,得出感悟,锻炼综合能力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素养以及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比如,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体验残疾人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让学生萌生对残疾人的同情心、“同理心”,从而在生活中能够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真正关心、关注他们。

2.把握细节,实现教学与生活化的紧密结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是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只不过需要教师抓住生活中真正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从细节上把握教学的重点,这样才能让生活化情境的呈现,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具体来说,品德与社会教学生活化的切入点有两个需要注意的方面:一是注意生活现象的德育内涵,生活化教学,毫无疑问的,是要在课堂上呈现更趋于现实生活的现象、情境,但是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呈现的应该是富于德育内涵的,不能只是为了呈现而呈现,这样是无法达到“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机结合的。二是德育内容才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重点。很多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后都致力于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多呈现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但实际上生活场景只是生活表象,如果教师只是把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停留在表演、展示的表面现象来进行总结,是无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的,因为在生活化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挖掘表象下面深层的德育教育内容才是应该教学重点。比如,对于“什么是文明购物行为”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小情景剧,扮演“顾客”“营业员”“商场经理”等角色,通过表演体会购物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情况、可能的纠纷,以及遇到这些问题应该选择怎样的方式正确处理,应采用什么样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但是,在这样的生活情境的体验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指导学生“表演”,还应该让“观众”表达自己的评价和看法,通过对具体细节的讨论和引导,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人和事,遇事该怎样选择理性的方式处理,如何在购物时做一名真正的懂得维护自己权益而又保持文明的顾客,等等。这些场景蕴含的内在的道德因素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表演和体验时需要深入挖掘的内容,而只有这样品德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体验的过程中进行道德内省,从而提升自身的为人品格和修养。

总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不仅是一门德育课程,也是一门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生活化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有较好的效果。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让“生活化教学”充分发挥作用,密切地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从而塑造品格,增强能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猜你喜欢
品德生活化教学内容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品德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少年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着成中值得关注的48个生活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