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背后的断舍离
——评《唐山大地震》的物象细节

2018-02-21 19:44张建平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20期
关键词:唐山大物象西红柿

张建平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影片《唐山大地震》上映以来感动了亿万观众,实属近年来国产电影中的精品之作。影片之所以成功,与大量自然生动的物象细节不可分割。细节在影视作品中对故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细节更会让电影中的剧情真实饱满、吸引眼球、耐人寻味。电影《唐山大地震》对物象细节处理精致、准确、到位。总而言之,电影《唐山大地震》将物象细节发挥到了极致,并使物象细节的自身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妈,我要吃西红柿。”

“妈,我也要吃。”

“就一个了,登,让给弟弟吃。”“妈,方达都吃了,我也要吃。”“没了,妈明儿给你买去。”“骗人。”

“没骗人,妈说话算话。”

这是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部分台词,语言朴实简练,语气更像是家常。电影以元妮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为影视视角,真实还原了震撼心灵的世界灾难。电影在故事的讲述、情节的展开、人物命运的掌控和影视音乐的运用等方面都有极致的体现,但纵观整个影片,最出彩的不是某一个镜头,也不是某一个画面,而是电影中让人无法忘却的物象细节。西红柿在影片中的台词出现了两次,画面出线五次,每一次被提及、每一次出现在画面中都有其意义所在。

《唐山大地震》中的物象细节从以下三个角度分析。

1 断

画面一:方达从镜头前跑过,伸手拿走盆里一个西红柿。

西红柿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眼前,只有短短的1秒钟左右。它的第一次出现为接下来的情节作了铺垫,而且从头到尾,与片中的情节,故事一脉相承。方达从盆中拿走一个西红柿,从表面形式上这是西红柿数量的减少,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生命的较量,同时也是一种情感的断线。在某种意义上,更是预示着姐弟俩的离别。

2 舍

台词一:方达:“妈,我要吃西红柿”。

画面二:元妮伸手把西红柿从盆里拿走。

画面三:元妮擦拭着从盆里拿出来的西红柿。

方达的一句话,恰巧与盆里的一个西红柿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母亲元妮将盆里唯一的一个西红柿让给了弟弟吃,又一次的命运倾向,又一次的生命挑拣,姐姐方登在不平等的空间中接受着本应接受的现实。生命的轮转,世事的无常,一个西红柿的人生走向,也就在这样一个看似平静的夜晚,慢慢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一场突如起来的大地震,摇曳着微微欲坠的命运,此刻曾经拥有的渴望,已荡然无存。当同一块石板压住兄妹二人,年轻的母亲元妮却没有像选择西红柿那样从容随意,面对眼前的情景,面对丧夫的悲痛,她用呢喃耳语的声音嘟囔着:“救弟弟,救弟弟”。而此时方登流泪的双眼,像极了从西红柿上面滚落下来的水滴,那样清澈,又那样无力的往下流。从此以后,骨肉分离,西红柿的夙愿也在这位年轻母亲的心里种下了救赎的种子,年年等待开花结果,却年年空无人归。犹如被拿走的西红柿,涤荡起一缕涟漪,却又归于平静。

3 离

优秀的电影,会涤荡起观众心绪中的微波,灵魂的一丝交融,而物象细节以其最原始的力量展示出影片中的感性语言。《唐山大地震》正是这样一部影片,重要因素就是对电影物象细节的巧妙运用。

画面四:遗像下面摆放了五个泡在水盆中的西红柿。画面五:方登拿起西红柿放到嘴边。台词二:“西红柿都给你洗干净了,妈没骗你”。

这与影片开端元妮对女儿方登说的话“没骗人,妈说话算话”前后呼应,32年来元妮一直没有忘记对女儿欠下的愧疚。可以说,影片中物象细节运用得自然而真实,推动了剧情的发展。23秒的痛心灾难,32年的心灵救赎,电影真实地展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较量,以及面对生死人性的最大化。电影中,西红柿的物象细节,不仅是影片中的一个亮点,更是影片中首尾呼应,心心相印的柔软圣地。电影物象细节的真实、准确拿捏,短暂的西红柿镜头,却给观众心底最沉重的一击,更是让观众在120分钟内,看破人性两面,穿透人间生死。

导演冯小刚在《唐山大地震》中展现了既纠结又矛盾的人间故事,看似普通的西红柿,却在影片心中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悲情冷暖,作为物象细节的西红柿,承载着主人公的宿命,也成功实现了人的夙愿。在影片中,一层层的剥开观众的心理情感,让观众在世间百态中历经洗礼,既饱含深情,又不失反思,这就是物象细节的力量。

猜你喜欢
唐山大物象西红柿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ovie Titles Viewed from the Fluidity of the Five Elements of Drama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唐山大地震余震或持续上百年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西红柿熟了
40年前,唐山大地震
莫以阴暗心理挖唐山大地震“废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