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阶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传播及当代价值

2018-02-26 06:02张天浩
关键词:中国化命题马克思主义

张天浩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241 )

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2018年,在恰逢《论新阶段》发表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8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际,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起点、传播模式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反响,对当前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恩格斯说:“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通向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1]4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与理论生成逻辑相结合的过程。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究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研究是随着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开始的,后来《毛泽东选集》对《论新阶段》进行了部分收录,将《论新阶段》中毛泽东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成了“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起点及其传播,本文选择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命题的原生态文献《论新阶段》为研究文本,通过考察其在发表初期的传播情况,探讨该命题的传播模式、社会反响及其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出场的历史缘由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做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首先,党内“左”右倾错误思想的抬头。1927年上半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主张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政策以及对国民党妥协的态度,导致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1927年下半年,以瞿秋白为首的“左”倾盲动主义,在未正确估计当时革命形势的情形下,错误地主张正处于低谷期的革命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武装暴动,结果给刚遭受大革命失败打击的中国共产党又一次打击,再一次削减了革命的力量。1930年,以李立三为首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占据上风,坚持“城市中心论”,结果在其进攻城市的过程中削弱了红军的力量,使成长中的中国共产党又一次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1931年,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支持下,以王明为首的“左”倾冒险主义,推行保守、逃跑、宗派主义,既给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重大的损失,也给党指导工人运动、土地改革和团结中间力量等工作带来了新的阻力,最终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内出现的“左”右倾错误思想及其给党和人民带来的危害,使“我们的党,一般地已经学会了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斗争武器,一方面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又一方面反对‘左’倾机会主义”[3] 530。党自身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

其次,党内部分领导干部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倾向。在具体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发现“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就指手画脚地说这也不对,那也是错误”[4]110。结果弄坏了事情,失掉了群众,也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中国化。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领导干部,面对革命中遇到的问题,只是坐在房子里,“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4]282,却不去参加具体的革命实践,不去研究革命运动的情况与趋势,只是让“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4]111盲目地、不加思考地、脱离实际地去执行任务,至于造成问题的原因也“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4]284。所以,党的政策路线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而未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

面对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给革命工作带来的问题,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醒领导干部,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教条看”[2]657,它只是我们行动的指南,党员干部要“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斗争”[4]287,在革命中去反思为什么那些“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的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4]287。反思了党内部分领导干部由于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给党造成的失误。

再次,广大军民、知识分子爱国主义情绪高涨。“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的野蛮政策与公开掠夺,“激怒了一切阶层的中国人”[3]455,激起了广大军民与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在民族存亡的危机之际,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便立即发表了《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动员各界人士,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5]。依靠英、美的国民党也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爱国热情的感召下,逐渐放松了“剿共”,转变了之前对日所采取的妥协政策。而“别的党派,大多数是反对妥协,拥护抗战的”[3]455。总之,中华民族“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3]514。

同时,在文化教育领域,日本帝国主义“只允许每个中国人在太阳旗下,当顺民,做牛马,不许有一丝一毫的中国气”[3]455。敌人的这一政策,也让爱国情怀高涨的知识分子高度重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时期,他们既肯定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提出新文化的“中国化”问题。如陈伯达在1939年和1940年陆续发表于延安《解放》第82期、第102和第104期的《墨子哲学思想》,张闻天在1939年发表于延安《解放》第69期的《孔子哲学》[6]127-133,艾思奇在1938年4月发表的《哲学的现状与任务》一文”[7]241-244,等等。这一时期,广大军民、知识分子爱国情绪的高涨,陈伯达、艾思奇等人在文化教育领域中的观点和主张,都为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做了前期的思想准备。

最后,共产国际在七大会议上做出的重大决策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提出带来了契机。自1922年中国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之后,作为共产国际的支部,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工作基本都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来完成的[8]331。虽然共产国际在革命的进程中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但是也由于部分工作方针不符合中国国情与革命的形势,也让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道路上走了弯路。同时,过度依赖共产国际对我们工作的指导也削弱了中国共产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性。当然,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想要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还是需要共产国际的支持与肯定。

1935年7月,为适应世界反法西斯形势,共产国际七大在莫斯科召开。在七大会议上,共产国际明确指出:“不要机械地把一国的经验搬到别国去,不要用呆板格式和笼统公式去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在解决一切问题时要根据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和特点,一般不要直接干涉各国共产党内部组织的事宜。”[9]14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运用到‘具体环境’和‘具体条件’中去的思想观点”[10]。共产国际在七大会议上做出的重大转变及其会议精神在会议结束后立即被中国共产党人带回延安,这在客观上更进一步加速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长期革命斗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共产国际在七大会议上的重大决策转变为这一命题的提出提供了客观条件。毛泽东本人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将之与中国实践、中国革命及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最终使这一命题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二、《论新阶段》在不同地区刊物的发表与传播

如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对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非工业国有实际意义的理论体系”[11],历来都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反复探讨并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曾指出:“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对于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政党,认识革命对象与指导革命运动,加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3]533,取得最后的胜利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为了更好地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运用它”[2]658。他号召:“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使之在其每一次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中国的作风和中国的气派,来更好地指导中国革命。”[2]657毛泽东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论新阶段》一文就是他普遍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并使之在中国具体化的理论成果之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一经毛泽东提出,便引起了党内的高度关注与肯定。该政治报告也在会议结束后,被不同地区进步刊物所刊发、转载。

《论新阶段》的发表与传播,对于武装人民思想,增强人民抗日战争必将胜利的信念,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引起了党内外人士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高度关注,掀起了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高潮。

(一)《论新阶段》在不同地区刊物的刊发情况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报刊作为党的“喉舌”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解放》《新华日报》《申报》《共产国际》等报刊。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六届六中全会参会者的好评与传播,其后经过以延安、新疆为代表的西北地区,以云南、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地区,以长沙为代表的中南地区,以香港为代表的殖民地地区,以安徽为代表的华东地区,沦陷区上海以及苏联等不同地区刊物对《论新阶段》的刊载和宣传,不仅扩大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传播范围,使更多的党内外人士、社会各阶层大众知晓该命题,而且对不同地区“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员”[3]532提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民族历史、当前运动形势相结合的新任务。

(二)《论新阶段》一文的传播形式

1938年至1942年,是《论新阶段》的主要发行传播时间。其传播的主要形式是全文或部分内容的刊登、转载、翻译、单行本的印发等。该政治报告的发行与传播不仅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传播,而且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与良好的氛围。

首先,在报刊上刊载《论新阶段》的全文或部分内容。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报告后,国统区的《新华日报》在1938年10月12日至14日连续3天在重庆对毛泽东的《论新阶段》进行了全文连载。延安的《解放》周刊在1938年11月25日的第57期也对此文作了全文连载。香港《申报》在1938年12月15日至20日对毛泽东的《论新阶段》进行了为期6天的全文连载。此外,位于长沙的《观察日报》于1938年12月25日至1939年1月5日对该文进行了为期12天的刊载,《抗战日报》于1939年的1月15日至25日连续11天对《论新阶段》全文连载。上海的《文献》编辑部也在1939年5月的合订本中发表了《论新阶段》全文。

另外,《云南日报》从1938年12月26日开始了对毛泽东《论新阶段》的刊载,但是在国民党的干涉下,最终未能将其全文全部刊载。

其次,印发《论新阶段》单行本。在上海成立于1938年年初的复社,对毛泽东的《论新阶段》进行了秘密的单行本发行。已被迫停刊的《译报》也利用上海当时的特殊情况,在1938年1月21日以《每日译报》为名重新复刊,其图书部在1939年1月发行了毛泽东《论新阶段》的单行本。《新疆日报》在当时也出版发行了毛泽东《论新阶段》的单行本。在新疆乌鲁木齐成立于1934年8月1日的“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在当时也翻印出版了毛泽东的《论新阶段》。在安徽创刊于1939年2月17日的《皖东北日报》对毛泽东的《论新阶段》单行本进行了出版发行。

再次,在外文刊物上刊登。“1939年4月,远在莫斯科的任弼时,指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将《论新阶段》译成俄文”[12],刊登在了《共产国际》上。《论新阶段》在《共产国际》的发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也表明共产国际对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肯定与认可,这也为后期该刊继续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打下了基础,同时,也给共产国际的其他党支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最后,开设“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解读专栏。为了帮助中国社会各阶级大众熟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读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各地区进步报刊刊载了很多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并解读的文章,以及党内领导干部与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阐述与理解的文章。如张闻天提出的“组织工作要中国化”[13]225,刘少奇谈到“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用马列主义的原理来解释中国社会历史实践”[14]222等。除此之外,《新华日报》等报刊还开设诸如《大众信箱》的专栏,专门为读者提供发声与交流的机会,“为了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9年4月1日,《读书月报》第1卷第3期还一度开辟专栏,集中探讨‘中国化’问题”。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交流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注入了思想活力。

(三)《论新阶段》一文的传播成效

《论新阶段》的出版发行与广泛传播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方面受到日本占领区的封锁,另一方面又受到国统区的抵制。但是这些进步刊物克服重重困难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在不同地区的传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接受与认同。要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与接受,就要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在这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便是报刊。《论新阶段》在全国各地报刊的广泛刊载,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这一时期敌占区当局对中共的言论严加封锁,但是一些进步的刊物还是在爱国人士的努力下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送到了人民手中。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影响了国内外人士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认同、学习与研究。

其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学习途径。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一文中说:“不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当作教条看,而是当作行动指南。”[2]657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仅仅要“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还要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与趋势”[2]657,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唯物辩证法,和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的学习态度[2]659对其进行研究,并采用“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中国文化因子,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的中国式”[15]的宣传方式去发动广大的农民群众。

再次,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论新阶段》在不同地区刊物的发表不仅引起了党内人士的高度赞赏与好评,而且引起了民主人士,如张申府等人对毛泽东提出该命题的认同。毛泽东的政治报告刚刚发布,张闻天、刘少奇等人就立即高度赞同了毛泽东这一命题的提出,并在接下来的报告中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必要性和实现途径。同时,该命题的提出也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不少轰动,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们也在《时代精神》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针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文章,反对毛泽东的这一提法,质疑毛泽东的理论功底、知识储备,并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内涵进行曲解。

总之,不管是党内人士的赞同,民主人士的好评,还是国民党文人的曲解,只要他们在会议上、报刊上发表关于该命题的言论,都是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学习、研究、思考,也都是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宣传。并且在争论与热议的不断推动下,该命题的传播速度也就更快,也为该命题迅速进入理论研究领域打下了基础。所以,《论新阶段》的广泛传播不仅宣传了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而且为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基础。

三、《论新阶段》的发表与传播模式对当前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传播所引起的巨大反响,离不开当时进步报刊的支持。报刊作为舆论宣传的阵地,为宣传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及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的演进,人民群众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反法西斯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所以,从《论新阶段》在当时不同地区刊物发表情况的角度来分析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起点与传播对于当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必须拓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宣传阵地

报刊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因其周期短、传播快、易保存等特点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16]。《论新阶段》发表之初,《解放》《新华日报》等报刊作为党的喉舌,为社会各界人民群众了解、学习与研究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当时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报刊为革命根据地、国统区、沦陷区上海、殖民地香港及共产国际均送去了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所做的政治报告。这些进步刊物对《论新阶段》的刊载,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地区的广大民众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传播、学习与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7]742-743。所以,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不仅要求我们党继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而且需要继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宣传阵地。而第三工业革命的到来,更是推动着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传播方式,尤其是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了解途径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有以报刊、单行著作为代表的传统印刷传播载体,而且有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微信、微博等数字化新媒体。对于正处于改革发展重要时期的中国而言,利用网络新媒体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的传播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不断“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8]。严格监管纸质刊物、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发声渠道,不给历史虚无主义、分裂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潮以可乘之机。高等院校要利用课堂教学、网络新媒体、校园刊物、纪念日、传统节日、红色教育基地等对大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逐步形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性认识。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内容的与时俱进

毛泽东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代表党中央首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对于克服当时党内出现的错误思想、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还强调:“运动在发展中,又有新的东西在后头,新东西是层出不穷的。”[2]659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更应及时关注当下的热点问题,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科学合理解释,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正确性。同时,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应继续“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结中外、沟通世界。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19],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的时效性、广泛性。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必须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探索与争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0]57。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提出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学术界的探索与争鸣。1938年《论新阶段》一经发表,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就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热议,这在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引起了思想界、文化界、政界等对毛泽东“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探索与争鸣,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影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21]。因此,我们应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深入研读和广泛传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总结中国的独特经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22]63。继续召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大型学术会议,加强对当下中国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研究与讨论,实事求是地为治国理政提出现实需要的理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既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表述,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它的科学性、实践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变革与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新时期”向“新时代”的深化与发展,我们应该在正确领会这一思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广泛传播、凝聚共识,与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卷)[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陈元明,韦冬雪.关于共产党抗战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2):132-139.

[6] 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 蒋 红.艾思奇《大众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启示[C]//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13.

[8] 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9] 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0] 王先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学理探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4):20-26+159.

[11] 尼克·奈特,王应一.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J].中共党史研究,1988(4):90-93.

[12] 张卫波.《解放》与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5(4):53-61.

[13] 张闻天.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5] 余品华.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原因和契机[J].江西社会科学,2010(6):47-55.

[16] 黄 刚.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J].出版发行研究,2013(6):105-107.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 习近平.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J].党建,2016(3):1.

[19] 杜尚泽.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01).

[20] 李安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22] 靳书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问题、视野与范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中国化命题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