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节奏”的哲学思考

2018-02-26 06:02孙宏典
关键词:节奏事物运动

孙宏典

(信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一、节奏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因素在时间上的分布组合方式

“节奏”一词,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考察,缘自音乐艺术。“节”的本义是指竹节,“奏”的本义是作乐,含吹打敲击的意思。“节奏”的原义是指在竹节处“奏”一下,拍打一下(中国古代有一种竹制的乐器,上合下开,可以拍打成声)。经过长期的演化,“节奏”现已成为音乐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音乐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是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段。”[1]1952《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音响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2]645。其中的“强弱”是音乐中力度的变化,“长短”则是时间的变化。郭沫若先生在论及诗歌的节奏时也说:“凡要构成节奏总离不了两个很重要的关系。这是甚么呢?一个是时间的关系,一个是力的关系。”[3]396

如今,“节奏”一词早已逾越了音乐艺术的范畴,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被称之为节奏,钟表的嘀嗒声叫节奏,心脏有规律的跳动叫节奏,军人整齐的步伐叫节奏,经济的冷热滞胀也叫节奏……各行各业的人们也都在讲节奏,工作讲节奏,学习讲节奏,生活讲节奏,就是说话也讲节奏。著名播音员张家声称由音高、音强、音长以及停和连之间的对比构成的节奏是语言的命脉,语言的魂儿。文章也讲节奏,著名作家贾平凹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说强调作品一定要讲节奏,写作要把握好节奏,一是要柔,一是要慢。

“节奏”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具有普遍性,从自然界中的昼夜交替、四季轮转、草木荣枯,到人类社会中的春种秋收、文张武弛、物价涨落;从微观粒子的波动、自旋,到生物有机体的新陈代谢、脉搏跳动、气息吐纳,再到宏观世界星体的自转、星系运行和膨胀收缩……一切运动过程,无不遵循着某种特定的节奏。郭沫若先生曾感叹:“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3]395且“节奏”一词较好地反映了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共有的一些特性:“节”表现出了事物运动的在时间上的阶段性特征,“奏”则展示出了事物运动的量的强度,二者结合起来共同表现了事物运动进程中所常有的间歇性、波动性、周期性等特点。

列宁曾经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4]137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事物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不仅有空间上的伸延性,而且有时间上的持续性。我们认识事物应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去进行,只重视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不单纯是量的增减、机械地堆砌,而是有着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构成事物变化的因素在时间上也不单纯是量的增减,均匀地进展,而是有着不同的分布组合方式(不同的分布顺序和搭配组合)。就一种变化因素来讲,其变化有的是连续的,有的是不连续的;有的是匀速增减,有的是逐渐加快(递增)或逐渐减慢(递减);有的是由慢到快又由快到慢,也有的是由快到慢再由慢到快(呈现周期性变化);等等。至于多种因素的变化结合,那就更复杂了,有着多种多样的分布组合。一般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叫作结构形式,简称为结构。据此,我们这里把构成事物变化的因素在时间上的分布组合统称为节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哲学范畴大多是从日常语言中吸取提炼出来的,如物质、运动、矛盾、上层建筑等。这些范畴来自日常语言又不同于此。日常语言的词汇往往是多义的,哲学范畴则是对日常用语多种含义的概括提炼,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日常用语一般是比较具体的,是“就事论事”,只适用于某一类事物或某一具体领域。而哲学范畴则是最高程度的抽象,是“就最一般的意义讲的”,因而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和适用性。时间和空间二者是统一的,节奏就是事物空间上的结构在时间上的展开,而结构则是事物时间上变化的节奏在空间上的凝聚。

二、事物变化的不同节奏可以引起不同的结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由于数量的增减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事物的结构,即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不同的排列组合也可以引起事物性质的不同。如同素异形体的石墨和金刚石,二者的构成成分完全相同,都是碳元素(C),但二者的结构不同,石墨的晶体是平面型的,碳原子排成六边形的结构,每个碳原子同其他3个碳原子相结合,形成1个双键和2个单键;金刚石的晶体是立体型的,每个碳原子同它周围排成四面体的另外4个碳原子相结合,形成4个单键。这种结构上的不同使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性质迥异,石墨硬度小,莫氏硬度仅为1~2,具导电性;金刚石硬度大,莫氏硬度为10,不导电。再如乙醇和甲醚这两种同分异构体。它们每个分子中所包含的都是2个碳(C)原子、6个氢(H)原子和1个氧(O)原子,分子式都是C2H6O,但由于这些原子之间排列顺序不同,结构方式不同,甲醚的结构式为CH3-O-CH3,乙醚的结构式为CH3-CH2-OH,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质的化合物。甲醚是气体,几乎不溶于水;乙醇是液体,在78℃时沸腾,能以任何比例和水混合。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系统地阐述过这个问题,他说:“在这些系列中,黑格尔的规律同时还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系列中。低级别的同系物只允许原子有一种相互排列。但是,当结合成一个分子的原子的数目,达到对每一系列来说是一定的大小时,分子中的原子排列就能够有多种排列方式;于是就能出现两种或更多的同分异构体,它们在分子中包含有相等数目的C、H、O原子,但是在质上却各不相同。”[5]80他还说:“自然界中一切质的差别,或是基于不同的化学成分,或是基于运动(能)的不同的量或不同的形式,或是——差不多总是这样——同时基于这两者。所以,没有物质或运动的增加或减少,即没有有关的物体的量的变化,是不可能改变这个物体的质的。”[5]76这种情形在社会领域也广泛存在,人数和劳动素质相同的劳动力,由于劳动组合方式不同会造成不同的劳动生产率。人数和战斗素质相同的军队,由于组成方式不同会导致战斗胜利与失败的不同结果。

如上所述,节奏是事物空间上的结构在时间上的展开,因此,事物的节奏即事物变化的因素在时间上的不同分布组合也可以引起事物变化的不同结果。如在化学实验中,相同的反应物加入顺序不同,反应现象或产物也会不同。相同数量的二氯化汞(HgCl2)与二氯化锡(SnCl2),当在二氯化汞溶液中,逐滴加入二氯化锡溶液时,生成二氯化亚汞(Hg2Cl2)和四氯化锡(SnCl4)。反之,在二氯化锡溶液中,逐滴加入二氯化汞溶液时,则生成汞(Hg)和四氯化锡(SnCl4)。又如音乐上不同的节奏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绪、意境。强烈的节奏表达出的是热烈、欢快的情绪,舒缓的节奏表达出的是平静、哀伤的情绪。再如养猪,数量相同的精粗饲料,在猪生长的各个阶段所喂的数量和搭配比例不同,猪生长的情况就不一样。有经验的饲养员都采取精——粗——精的饲养方法,即在猪生长的初期,基本上全部喂给精饲料,中期以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为辅,后期则以精饲料为主,粗饲料为辅,并加大喂量。还有医生治病,对某种疾病给予相同药物和药量,施药的节奏不同,疗效也会不同,持续给药(如静脉滴注或不分疗程)能够治好的疾病,间隔给药(如每隔若干小时肌肉注射一次或分疗程)则不一定能够治好;反之亦然。社会的发展也是这样,在同样的条件下,投入同等的人力物力和资源,在时间上进行科学地安排与运筹,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协调发展,其成效比不讲节奏,或一哄而上瞎折腾,或只片面追求某一方面要好得多。

三、认识和把握节奏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奏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机制,是一切生物生命的律动,是人类社会前行的脉搏。节奏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一切事物运动的进程和结果。正确认识节奏,把握节奏,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的运行机制和规律,从而增强实践的能动性和科学性,实现主客体关系的深度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讲究节奏。对于节奏,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已经讲了不少,但由于节奏必须是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才能够表现出来,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认识到的又主要是静态的事物,致使对节奏总体上认识还不很到位,还没有把节奏上升到应有高度——哲学的层面来把握。所以,我们要切实增强节奏意识,充分认识节奏在事物运动变化中的作用,要像重视事物的结构形式一样重视事物运动变化的节奏,做工作、办事情都要讲究节奏。如打夯、打铁、摇橹、拉纤等一些传统劳作,需要按照一定的节奏协调动作,如果不讲节奏,动作就无法协调,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其他的工作也都需要相关方面协调配合,张弛有度,有板有眼地进行。在工作上讲究节奏主要就是统筹有关的各个方面的因素,在时间上搞好组合搭配,有张有弛,协调推进,既不能“单打一”“跳独角舞”,也不能“一哄而上”“齐头并进”。

毛泽东就是讲究工作节奏的大师。他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特别要求我们“学会弹钢琴”,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上重视节奏,讲究节奏。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相互配合。”[6]1442毛泽东还特别重视工作张弛结合的问题,他在合作化运动中讲:“合作化的规划,要分别不同地区规划发展的速度……多数地区要有三个浪潮,三个冬春……三个冬春就是三个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间要歇一歇。两山之间有一谷,两波中间有一伏。”[7]204“在两个浪潮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休整的时间,发展一批之后必须整顿,然后再发展,同打仗一样,两仗之间要有休整,不休整,不要间歇,不要喘一口气,这是完全错误的。”[7]213邓小平对社会发展节奏也有着深刻的把握,他关于目前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就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宏观视角所发现的一个“大节奏”。他提出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是“大节奏”下的“中节奏”。而他关于经济发展波浪式前进,每隔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的思考,则是“中节奏”下的“小节奏”。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改革发展的协同配合问题,他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之一就是“协调”,其实质即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科学安排发展的节奏,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加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在改革问题上,他一再强调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他多次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要坚持整体推进,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整体效果,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

其次是顺应节奏。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有自身的节奏,我们只有顺应其节奏,遵循“天人合一”,身心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工作学习才能实现最佳的效果。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体(从人类、动物、植物到细菌)都有生物钟。生物钟就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节律(节律是节奏中的较为独特的一类,是有规律重复的节奏),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对于人类来说,生物钟调节着人们的生理机能,包括激素水平、睡眠、体温和新陈代谢等。它掌控着人们每天生活的节奏,什么时候安然入睡,什么时候精神饱满地醒来。我们要顺应这种节奏,定点按时吃饭,按时睡觉,把重要的工作放在一天中精神状态最好的时段去完成。如果长期改变自己的生活节奏,打乱了生物钟,就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异常,容易导致失眠、肥胖、血压升高、糖尿病等疾病。研究生物钟已经成为现今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等三位科学家,他们获奖的理由就是窥探了生物钟的秘密,并解释了其工作原理,他们的研究成果解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是如何适应这种生物节律,并同时与地球的自转保持同步。

人的生理活动有自身的节奏,人的智力发展也有特定的节奏。英国数学家、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教育的节奏》一文中提出人的智力发展也表现为一种节奏,也有其周期性,大体可以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三个阶段。浪漫阶段涵盖了儿童生活的最初12年。这个阶段是开始领悟的阶段,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知识不受系统的程序支配,从开始接触单纯的事实,到开始认识事实间未经探索的关系的重要意义,由此会引起某种兴奋,会产生浪漫的遐想。精确阶段包括青少年在中等学校接受教育的整个时期。在这个阶段,按照有条理的顺序获得事实,知识的广泛关系居于次要地位。综合阶段是青年迈向成人的阶段,对于那些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正规教育的人来说,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大学教育时期。在这个阶段,在掌握了分类概念和有关技能后重又回归浪漫,从一般概念开始,进而研究如何将这些概念应用于具体的场合。怀特海呼吁大家要顺应这种节奏,按照学生的智力发展各个阶段的特点实施教育。怀特海还批判了那些认为学生的进步是一种匀速不变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并不因为类型和速率的改变而有所不同的思想。他认为这种忽视智力发展的节奏和特点的思想是导致教育死板无效的一个主要原因。

再次是调整节奏。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不仅仅要顺应节奏,还可以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调节或改变节奏。如同通过改变事物的结构从而改变事物的性能一样,通过调节或改变事物运动变化的节奏以达到所需要的结果。例如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节奏可以通过食物、药物或运动加以调节,还可以通过外部坏境的改变进行调节,英国《临床内分泌和代谢》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光疗法可以调节人体的节律。人在冬天欲望降低,但在蓝光的作用下,会让人误以为身处盛夏,从而调整身体的节律,提高兴致,增强欲望。再如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搞平均主义,实行“大锅饭”,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共同贫穷。“文革”结束以后,邓小平同志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对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1978年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并说:“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8]154实践证明这个“大政策”通过对经济发展节奏和人民致富步伐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 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图书馆资料组.郭沫若研究资料[C].1986.

[4] 列 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节奏事物运动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美好的事物
YOUNG·节奏
不正经运动范
奇妙事物用心看
国企反腐开启“一天查处一人”节奏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