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民生三感”推动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的路径探究

2018-02-26 10:10翟琪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专职职业倦怠辅导员

翟琪麟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2017年10月,国家教育部最新修订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3号)(以下简称为《规定》)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必须解决好因多因素而诱发的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2015年腾讯-麦可思针对大学教师职业倦怠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半数高校教师每学期有精疲力竭的感觉[1]。相对于专任教师而言,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更加繁杂、面临问题更加复杂,更加容易产生疲惫、厌倦心理,甚至是职业倦怠现象。

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指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会造成辅导员情绪耗竭、工作满意度低和个人成就感低[2]。如何全面地、系统地分析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有效、科学地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是高校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形势下解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重要性

1.辅导员职业性质的重要性要求高校尽快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主体,集管理育人、服务于人、教育育人于一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3]。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求高校必须转型升级,走内涵式发展道理,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辅导员队伍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担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能否克服职业倦怠,端正看待本职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关系到高校转型发展的成功与否。

2.辅导员群体数量的庞大性要求高校尽快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

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2695.8万,按照《规定》中“高等学校应当按总体上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专职辅导员岗位”的要求,贯彻执行到位后,全国将有近27万名教师从事辅导员工作。职业倦怠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势必严重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甚至连锁产生教师民生问题。

3.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性要求高校尽快解决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

《规定》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其危害性是双重的。其一,影响辅导员个人的身心健康、家庭和谐,甚至因工作性质相似性,将不好的情绪、态度传染给其他教师;其二,因辅导员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辅导员职业倦怠具有极强的危害性,高校必须尽快施策解决。

二、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针对职业倦怠,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确定了三个核心成分:情感衰竭、玩世不恭和个人成就感[4]。在前人的研究中,对此均已达成共识。因此,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更具有逻辑性、系统性。

1.生理需求层面:职业待遇的反差性造成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相对于专任教师而言,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更加琐碎,更具临时性和不可控性。《规定》明确了辅导员职责包括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等9个方面。当前,高校基本选派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担任辅导员,虽然有激情、投入大,但也与其收入待遇形成鲜明对比。如果不加以思想引导和辅助克服,带来的必将是辅导员队伍的高流失率。

2.安全需求层面:职业岗位的局限性造成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大部分高校均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文件要求,制定辅导员工作手册,虽然为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在实际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因辅导员岗位界定不清,担负部分思政课程教育,既要接受专任教师的教学考核,又要接受辅导员的职责考核,双重考核的压力加剧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

3.社交需求层面:职业前景的未知性造成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规定》指出,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理论上该条规定拓展了辅导员发展渠道和晋升空间,实际上,大部分高校迫于职称编制和职务编制的紧缺,依然无法兑现辅导员职称评聘时的“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有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的缺失,会导致职业发展和个体条件的不协调,从而影响辅导员的主动性,造成辅导员对于工作的倦怠情绪[5]。

4.尊重需求层面:职业身份的卑微性造成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就地位而言,辅导员与教师、科研队伍在高校发展建设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由于辅导员工作特殊性,每天在各种杂乱无章的学生事务中疲于奔命,在学生眼中,更多的把辅导员当作解决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的“高级保姆”“办事员”;在专任教师眼中,辅导员缺乏科研能力,只需专注于除课程教学外的其他事务即可,甚至将学生缺旷、迟到等行为归咎于辅导员的工作不力。辅导员教师身份受到质疑,教师角色进一步弱化,极大程度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积极性。

5.自我实现需求层面:职业成就的缺乏性造成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多样性,造成辅导员工作成效具有内隐性,短期内无法看清自己的工作成效,也无法实时地对思政工作成效进行定量分析与考评,导致多数辅导员在职业生涯初中期都无法体会到职业的成就感,缺少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和肯定,仅仅把职业当成是谋生的手段。相关数据显示,在关于高校辅导员对当前从事的职业态度的调查中,选择“有适当机会希望转行”的占38%,选择“好好表现,争取尽快升迁”和“只把辅导员职业当作谋生手段,谈不上喜欢”的各占10%,而选择“乐意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把辅导员当作终身职业”的只占到42%[6]。辅导员对于自身的职业认同较低,与发展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目标不相匹配。

三、对标“民生三感”推动高校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的路径探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简称“民生三感”),是衡量“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程度的心理感受指标[7]。高校要以“民生三感”为标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方略,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管理机制,满足辅导员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精神层面得到尊重、体现价值,从而增强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克服职业倦怠问题。

1.提升获得感是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问题的基础要素

获得感就是辅导员劳有所获,薪酬与其劳动付出成正比关系。提升获得感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是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问题的基础要素。高校可通过辅导员薪酬制度改革和激励机制提升辅导员的获得感,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推进辅导员薪酬制度改革,实行专职辅导员职级制度。将专职辅导员的职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其中三级和四级占专职辅导员的比例分别控制在35%和15%以内。符合专职辅导员任职资格,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后,即可认定为一级辅导员,享受专业技术九级奖励绩效工资待遇;任一级辅导员满3年以上(初次评定时,本科毕业生任专职辅导员满6年,硕士研究生任专职辅导员满4年),符合学校其他诸如考核、科研、培训等方面的要求,即可竞聘二级辅导员,享受专业技术八级奖励绩效工资待遇;任二级辅导员满4年以上,符合学校其他诸如考核、科研、获奖情况等方面的要求,即可竞聘三级辅导员,享受专业技术七级奖励绩效工资待遇;任三级辅导员满5年以上,符合学校其他诸如考核、科研、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即可竞聘四级辅导员,享受专业技术六级奖励绩效工资待遇。

加强辅导员激励机制,实行校内津贴奖励制度。校内津贴是除国家规定的标准工资和政策性补贴以外学校自行设立的津贴。将各级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考核奖惩和个人待遇相结合,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按照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实施两级考核和分配,奖励政策向辅导员工作第一线倾斜。

2.提升幸福感是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问题的核心要素

幸福感就是辅导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能够体现出价值,在学生、家长和教师群体中有身份地位,有成就感,内心充满幸福。提升幸福感是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问题的核心要素。高校可通过制定辅导员工作职责确定辅导员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大力宣传表彰“优秀辅导员”等先进人物和事迹提升辅导员的幸福感、成就感。

明确专职辅导员工作职责,确定辅导员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高校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制定专职辅导员工作职责,将辅导员明确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实施者,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个人的带头示范作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表彰奖励活动。如:开展“优秀辅导员”“最美辅导员”等评选活动,并加强宣传与表彰力度;定期举行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让辅导员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现自我、展现职业素养与能力,让更多人的了解辅导员,走进辅导员,提升辅导员地位。

3.提升安全感是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问题的根本要素

安全感就是辅导员在其职业生涯中能够获得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职业倦怠就是职业安全感缺失的表现。提升安全感是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问题的根本要素。高校可通过完善辅导员职称职务晋升制度、辅助辅导员对其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加强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保障辅导员积极的职业态度。

严格执行落实《规定》中对辅导员职称职务“双线”晋升制度。成立辅导员职称评审委员会,对专职辅导员的职称(职务)晋升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加强对工作业绩和育人实效的认证,让辅导员看到自己在职称(职务)上升的通道,激发工作效能。

积极辅助专职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辅导员发展和学校发展相结合,积极辅助新进(新任)专职辅导员对其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避免因高估自身能力导致晋升前景、薪酬待遇事与愿违,产生职业倦怠现象。

加强专职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将辅导员培训纳入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和干部队伍培训整体规划。落实国家关于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的系列要求,切实提升辅导员自身能力,克服因能力不足导致的职业倦怠问题;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交流学习和研修深造,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政工作课题研究;鼓励辅导员自我提升,不断深造,提升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

总之,无论是从高校发展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还是从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危害性来看,高校引导、帮助辅导员克服职业倦怠迫在眉睫。高校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预防、治疗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只有真正建成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才能促进学校加快向内涵式教育转型发展。

猜你喜欢
专职职业倦怠辅导员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自主筹资筹劳 农村公路要设专职“保姆”
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专职媒人的变化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