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

2018-02-26 10:10杨先立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职业高职

杨先立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0)

概 要:发展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经营管理模式”中课程体系构建的一种课程设计。根据目前教育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提出“以不变应万变”的课程设计思路,该课程设计将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分为两个系统,重点在宏观层面介绍了知识教育课程系统中的通用能力教育和超我训练教育课程系统。开展该管理模式和课程设计的研究对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关概念的说明

“课程”和“课程设计”是该课程设计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目前对这两个重要概念众说纷纭,并没有形成共识,为方便大家对此课程设计有所了解,现将我们通过比较后选用的有关概念说明如下:

1.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人所制定和生成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1]。课程是为师生共同学习所设计的教育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所进行的范围广泛的教育活动。这一定义同样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2]。

关于高等学校课程的概念,潘懋元、王伟廉教授指出:“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并在随后的论述中将这一系统分解为“目标的确立与表述”、“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和“课程实施与评价”[3]。

2.课程设计就是指课程的组织型式或结构[4]。

宏观层面的课程设计承担着确立课程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从整体上勾勒不同学段的宏观课程结构的任务,其成果主要表现为各学段的课程计划[1]。

此次有关课程设计的话题就是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

二、发展导向的教育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感、有健全人格、会生活、会思考且有一技之长,并能满足现代职业所需要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知识经营管理模式设置的教育目标,结合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趋势,以及学校类教育应把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放在重要位置的要求,我们把解决“如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和满足科技发展对人的需求”设置为职业教育课程框架构建的逻辑原点。课程设计的逻辑关系是以满足发展(即成长力培养)为课程设计起点,以能力提升为主线,以学生能适应社会变化需求为终极目标。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根据当今教育环境的巨大变化对职业教育的深刻影响(如职业变化快、学生未来就业预测难度大、跨界就业能力需求上升等趋势),依据“预测的时间期越短预测越接近准确”的原理,发展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设置策略是“以不变应万变,逐渐向就业目标接近”,即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由入学前确定,改为入学一年过后再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社会的需要确定专业(或职业)岗位。课程设置的具体操作是,让学生在校学习前期主要进行专业通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期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的进一步学习,后期主要进行职业知识和职业岗位技能的强化训练,而公共基础课(含职业素质培养)和通用能力教育则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学习状况需要分散在三年在校学习期间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分类实施。我们的观点是“发展导向”应是学校类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坚持的主线,“漫游者心态”应是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者持有的心态,如何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和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必须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课程设计采用的是“过程模式的课程设计”[1]。

三、发展导向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介绍

我们知道,学校教学活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对学生成长的日常管理。教学工作是一种调节反馈系统,学生的行为成长是一种强化的反馈系统,因此对教学活动管理中的这两类管理对象所采用的手法应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一书中所谈到的现象:“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困难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水平不足以支持课程的学习,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主动探索、反思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对学习非常漠然”[5]

同时我们还发现,由于他们身上多年来所养成的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积累效应,使得他们不能随学习环境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适变能力不足,这些不足所导致的自信欠缺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鉴于以上情况,结合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大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力度,所以我们将现行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分为两个系统进行构建,即在对传统知识教育课程系统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对高职生进行认知和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系统,我们称之为“超我训练教育课程系统”。现将这两个课程系统分别介绍如下:

系统一:知识(含技能)教育课程系统

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为实现该管理模式设定的知识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提供支撑和保障。具体内容的选择和把控是以系统思维为工具,以解决好学生近期就业和长远发展这一对矛盾为标准进行构建。该课程系统由公共基础课程、通用能力教育、职业能力教育三类课程构成。

1.公共基础课程

这里的公共基础课是指某一专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如:体育、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等,此类课程主要进行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学习,目的是为学生在校学习职业教育课程和人生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为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升打好宽实的基础,所以该类课程所含科目除应按国家统一的要求进行构建外,具体内容还应根据办学特色进行适度调整。研究表明越是基础的内容对长远影响力越大,知识对人影响的时滞性比技术更明显一些,所以科学地开设此类课程对于高职教育来讲很是重要。

2.职业能力教育课程

职业能力教育是由专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课程三部分构成。这里的专业通识课程是指由不同专业方向所共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经综合后构成的一个新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是指与专业密切相关的技术基础课程、技术知识应用和专业技能的课程;职业岗位课程是指将专业课程进行细分和深化后与职业有关的专业岗位技术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

职业能力教育课程主要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含岗位能力训练),为实现学生能及时就业,并在所从事所学岗位上(或跨界)实现顺利发展提供保障。需要说明的是,职业岗位课程的内容与专业知识紧密相连,在具体内容选择时除应介绍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应用外,还应侧重考虑与职业有关的知识(含技能)体系的介绍,这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与传统职业教育的最大区别。对于职业岗位能力课程的内容构建,我们的建议是前期内容应根据具体教学需要而决定,后期内容的确定和具体实施状况最好是通过校企合作的途径共同完成比较理想。

3.通用能力课程

这里的通用能力课程是指对学生进行通用能力培养的课程。人社部将通用能力界定为:与人交流、信息处理(含计算机技术)、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八个方面。根据此定义并结合我们对职业通用能力的界定(职业通用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我们认为通用能力教育课程应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自我掌控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等内容。该类课程可以为学生的成长、认知能力的提升和终身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上的支撑。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为学生实现突破成长的“天花板”和跨行业发展提供职业核心能力的支持。

作为具有“渗透”性质的选修(或奖励)类通用能力教育课程主要进行的是通用能力教育和训练。具体实施应根据实际状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及成长规律,按分阶段匹配、持续递进的原则进行。由于此类课程推广在我国还不太成熟,因此在此需要进行一些特别说明。

(1)此类课程是在认可下面观点(假设)的基础上构建的:虽然各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各不相同,但各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之间存在一种通用的能力,并且此通用能力通过适当的学习和训练是可以被学生所掌握的。

(2)我们在职业院校课程中加入了思维训练类的内容是因为我们同意被尊称为“创新思维之父”的爱德华·徳博诺提出的“思维是智力应用于经验时所依托的一种操作技能”,即“思维是一种操控技能”的观点。我们也同意学者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一书中关于思考力决定竞争力的论述。同时我们也认为思考技能的复杂度决定了现代技术的深度,掌握该项技能的熟练程度决定了你对现代技术掌握的能力,同时也决定了你穿越由受教育分层分类管理导致的阶层趋于固化的能力,即思维训练类课程可拓宽你的发展通道和强化你终身发展能力。

系统二:超我训练教育课程系统

超我是“超越自我”的简称,是指突破个人能力极限的自我实现。超我训练教育课程系统是“发展导向的高职课程模式”中的第二个课程系统。开设此课程的目的是通过体验型活动类课程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掌握社会技术的一些基础技能,重点是对学生的品质教育和人格塑造,以便为学生在校学习和今后发展提供成长原动力。

该系统的创设是受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的启发。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中潜植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会严重影响提升自我的积极性,表现为喜欢简单不喜欢复杂,不喜欢投入过多精力解决有难度的问题,一遇到困难退缩;还有一种潜植的思维模式是“成长型思维模式”,表现正好与前一种思维模式相反。能否获得奖励或取得成功是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能否转化的关键。我们知道,学生的成长是一种不断增强的反馈系统,因此如果我们能采取适当的激励手段让学生体会到成功并获得快乐,则潜植在他们大脑中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就会得到强化,同时“固定型思维模式”就会被弱化,这会给人以成长的动力,这就是“超我训练教学系统”创设的依据。由此可知,超我训练教学系统主要实施的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教育,主要手段是让学生不断体会成功的喜悦,其目的是为保证把学生培养成“有责任感,有健全人格和会生活且有一技之长”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士提供学习动力。

根据超我训练教学系统创设的目的可推知,该课程系统主要应由思想激励课程并辅以活动课程构成,所包含的内容应有配合人生观、世界观、人格塑造、人文素质教育等内容相关的具体活动;也应有进行职业规划、身心健康教育、正确认识互联网;还应有与认知能力、协同能力、生存能力、创新创业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与提高等课程内容有关的活动。

超我训练教学系统除要保证学生不断健康持续成长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与思维课程配合,突破高校教育分类给受教育者带来的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不良的思维习惯和行为给人们带来的发展局限。

另外,虽然目前实施的高校教育分类提高了高校工作的效率和教育的针对性,但高校分类的做法也会给社会进步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思维模式的固化会导致行为模式的固化,这会进一步促进社会分层和社会层级的固化,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这对社会的进步是不利的。如何应对这种有利中的不利呢?我们知道,认知方式决定行为方式,超我训练与思维训练课程相配合就是要改变高职思维模式和高职认知模式,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维度多关联的系统思维模式,从而实现淡化教育分类带来的消极影响,打破层级固化,实现社会均衡持续发展!因此,超我训练教学系统实施的目的和意义之一就是要增加人们穿层跨界的动力和能力,淡化高学教育分类给社会进步带来的不利影响。

以上就是我们对“发展导向教学模式”结构的简要介绍。该模式的实施可以帮助我们具体解决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系统一可以解决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毕业后发展动力不足、对口就业率低、由于教学效率低引发的学习效率低等具体问题,系统二可以解决学生在校时学习动力不足、学校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环境需求的问题。因此对该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