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贫困视角下白兴瑶寨枫脂染技艺改善村民生计研究

2018-02-26 21:24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河坝蓝靛手工艺

刘 郁 聂 尧

(贵州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25)

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复杂,其中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原因,由于长期处于比较封闭的自产自足的经济模式下,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处于中坚力量的青年群体大多选择外出打工挣钱,自给自足的农村面临空心化危机,沿袭千年的宝贵传统智慧正在逐渐衰退和流失。农民面对市场时的分散和弱势,使其传统文化和技能进入市场的链条中处于最低端,收益主要为商业机构获取,资源的开发不仅不能成为生计依靠,反而在此过程中失去对文化的解释和传承自觉。将少数民族的传统知识技能市场化并产生经济效能是少数民族村寨反贫困的途径之一,也是村民生计改善并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麻江县河坝村的瑶家人,被国家认定为“蓝靛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麻江县河坝村白兴蓝靛瑶枫脂染技艺自元朝起开始有记载,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河坝瑶族传承了400多年的一种传统枫脂染手工艺。被广泛应用到瑶家生活中,如被面、头巾、背带、童装花衣、盛装、便装等,做工精巧,图纹朴素,对比强烈,是瑶族手工艺品中的精品,且在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瑶族的祖先定居在这片土壤是因为这里有枫树,而枫树是瑶族枫脂染工艺的原材料之一。每年六、七月份,是采集枫香树脂的季节,河坝瑶族像割橡胶一样在枫香树的主干上,用半圆凿刀将树皮凿出一个V字形,在V字形下端装上一个竹筒,枫香树脂就会自动流入竹筒中,待竹筒盛满枫香树脂后取下备用。在自织的土布上绘上精美的图案,然后将枫脂和牛油按比例混合 (代替蜡染中使用的蜡),装在土碗里,置于盆装的热草木灰上,灰中埋上少许红炭火,以保恒温。待两种油缓慢融合后,用竹制小蜡刀蘸油复涂于画好的图案纹络上,待蜡干后,然后经浸染、漂洗、去蜡、阴干工序后,便可出现青底白花,蓝底白花,或青底蓝花等不同色彩的对比鲜明的花纹图案。独特而精美的染、绣技艺,是河坝瑶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传统知识,不仅装饰了服饰和日常用品,也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纹是饶家人信仰与感情的精神符号。河坝瑶族的枫脂染和平绣手工艺品做工精美、图文朴素、对比强烈,是社区手工艺品中的精品。1991年,国家博物馆曾到该村收集工艺品40多件,是贵州省保存较完整的传统工艺之一,也是目前河坝瑶族保存最古朴、完整的手工艺。独特而精美的染、绣技艺,是河坝瑶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传统知识,不仅装饰了服饰和日常用品,也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纹样不仅是代代传承的“无字史书”,还是承载着信仰与感情的精神符号,蕴含着瑶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理解。同时,原材料、工艺流程中聚合了当地人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利用的各种知识。在全球经济市场化背景下传统的农业耕作已不能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元的需求,村寨发展的核心青年人大多外出打工,家里的农务劳作和家庭事务落在了妇女身上,面对传统文化的衰落和经济的脆弱,如何将少数民族乡土知识技能同民族文化保护及生计改善相结合成为少数民族村寨发展和走出贫困的核心问题。

一、制约白兴瑶寨枫脂染技艺发展的因素

麻江县河坝村白兴大寨的生计主要以传统的农业耕作为主,种植的类型包括玉米、小麦、黄豆等,农物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土地自身的承载能力和气候等自然资源的影响,由于地处丘陵,人多地少,家庭的种植只能勉强维持自给自足的生活需要,极少农作物能成为劳务资本留下,制约白兴蓝靛瑶枫脂染技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产能的限制

白兴瑶寨枫脂染的产品产量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蓝靛和枫香树脂的产量,传统农业耕作的经济效益更多的取决于对土地、气候等自然资源的依赖,小面积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面对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蓝靛及枫香树脂的农业自然属性制约了枫脂染产品的产能。黔东南地区气候温暖,常在阴历三月中旬开始种蓝,蓝靛一年有两次时间可以收割,分别是六、七月和九、十月。收割摘叶及嫩枝泡在水中,制成蓝靛。每1.5平方丈的土地,可以收叶杆约一百斤,同时,蓝靛对土壤矿物质含量的要求很高,白兴大寨的种植蓝靛的村民通常将蓝草种在家中菜园或附近山坡上,土壤越肥沃,蓝草就长得越高、越茂盛,制靛为生的靛农每年都要靛种留出,下一年改换别的地种植,每一块地要等三年才能再种。如果持续在原来的土地种植,蓝草长势就会不佳,这可能因为矿物质被蓝草吸收而减少。近年,由于环境变迁和生计方式变化等原因,原来完全用本土植物配制的土靛和枫油等传统手工艺所需的原材料,因植物的减少和养护知识的失传发生了短缺。其中,最令人遗憾的,就是“蓝靛瑶”不再使用名为“蓝靛”的植物染料。河坝村白兴大寨唯一的染匠杨勋勇说:到了他这一辈,学习到的染布技术,已进入工业染料时代。而他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在河坝恢复植物染料。由于种蓝草对土壤肥力的要求较高所致,制作蓝靛的工艺复杂繁琐,枫脂每年的产量又有一定限制,加上手工枫织染工艺专业化程度高,导致家庭手工作坊为主的枫脂染生产产能受到极大限制,产品的规模无法再短期内得到有效提高。

(二)缺乏市场销售途径

社区经营自治组织仅是初具雏形,无论是管理能力,还是在社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均有待建设提高。村民较低的文化水平及缺乏市场经营和财务管理的能力,产品收益中划拨的“风险基金”没有明确的运作思路,产品开发设计、市场信息的渠道、分析和把握市场变化的能力、成本和利润核算、价格和等级评估等多个环节均需要协助和提升。目前,问题集中体现在社区公共发展基金、订单资金均由同一位村民管理,风险基金虽已制定运作制度,但制度执行、程序规范和信息透明等均待完善和加强。由于农村信息的匮乏和村民本身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社区对产品销售市场情况的了解十分有限,与商家谈判时仍处于明显弱势。农民大量的劳动力因为市场的弱势地位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向外输出的产品成本被商家大幅度压榨,村民辛勤的劳动沦为商家谋取暴力的工具。另外原本复杂的原生态手工加工模式,精细化的生产方式和较低的生产能力,村民的手工生产在资本化的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公平的位置。

(三)产品开发设计单一

白兴蓝靛瑶枫脂染技艺设计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产品诸如:老式的挎包、背带、帽子、背篼等,与城市的现代性生活相去甚远,很难融入城市生活的消费市场;设计的内容和风格多以农村生活事务为创作原型,如鱼、蝶、花、虫、雀,间以几何纹、锯齿纹、云纹、雷纹,虽蕴涵极其宝贵的农村朴素审美价值,但种类比较单一,在现代需求和审美的多样性市场下其利用和发展的空间相对较窄。白兴瑶寨枫脂染技艺的宣传推广和市场化的工程中,产品种类的丰富和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二、反贫困视角下白兴瑶寨枫脂染技艺对村民生计改善的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白兴瑶寨村民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变革解放思想,摆脱了原有僵化的、教条的思想和已有的经验和固有模式,重新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和原则,勇于尝试在政府、社会、市场、村民个人之间的形成合作与良性互动的新型伙伴关系下走出贫困。为了走出贫困,发展经济以改善生活条件,白兴瑶寨村民决定从自身条件出发进行了以下举措。

(一)健全社区产业自治机制

搭建多样化的城乡互动渠道、实现更广泛有效的传播和倡导,促进外界对传统手工艺及社区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城市公众对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参与。在风险基金管理使用方面,信息透明。通过文化周、广播、海报等社区公共活动和工具,就风险基金和社区公共发展基金事宜进行更广泛的告知和讨论。培训:邀请小额贷款专家到社区,讲解传授贷款管理、发送和收回的方法和经验教训,提供可供社区参考的解决思路和办法扩大信息透明和公共参与增进社区成员对两笔基金的拥有感,开阔眼界,寻找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思路。组织村民到小额贷款管理运作比较成熟的社区交流学习。组织村民讨论、分析基金运作现状以及寻找解决第一次贷款发放和面临收回困难的办法;成功回收贷款的基础上,组织村民讨论风险基金如何与生计的改善更好结合完善并进行文本化投标。建立订单管理规范。通过文化周、广播、张贴海报等社区公共活动和工具,就资金管理事宜协助社区和手工艺人进行更广泛的告知和讨论。完善订单资金管理规则并文本化,讨论订单负责人的工作职责,讨论完善资金管理规则,讨论收益分配原则。

(二)少数民族妇女参与市场发展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有10643万,少数民族妇女有500万左右。少数民族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一只很重要的力量,他们在经济发展和民族繁荣中的作用正不断体现出来。妇女是白兴蓝靛瑶枫脂染技艺的主力军和原生力量,妇女能力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蓝靛瑶枫脂染技艺的传承、发展及创新。妇女有目的和组织的定期聚会可以促进妇女间的信息交换与合作;丰富妇女在家庭生活、个人保健、手工技艺、市场开拓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建立妇女小组学习及自我管理机制,协助社区组建以妇女为主体的社区公共发展基金管理小组,加深对她们对基金公共属性的理解基础上,实现对基金的自主管理和决策。结合公共发展基金、手工艺风险基金的管理使用,对妇女进行记账、签名,成本核算,价格分析、普通话等市场能力的基础培训。

(三)增加农业产能

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还是资源缺少和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我国农业仍面临挑战,如何利用越来越少的土地和劳动力,并发掘现有和可发掘的资源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解决他人需要满足自身发展,尽快走出贫困是一个重要任务。由于蓝靛种植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以及家庭式手工作坊的规模限制,适当拓宽种植的面积或通过集体种植统一管理增加产能的规模效益,但这样做的前提还需充分考虑蓝靛瑶枫脂染产品的市场化水平,在相对稳定和规模较大的市场需求条件下可不妨做初步尝试。其次,寻找蓝靛的替代植物,虽然现在已经有了洋靛这种化学染料,但使用这样的化学染料就失去了蓝靛瑶枫脂染技艺的原生本土价值,所以保留原生本土价值的前提下寻找其他的染色植物才是可行之策。

(四)丰富产品开发设计、积极拓展营销渠道

传统民族手工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的美工学设计理念,在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才能绽放新的生命力,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化的路径必然要面对和回应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甚至是个性化的体系服务,所以无论在产品种类的多样性或图形、剪裁、制作设计上的多元化上来说都必需更加丰富,让消费者在购买的同时有更多选择的自由。在社区逐步展开订单分配、市场信息收集与分析、与商家的沟通和谈判、成本与利润核算、价格与等级评估、产品设计与开发、质量管理与控制等多个环节的学习、讨论,并组织有针对性的交流学习。招募公益设计师,为社区设计适应市场的手工艺产品,将传统的民族手工艺更好地于市场多元化的需求相切合,产出更有针对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协助村民学习通过网店销售产品,实现销售渠道的开拓、增加产品销量生计改善,显而易见,现在市场的销售渠道早已不是传统的买卖双方面对面的销售模式,虽然产品的设计理念是原生态、民族性、传统手工生产,但销售的渠道必然要同现代网络营销模式结合,这样才能保障产品有更多的消费群体和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根据产品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组织村民到经验丰富的社区进行交流学习;支持社区参加少数民族手工艺相关的展会,了解市场,扩展视野。

三、反贫困视角下白兴瑶寨枫脂染技艺对村民生计改善的效果

在打破原有的社会一元治理模式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性唯一承担者的地位后,白兴瑶寨社区领导及村民广泛吸收社会群体参与社会公共性建设,充分发挥各群体,尤其是妇女群体的积极潜能,使得社会公共性的主体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反贫困的视角下进行改革创新,白兴瑶寨的枫脂染技艺村民生计改善起到了一定效果,并同时促进了妇女村民地位提升和文化传承与自信。

(一)村民家庭收入增加促进了生计改善

近年,很多消费者都很关心染料是否天然,妇女也开始盼望能在河坝重新种植蓝靛。2009年,贵州乡土文化社的侗族青年张传辉,将老家龙额的数百株蓝靛苗带到白兴,10多位农村妇女分了蓝苗,将白兴蓝靛瑶枫脂染技艺市场化的想法就这样落地生根了。同时村寨建立起了和外界的销售渠道,参与手工艺生产的妇女从最早的10余人增长到近50人,很多妇女重拾针线,村寨能力互教互学,其中包括10多个30岁左右的年轻妇女。妇女通过订单获得现金收入,提升了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及其地位。从2009年至2013年以来,村寨共接受7批订单,订单数量达7000多件,共获得报酬近8万元,积累村寨发展基金近2000元。由于增加了枫脂染参与者的家庭收入,通过手工艺获得的现金收入占参与者家庭现金总收入的比例也大幅提升,基本达到20%,丰富了家庭经济收入结构的同时改善了村民生计状况。

(二)促进了妇女地位的提升

少数民族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能否参与到反贫困的实践中,对中国的反贫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白兴瑶寨的枫脂染技艺初步形成的手工艺生产小组的大部分成员、社区发展基金管理小组主要成员、手工艺市场开拓风险基金管理小组三分之一成员均为妇女。妇女通过订单获得现金收入,提升了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及其地位的同时也提升了妇女的对外交流能力,扩展她们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和空间。妇女自主管理社区公共基金,提升了其参与社区事务的能力,对手工艺的宣传提升了妇女作为传统知识传承人的文化自信,针对妇女的基础培训、市场能力培训、网络技术培训等,也提升了妇女发展和组织能力。在改革开放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妇女的生活方式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这都反映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进步。

(三)促进了社区组织和市场能力建设

社区组织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有着特殊的功能,有利于形成社会管理多中心的治理局面,而且社区组织有着确立制约的功能,有利于形成基层主动参与的局面,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营。白兴瑶寨农村社区有约三分之一的家庭参与其中,现已有12人的管理小组,设计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社区自治机制,村寨能够自己管理订单,兴趣小组成员普遍认同项目的利益分享机制,产品种类明显增加。省知识产权局和麻江县龙山乡政府、麻江县文广局均对项目表示赞许,希望有更多合作。

(四)促进了手工艺传承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赋予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在对其文化保佑强烈的信任和发展的理想信念之下,才能获得坚持和坚守的信心,才能鼓起勇气,克服困难,激发创造的勇气。白兴瑶寨参与手工艺生产的妇女从最早的10余人增长到近50人。很多妇女重拾针线,村寨能力互教互学,其中包括10多个30岁左右的年轻妇女。村寨以提供“发掘产品背后的故事”为契机,收集整理了大量村寨历史文化知识和传统手工艺纹样图案背后的故事,一些濒临模糊流失的纹样意义和价值重新得到发掘,传统乡土知识技能在村民互动的过程中传承发展。村寨绣品受到市场欢迎,提升了对传统文化和乡土技能的信心;成功举办“文化周”、“看电影”等公共文化活动,影响力覆盖周边多个村寨,村民对社区的认同和自豪感提升;编撰社区宣传册《这就是白兴》,以及各级媒体十余次报道和互联网较多较广泛的宣传和推广,村寨知名度大幅提升,外界的赞赏和支持使社区得到鼓励。

四、结论与反思

贵州丰富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传统乡土知识技能,蕴含了贵州各族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千年智慧,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彰显巨大的市场潜力,传统的民族乡土技能完全可能促进生计改善,成为提高收入、消除贫困、促进社区发展的路径,同时也起到了保护民族文化和传承的作用。贵州省麻江县河坝村白兴大寨蓝靛瑶枫脂染技艺的反贫困视角下市场化发展,回应了二方面的问题。

一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的层面。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做的还不够,要保持特色不断创新,要赋予时代意义和特色,要喜闻乐见,通过转化再造,焕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丰富发展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议题,亦是民族发展归宿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情感依托,而民族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村民的生计保障是压在他们头顶最现实的问题,生计不保何以谈发展。如何将少数民族丰富灿烂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变为现实的经济收入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麻江县河坝村白兴大寨的个案或多或少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和思考,虽然他们还在探索的路上前行,但他们将民族手工艺市场化的尝试无疑为少数民族经济自主发展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路径选择。

二是少数民族反贫困问题。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对于维护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加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农村建设,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具有及其重要意义。经过多年的反贫困实践,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但少数民族地区依然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2000年以来,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贫困问题在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缓解,贫困综合指数不断下降。然而, 在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速度仍然比较滞后。在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变革中,一定要贫困人口最广大的参与,要最大限度调动公民的主动、自觉参与精神,主张一切可以运用的资源到反贫困的实践中去,要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强调反贫困治理主体的参与能力;同时,少数民族妇女参与反贫困实践中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也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要充分调动她们的潜能和积极性,发挥社区组织的作用,完成生活方式和角色的转变。在“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参与式”扶贫,实现民族地区尽快脱贫,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扶贫开发,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反贫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数据来源:贵州乡土文化社——贵州省麻江县白兴社区民族手工艺发展与生计改善二期项目

猜你喜欢
河坝蓝靛手工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蓝靛果的酶解工艺优化及抗氧化特性研究
渤海C油田明下段河坝砂体构型演化规律分析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蓝靛种植增收调研报告
手工艺·温州发绣
浅谈围场县水利工程中应用的几个绿化树种
走近手工艺人
嘎玛:扎曲河畔的手工艺之乡
蓝靛果忍冬果实的种内变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