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再思考

2018-02-26 21:24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义勇军联军抗联

邱 蕊

(1.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 北京 海淀 1000912.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坚持抗战14年之久。2005年9月3日,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明确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201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充分体现了东北及东北抗联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东北抗联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与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是中国14年抗战中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支部队。按照抗联的产生发展过程,我们可以将抗联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义勇军和反日游击队阶段。“九.一八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号召下,东北人民和原东北军部分爱国官兵,不顾国民党反动当局的不抵抗命令,组成了义勇军,掀起了武装抗日斗争的高潮。中共满洲省委及其所属党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反日游击队和开辟游击区的指示,一方面派遣党员干部参加义勇军部队的抗日斗争,另一方面在党的基础较好的地区,积极发动群众,组建反日游击队。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三年,先后创建了磐石、海龙、延吉、和龙、珲春等十几支反日游击队。并在义勇军余部的基础上组成了抗日救国击队和绥宁反日同盟军。这些反日游击队分别活动在南满、东满、北满、吉东等地,积极开展反日武装斗争,开辟了三十余县的游击区。

(二)东北人民革命军阶段。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六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了《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提出了建立全民族反日统一战线的方针。中共满洲省委根据这一指示,决定以游击队为基础,联合其他反日部队,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从一九三三年九月至一九三六年一月,相继建立了东北人民革命军六个军。第一、二军活动在东南满地区;第三、六军活动在北满地区;第四、五军活动在吉东地区。东北人民革命军各军在同日伪的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一九三六年初,队伍发展到六千余人,并扩大了游击区。

(三)东北抗日联军阶段。一九三六年二月,中共拟定了《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决定将东北抗日部队一律改为东北抗日联军。从一九三六年初至一九三七年秋,东北抗日联军陆续编成了十一个军,总兵力达三万余人,活动于七十余县的广大地区,是抗联史上的鼎盛时期;牵制了大批日伪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日战争。一九三六年初,根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撤销了满洲省委,成立了南满、北满和吉东三个省委,抗联各军也相应编成三个路军,分属三个省委领导。第一路军于一九三六年六月编成,辖第一第二军,总指挥兼政委杨靖宇,副总指挥王德泰,政治部主任魏拯民,活动于东南满地区。第二路军于一九三七年十月编成,辖第四、五、七、八、十军,总指挥周保中,参谋长崔石泉(崔庸健),活动于吉东地区。第三路军于一九三九年五月编成,辖第三、六、九、十一军,总指挥张寿篯,政委冯仲云、参谋长许亨植,活动于北满地区。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爆发,为了配合全国抗战,牵制敌人,抗联各军主动出击,在白山黑水之间,纵横驰骋,到处袭击日伪军,出现了抗日斗争的新高潮。一九三八年初,日本侵略者为了扩大侵华战争,确保东北这一侵华后方基地,动用了十几万日伪军,对抗联各军进行“大讨伐”,同时,极力推行“保甲连坐”政策,隔离抗联和群众的联系,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断绝抗联的衣食之源,从而使抗联斗争进入极端困难的阶段。

一九四零年初,抗联部队受到很大损失,游击区遭到严重破坏,原来三万余人的队伍,已不足两千人。在日渐恶化的形势下,吉东、北满省委的代表在苏联的帮助下,讨论决定实行战略转移。除留部分部队在东北坚持斗争外,大部分队伍转移到苏联境内,成立抗联教导旅。一九四五年八月,抗联教导旅随苏联红军返回东北战场,配合八路军、新四军最后击败了日伪军,解放了全东北。

二、东北抗联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东北抗联是全民族抗战的先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东北全境,建立了伪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残暴的政治统治、经济掠夺和文化奴役,东北抗联与日军英勇奋战,大大延缓了全面侵华战争的步伐。日本原本的计划是在短时间内先占领东北,然后再集中兵力侵略整个中国。东北抗联的行动从根本上打乱了日军的作战计划,他们攻占被敌人占领的城镇,不断破坏敌人的交通和通信联络,劫夺敌人给养,挫败日军的进军计划。日军因交通遭破坏,不得不多次抽调大批兵力进行守备修缮,到1932年时,日本往东北增调的兵力己经是“九一八”事变时的5倍之多,达到十三多万人。事变之初,日本人曾妄言几个月就占领全满洲,事实证明,日本人的这一妄想不仅没能如期实现,还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不得不动用10万兵力长期驻守东北与东北抗联周旋。东北抗联在东北对日军的牵制使日军无法投入大量兵力进攻关内,大大挫败了日军的锐气,影响了其战略进程,很好的配合了关内的斗争,到1945年,东北抗日联军联合苏联红军和八路军、新四军解放了东北,为建立东北抗日根据地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东北抗日联军在南起长白山、北至小兴安岭、东濒乌苏里江、西迄辽河的广大地区内,掀起了东北抗日战争的新高潮,涌现出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一大批抗日英雄和战斗集体,充分显示出东北抗日联军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2.充分发动群众为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基础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程度地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正是因为有了统一战线我们才能以弱胜强,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早在“九·一八”之际,中共满洲省委就派遣大批干部到各路义勇军中,改善军民关系,探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工作最为出色的是周保中,他以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朴实坦诚的作风赢得了王德林、吴义成等救国军上层首领的敬重,而且在部队中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和李延禄一起掌握了部分救国军武装,争取了柴世荣、王汝起、史忠恒等义勇军将领。在周保中等共产党人的努力下,这部分救国军部队英勇战斗,后来接受了共产党的领导,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东北战场上坚持战斗。柴世荣、王汝起、史忠恒也先后加入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探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中共东北地方党组织和东北抗联从东北毗邻苏联、朝鲜的实际出发,积极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首先,与朝鲜共产主义者金日成、金策、崔庸健、梁世凤等在东北并肩战斗,结成了亲密的战友关系。八女投江就是中朝战友为共同事业流血牺牲的写照。金日成和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魏拯民、冯仲云等在艰苦战斗的岁月里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其次,在抗联后期斗争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以周保中为代表的抗联主要领导人与苏联方面经过反复协商,最终达成协议。苏方答应对抗联予以支援、抗联在必要时可以以苏联远东为基地修整训练。从而使以后抗联部队在中苏边境隐蔽整训,组建抗联教导旅成为可能。在这一过程中,以周保中为代表的抗联同志也坚决抵制了苏方改变抗联性质,变抗联为他们的侦查部队的大国沙文主义行径,坚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尽管东北抗联在探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过程中,出现过谢文东、李华堂等民族败类,但东北抗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凭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14年的艰苦斗争,最终打败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统治。

3.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联在十四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东北抗联精神,是矢志不渝、忠贞报国的爱国精神,是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顽强奋斗精神,是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它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共中央领导人曾多次表彰东北抗联的工作,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幵始了。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占领沈阳,几个月内,就把东三省占领了。国民党政府釆取了不抵抗政策。但是东三省的人民,东三省的一部分爱国军队,在中国共产党带领或协助下,违反国民党政府的意愿,组织了东三省的抗义勇军和抗日联军,从事英勇的游击战争。这个英勇的游击战争,曾经发展到很大的规模,中间经过许多困难挫折,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1]1948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曾专门作出决定,表彰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功绩,称赞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2]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七大召幵期间明确指出:“从中国革命的最近与将来的前途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1]建国后,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更是对东北抗联伟大历史作用的充分肯定。

东北抗联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崇高的历史地位,作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是鼓舞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价值引领。我们必须继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它是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铭记并传承的优秀传统。

猜你喜欢
义勇军联军抗联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
回顾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朝鲜义勇军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粤东抗日义勇军血战南澳岛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
东北抗日联军介绍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