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体育课中“野化训练理念”的探讨

2018-03-03 00:46刘建平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育竞赛运动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体育课中“野化训练理念”的探讨。认为在高校体育课中,科学合理的增加大学生的运动量,经常组织大学生参加体育竞赛,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角色意识,就能使大学生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野化训练;运动量;体育竞赛;体育角色

目前我国各高校大学生在测试体质健康标准时,许多男生恐惧测试1000米(女生测800米)跑,有的跑不完全程,有的跑完就呕吐、甚至昏厥。也有学生在测试中猝死的。因运动不足而引起体质下降、肥胖等疾病都在上升。面对大学生体质下降这一严重现实,因此,本文就如应对做以下探究。

1 科学合理的增加大学生的运动量

1.1大学生体育课运动量不足的原因

上大学以前没有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文化课程的学习以应对考试为主,体育课被边缘化,学生在学校中一切以升学分数高低为主的评价指标,为了实现家长和学校升学的要求,被迫放弃了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体育课被挤占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每天的运动量严重不足,其直接结果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直线下滑,肥胖和近视等疾病增加。

上大学以后部分高校大学体育课重视不足。继续沿用灌输式教育模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高,所以大学生运动量少。

1.2科学合理增加体育课运动量的依据

参加体育锻炼必须善于掌握运动量,如果运动量太小,锻炼效果甚微。相反,如果运动量过大,就会超过人体负荷的界限,不仅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且还会对体育锻炼者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体育锻炼中怎样判断运动量是否合理呢?

一般从客观生理指标和(自我感觉)主观感觉两方面来判断,首先,客观生理指标是指,测量脉搏、血压、肺活量、血红蛋白、心电图等指标来判断运动量是否合理。其中测量脉搏,效果是最简单最实用(其它方法比较复杂,并且需要许多仪器设备)。那么测量脉搏方法是,运动期间,在手腕或颈部处测10秒钟脉搏数。一般大学生的脉搏控制在120—150次∕分时,这个运动强度最合理,因为运动生理研究证明,一般青年人心率在150次∕分左右,身体的有氧代谢能力达到最大值,超过150次∕分后,身体无氧代谢成分增加,对身体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用120—150次∕分的强度,连续运动时间30—60分钟,每周锻炼频率一般是3至5次,这样的运动量对多数同学最合理。

其次,是自我感觉方法是当运动量适当时,在运动中,感觉不很累,有点轻微出汗。运动后,虽然有一定疲劳的感觉,但是食欲和睡眠正常(食欲增大睡觉质量提高),表现为学习、工作精力旺盛、体力充沛,有运动欲望。当运动量过大时,运动后感觉很累,不愿运动,吃不下,睡不好,甚至有头晕、头痛的现象,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该尽快调整。

1.3体育课控制运动量的原则

大学体育实践课的上课时间一般为90分钟,体育的课前半部分一般学习本项目的基本知识、技术、机能,复习练习已经学过动作技术、机能,运动量一般较少。课的后半部分一般安排耐力素质练习,练习的时间一般为20至30分钟,运动强度为中等(心率为120—150次∕分)。如果體育课有教学比赛,比赛时间在约30分钟,一般就不安排耐力跑了,以免造成大学生运动量过大。

2 加强体育课的教学比赛

2.1体育课的教学比赛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

在竞技场上,胜者欢呼雀跃,笑容灿烂;负者垂头丧气,精神低落。体育竞赛给人们的情感冲击直接而强烈,这一点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实际上无论输赢,都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都会有人生的收获。我们有些遗忘了体育有重要的教育功能。许多人把体育比赛的过程比作浓缩的人生,高潮与低谷、顺境与挫折,短时间体验一遍人生的感受,确实有增加见闻,加深生命厚度的作用。在教育者眼里,体育比赛不仅能强壮筋骨,而且还能调节情感,增强意志,是人格教育的最好方式。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这样写道;“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说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从体育运动开始。当运动员在比赛场上奋力拼搏时,是对卓越和荣誉的追求,为此付出的艰苦训练,考验的是敬业精神和意志力,最后在公平竞争中收获尊重和友谊,完成自我实现和超越。体育比赛有时可以突破一切障碍,这就是体育比赛的特殊之处和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2.2体育课的教学比赛的实施办法

现在一般大学的体育课都是分项目上课,如三大球、三小球、武术、跆拳道、轮滑、体育舞蹈、健美、健美操、艺术体操、瑜伽、户外运动等项目。首先,对上集体对抗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的体育课,课的前半部分学习体育的基本技术、机能,课的后半部分约30分钟,应安排集体教学比赛,一个学期至少安排2次与其他同项目班级的对抗友谊赛。其次,对上个人对抗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的体育课,课的前半部分学习体育的基本技术、机能,课的后半部分约30分钟,应安排分组一对一比赛,一个学期至少安排2次与其他同项目班级的对抗友谊赛,或者安排以篮球、排球、足球集体项目进行比赛。第三,对上个人表演项目(如武术、健美操、艺术体操、瑜伽)的体育课,课的前半部分学习体育的基本技术、机能,课的后半部分约30分钟,应安排分组个人或者双人表演赛,一个学期至少安排2次与其他同项目班级的对抗友谊赛,或者安排以篮球、排球、足球集体项目进行比赛。

3 在体育课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角色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所谓体育运动中的角色,是指个人在由体育而结成的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这种地位有其权利、义务和相应的行为。如篮球课上的教学比赛,两队各自的中锋、前锋、后卫等各个角色,都是在自己所处的位置上,中锋的职责是篮下进攻与防守、抢篮板球。前锋的职责是接球突破上篮。后卫的职责是传球组织全队进攻,内外场投篮技术要好命中率要高。通过与该位置相适应的角色行为而产生相互的社会关系。再比如,足球守门员和场上队员,由于承担 的角色不同,守门员可以在规定的区域内用手触球,而场上的其他队员则只能用手和手臂以外的其它部位触球。场上队员只要不与守门员交换身份,就没有在该规定区域内用手触球的权利。所以,这个权利、义务与行为的总体构成了体育角色。

在体育课上三大球集体运动项目都有位置的体育角色要求,如排球场上六个位置,在前排三个位置可以扣球进攻,在后排三位置只能防守,这些集体运动项目教育大学生在什么岗位就必须做什么工作,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三小球和其他运动项目都有准备姿势、进攻姿势、防守姿势等,这是非集体运动项目培养大学生岗位意识的内容。各项目的体育课都学习本运动项目的规则、礼仪。来培养大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的意识,培养大学生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的意识。

4、结束语

体育课的“野化训练理念”一是在体育课中,科学合理加强大学生的运动量。使大学生的运动负荷,既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二是合理增加体育课的教学比赛及课外比赛的次数。体育比赛既能增加运动量,又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但学校、体育老师必须加强比赛的安全教育和措施。第三是加强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角色意识。大学生在体育教学比赛中,通过对体育角色的实践,来达到培养大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责任感和尊重师长、尊重他人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张瑞林 体育与健康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7

作者简介:刘建平(1963-),男,籍贯:山东海阳,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竞赛运动量
大树的日常
运动量
华佗论健身运动量
高职院校体育竞赛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每天基本运动量:走4000步
基于神经网络的最佳运动量预测方法
我国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开展管理现状研究
高校课外体育竞赛对大学生健康干预机制的研究
陕西省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北京市高校校内体育竞赛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