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2018-03-15 00:42王利国
税务与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东北地区吉林省

王利国

(1.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130022; 2.吉林财经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一、引 言

吉林省依托早期的老工业基地优势,高等教育起步较早,长期以来一直拥有较为雄厚的高校人才资源。但近年来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冲击,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政策影响,吉林省的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呈显著下滑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人才风向标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逐步浮现。2014~2016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2014年数据时间点为当年9月30日,2015、2016年为当年8月31日。分别为83.59%、82.61%、81.99%,逐渐走低。2014~2016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在东北地区工作占比分别为62.86%、60.13%、58.84%,本区域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2016年吉林省高校毕业生中,吉林省籍占比59.56%,到外省就业占比28.32%;外省籍占比40.44%,外省生源留在我省就业占比19.17%,合并计算共有49.56%的毕业生到省外工作,净流出9%。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东北地区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在此基础上再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全面振兴。人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存在的种种问题,将难以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保障。分析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据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对实现吉林省全面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已有研究中,学者们的视角或者过于倚重宏观变量,或者仅仅从小区域调研层面进行分析。例如黄海刚[1]、杨从杰和董晓晨[1]、王霆和张婷[3]等分别从人才流失、人才流动、企业人才变动预警以及大学生就业增量等方面对人才流失尤其是大学毕业生人才流失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并未做深入系统的展开研究。喻名峰、陈成文[4]等对2000~2011年10年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研究表明,这一现象的成因既有体制内因素,同时也与外部市场紧密关联。李彬[5]、王颖和倪超[6]等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和区域大学生就业具有较为显著的关联性。麻彦春[7]对东北地区私营经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私营经济发展滞后是阻碍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黄涛、谢慧梅[8]从服务业的就业效应方面对东北地区的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穆怀中、闫琳琳[9]从产业结构方面考察了东北地区产业与大学生就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徐真[10]提出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吉林省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对于大学生就业的有利因素,促进大学生就业。相关研究均表明,位于东北地区的吉林省,其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区域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多种经济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为此,本文主要基于现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点、私营经济状况、城镇就业人员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对于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有关机构及时调整和完善现有相关制度和措施提供决策参考。

二、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一)吉林省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特征,本文认为国家为应对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而进行的4万亿投资结束以后,区域经济发展增速放缓,是导致吉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对2006~2016年吉林省的GDP增速进行了比较,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吉林省的GDP增速在2006~2012年间,受益于2003年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叠加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政府紧急启动的4万亿投资,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较高增速;2012年以后,经济增速均出现了明显下滑,对企业用人单位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经营带来持续的负面影响,表现为企业的倒闭和缩招,对大学生就业形成直接冲击。再以2006~2016年的吉林省本科生就业率数据[11]为例,对比同期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变化与经济发展趋势的随动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2006~2016年吉林省本科生就业率

从整体上看, 2012年以前,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支持下,在中央和地方多方投资的拉升下,吉林省本科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大学生就业也未出现全局性、系统性的突出问题。但在2012年以后,受经济发展减速的影响,吉林省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开始逐步萎缩,就业率如前文所述也逐步下降;吉林省本科生就业率再也没能达到85%的水平;同时,就吉林省生源毕业生而言,2015年、2016年流失到外省就业占比高达27.79%、28.32%。

(二)吉林省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产业结构演变及发展理论表明,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必然随之优化,第三产业占比将不断提升,而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也将是吸纳大量大学生就业的重点领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大学生就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全面了解吉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准确认识吉林省产业结构变动以及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影响均具有重要意义。图3为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图3 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从图3可以看出,整体上,吉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差距逐渐增大。2012年以前,第三产业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在40%以下,而2012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整体占比已经接近45%,北京等发达地区已超过70%,吉林省第三产业占比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2006~2011年,吉林省第三产业占比呈现了下滑趋势,由最高时期的接近40%下滑至35%左右。我们认为,这主要与政府的刺激性投资在吉林省主要投向装备制造、生物制药、汽车生产等制造业,第三产业则投资不足有关。而2012年以后,吉林省的第三产业占比有大幅提升,我们认为,这主要源于政府层面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同时,结合近年来吉林省经济发展状况,第二产业增速的下滑也可能是潜在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

图4 吉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

从吉林省的第三产业发展增速看,2006~2012年,吉林省的第三产业增速较高,2008年最高超过16%,平均保持在10%以上;2012年以后,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第三产业增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滑落,这一趋势特征也与上述的三省的经济增长趋势相一致。由于第三产业尤其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知识人才有很大需求量,是吸引各类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故而第三产业增速处于较低水平直接对吉林省的大学生就业形成了显著的冲击。

进一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产业结构的特征可以看出,吉林省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与特定阶段的大学生就业紧密相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显示,吉林省所在的东北地区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逐渐减弱,选择在东北地区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比率连续三年处于降低趋势,高素质、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流失最为严重。据蓝皮书统计,东北地区的本科就业率已经从2014年的90.2%滑落至2016年的89.2%,而同期全国的本科就业率分别为92.6%和91.8%。从前文数据可知,吉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明显外流,事实上,目前整个东北地区生源本地就业比重远低于全国整体水平,2016年选择在东北本地就业的大学生比重不足50%,而同期全国各地区的平均本地就业比重近75%。即使是在东北地区具有传统优势的工业制造业等领域也是如此,例如在本科类毕业生中,2012年东北地区工科毕业生选择在东北就业的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近,而2016年则降至2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

(三)吉林省私营企业发展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长期以来,私营经济一直是我国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主要接收渠道,其在每年高校的新增就业规模中占到大学生整体就业比重的一半以上,尤其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私营经济的繁荣不仅为本地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每年承接了大量外部地区的优质大学生就业需求,为区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从单位性质来看,2014~2016年吉林省大学生在民营企业就业人数分别占总就业人数的48.93%、43.31%、44.31%, 到国有企业就业人占总就业人数分别为15.39%、14.69%,15.37%;而2016年浙江省的这两个数据分别为73.06%、5.20%。可以看出吉林省与东部发达地区浙江省差距明显。基于此,对近年来吉林省的私营经济发展进行宏观阐述,如图5所示。

图5 吉林省私营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户数占全国的比重

从图5可以看出,从整体趋势上看,近10多年来吉林省的私营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户数目占全国的比重先升后降,最高为1.5%左右,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呈现出典型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可以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6~2010年,整体呈上升态势,中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受益于国家4万亿投资拉动,吉林省私营经济发展甚至出现了小幅提升态势,处于近十年的阶段高位;第二阶段为2011~2015年,吉林省的私营企业占比呈现出了逐年下滑趋势,这里既有外部经济下滑因素的影响,同时也与吉林省内部的国有经济管理制度僵化等密切相关。受其影响,这一阶段吉林省的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些困难,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开始流失到区域外就业。这一现状甚至引起了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图6给出了吉林省以及全国私营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户数增速情况。

图6 吉林省以及全国私营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户数增速

从图6可以看出,吉林省私营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户数增速与全国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2010年前总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以后总体低于全国水平。这一变动趋势基本也与上述的吉林省私营企业占全国的比重变化趋势相一致。这种较为显著的波动趋势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四)吉林省就业工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在影响大学生整体就业的经济因素中,区域中除了市场能够提供的就业企业数量因素以外,市场的整体就业工资状况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表1吉林省及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

年份全国(元)吉林省(元)差额(元)吉林省比全国低(%)20062085616393446321.420072472120371435017.620082889823294560419.420093224425943630119.520103653929003753620.620114179933610818919.620124676938407836217.920135148342846863716.820145636046516984417.5201562029515581047116.9

从表1可以看出,整体上,2006年以来,吉林省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一直呈现出显著的上升势头,但始终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最好的年份也低于全国17%左右,最高低于20.6%,最高差额超过1万元。从2006年低于全国4463元到2015年低于10 471元,10年间这一差值扩大了2.3倍。这也间接表明,吉林省的大学生就业工资吸引力有加速下滑的趋势。吉林省2014~2016年被调查毕业生平均月薪分别为3322元、3460元、3550元,分别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月薪(3487元、3726元、3988元)4.5%、7.1%、11.0%。

三、促进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形势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竭力疏导大学生就业渠道,化解大学生就业群体的就业难题。但由于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软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以及受相关政策不系统、不配套、不精准等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得到根本性扭转。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出现了机械模仿发达省市的就业措施、盲目照搬沿海发达地区的政策规定,甚至在大学生毕业季搞“就业突击”、“就业会战”等短期性、权宜性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这些措施并不切合吉林省的区域发展实际,因此,在市场需求萎缩、经济吸引力下降的背景下,很难真正解决吉林省大学生就业难以及人才流失等一系列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无法根治政策大量堆积而效果却微乎其微等固有顽疾。准确地掌握各主要经济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根源性、长期性影响,有助于吉林省政府部门合理地制定相关就业促进政策,更加精准地提升本省大学生就业水平,最大程度地减少人才流失。

1.全力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当前在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压力较大的大环境下,吉林省由于受转型发展较为缓慢、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等多种因素影响,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遇到了瓶颈。因此发掘和转换新的就业驱动力,对保持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稳定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2.着力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一旦经济发展突破到一定阶段,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将逐步激活区域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各类新技术、新平台的使用将逐渐形成系列连锁反应,进而能够吸引更多高精尖优秀毕业生人才加入其中。虽然短期内产业转型对于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从长期看,只要度过这一转型阵痛期,就会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水平发挥巨大的作用。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市场化的工资分配制度,可以随时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竞争程度,自主而灵活地调整生产和就业需求,是未来吸引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而当前吉林省的市场主体结构依旧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就业渠道的拓展。吉林省私营经济的发展潜力一旦得到释放,将会有力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水平。

4.努力提高本地就业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提升本地城镇基本工资收入水平有利于吉林省吸引大学生就业。相比于东部以及中部广大地区,当前吉林省的城镇企事业单位人员收入水平整体相对较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吉林省对于毕业生初次就业选择的吸引力。现阶段适度提升城镇就业基本工资水平有助于有效促进吉林省大学生就业。

[1]黄海刚.从人才流失到人才环流:国际高水平人才流动的转换[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1):90-97;104.

[2]杨从杰,董晓晨.企业人才流失危机预警管理研究——基于非语言沟通视角[J].经济问题,2016,(8):83-86.

[3]王霆,张婷.扩大就业战略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4,(2):26-30.

[4]喻名峰,等.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2):79-86.

[5]李彬.中国产业结构转换与大学生就业关联性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2):34-43;111.

[6]王颖,倪超.中国产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性分析——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6):79-84.

[7]麻彦春.发展私营经济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抉择[J].东北亚论坛,2004,(4):3-7.

[8]黄涛,谢慧梅.东北地区服务业的就业效应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S2):192-198.

[9]穆怀中,闫琳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度实证研究[J].西北人口,2009,30(2):18-21.

[10]徐真.产业升级、结构转型与大学生就业促进研究——基于2015年吉林省大学生就业监测的情况分析[J].税务与经济,2016,(5):107-112.

[11]王伟冰,陈延民.吉林省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11):161-164.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东北地区吉林省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吉林省教育厅新年贺词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