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的追根求源

2018-03-27 08:40王旭东
中国教师 2018年3期
关键词:温州市做题全市

王旭东

一、数据发现:一模一样的试题考不好

2014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卷第3题: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___________,并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

A. 核安全峰会 B. G20峰会

C. 上合组织峰会 D. 东亚峰会

这是一道时事题,属于送分题。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当年提供的《温州市初中学生时事政治学习资料》(2013.11—2014.4)共有10条时事,就有和这道题一模一样的内容。而且,所有初中学校会印发给初三学生“背诵”。可以说,所有学生都要背诵,每年中考必考其中二三道题。结果,全市数据让大家都很吃惊。温州市全体考生难度值为0.58,除了A等①学生,其余80%的学生作答不理想,显著低于大家的预期。

YC学校全体学生的得分率只有48%,低于温州全市10个百分点。YC学校是温州市TS县最优质的学校,也是温州市很知名的民办学校,中考成绩全市“排名”非常靠前。此次思品社会学科中考平均分为78分,高于全市7分;选择题得分率为84%,高于全市4个百分点,非选择题得分率73%,高于全市8个百分点。更令人惊讶的是,该校A等生得分率低于全市23个百分点,B等生低了17个百分点,C等生低了21个百分点(见表1)。

为什么这道被“猜中”的试题,全市学生考不好?共性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所优质学校及其高分学生也考不好?个性原因是什么?我们把YC学校当时发给学生的“背诵”资料翻出来,发现材料如下:

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3月22日至4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在荷兰海牙举行的第三届核安全峰会,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并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中国和欧盟首次发表联合声明,宣示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题目内容与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温州市初中学生时事政治学习资料》一模一样,不过他们在“重要”地方加了下划线。

看到这份资料,教师都“明白”了。原来“考到的地方没有下划线,下划线的地方没有考到”。为什么加了下划线,学生考得更差了?名校A等生为什么也会受到下划线的“误导”呢?

二、追根求源:师生习题观有病症

1. 全市考不好,因为学习方法有问题

全市学生在这道题上表现不佳,会让人联想到失分的学生是怎么背诵这类题目的。类似“古代秀才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处于低层次的认知记忆,复述时就容易出现内容不到位的现象。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作为新闻事件,涉及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名称、成果、意义等要素。要深度掌握一个新闻事件,就必须从这几个新闻要素角度有结构地、完整地记忆。该题失分的学生如果做如下的要素记忆,对新闻内容进行结构化、有序化的梳理和自问自答式的“背诵”,就不会出现记忆丢三落四的现象。

时间:2014年3月22日至4月1日

人物:国家主席习近平

地点:荷兰海牙

活动:(1)第三届核安全峰会;(2)访问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四国;(3)又访问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两大组织

成果:中国和欧盟首次发表联合声明

内容:宣示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

这样的学习,是一种高效益的学习过程。在约翰·哈蒂《可见的学习》一书中,“自我言语和自我提问”对学业成就的影响的效应量为0.64,效应量明显高于0.40,在800多项元分析中位居第21名,属于高影响因子。

2. 名校优生考不好,因为习题观有问题

据后来的随机调查,并没有发现其他县市区和学校有类似的下划线现象,随机查阅的数据也没有发现其他名校有类似现象。YC学校的数据具有學校特殊性。教师加了“下划线”,目的是“好心好意”地提醒学生关注新闻的重点或者说“考点”。那“下划线伤害”现象,有什么深层原因?

我们回顾一下学生做题的情景。他们大多是就题做题,哪些画了线就关注什么,试题问什么就答什么;做一题算一题,继续刷题,没有“举一反三”的时间和历程。一切都以快速完成作业任务为目的,普遍重视做题的数量,在乎答案的对错。学生没有动机,也没有时间对自己解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和提炼。也就是说,学生把平时作业习题训练当成“试题”,只求快,只求对,不求拓展延伸,不求做题的“初心”。

在一份试卷中,一道试题就是一个抽样点,具有代表性。通过一个试题作答情况,代表学生对某一知识点、某一单元或某一章节的学习效果,代表学生的某一学科能力或某一认知能力。试题的功能在于抽样考查与结果反馈,与作业习题的功能不一样。

教师布置学生做作业习题的目的是什么?一是复习巩固相关学习内容,提高学科原理运用能力;二是以点带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相关问题。

针对这两个目的,学生应该怎样“做”作业习题呢?首先,树立正确、科学的作业习题观,不要把作业习题功利性地当成试题,日常解题的目的不能简单地聚焦于“答案”,也不能只追求解题数量,而要关注解题的质量和收获。其次,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不能死记硬背,不能机械模仿。最后,反思提炼,借题发挥,拓展延伸。例如,一道试题有多种解法,考试时不需要学生采取多种解法,学生只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对了就行;如果作为作业,就必须采取多种方法解题,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劣差异。

学生作业习题的功利性思想和习惯,源于题海战术与教师指导的不到位。由于作业习题数量过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再做题后进行反思。由于教师的解题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做题后反思,不会举一反三。

三、改进策略:纠正习题观,实施问题教学

目前,大量的作业源于各种考试试题,把试题直接当成作业让学生训练,形成题海,是学生习题观不正、解题行为不良的根本原因,是学生高负担低效率的主要根源。因此,教师必须把这些试题改编成问题,方可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要求一题多问、一题多用、一题多解、开放探究,把习题变身成“大问题”,让学生“泛做题”变成“精做题”,将学生解题过程变成高效益的学习过程。

例如,读图1,可知A时期_________,(2014年温州市中考试题)

①劳动力资源最为丰富 ②人口出生率持续上升

③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④人口总数量持续下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表面上看,本题是考查人口问题,实质上是考查学生图表信息提取分析能力。作为试题,学生本题答对,代表其图表信息提取分析能力较好,反之则差;具有“以点带面”的价值。

但是,如果作为习题,不能这样一模一样地给学生,而是要借题发挥:把试题改编成问题,增加下列设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实现“以一顶十”的效应。例如,(1)这是关于什么主题的图?横坐标代表什么?纵坐标代表什么?各单位是什么?(2)图中有几条曲线?各代表什么?各曲线走势有什么特征?(3)各曲线起点、终点、最高点、最低点、转折点各在哪里?意味着什么?(4)从本图还能获得什么信息?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图线分析的思维流程、关键要素和注意事项。比如第(1)问,训练学生图线分析的起步思维,面对任何图线都必须先明白图表的主题和两个轴线的意义;第(2)问主要是训练学生总体认知图线的特征及其意义;第(3)问主要是训练学生精細研究图线信息的能力;第(4)问主要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综合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训练学生关于读图分析的元认知能力,总结梳理读图分析经验,优化图线信息收集分析能力。

因此,师生要端正习题观。教师不要把试题当习题,学生不要把习题当试题。教师要变“出试题”为“出问题”,减少习题的数量,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任务,让学生变“泛做题”为“精做题”,提高解题的质量和收获。解题过程不是简单地“寻找答案”,而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我们要为这个深度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目前,基于网络阅卷等数据采集技术,学校和教师拥有的测评数据越来越多。基于数据,教师不仅能够发现“谁有问题,问题在哪”,更要基于数据线索追根求源,研究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探寻有效对策。

责任编辑:孙建辉

猜你喜欢
温州市做题全市
画里柿乡
做题做恶心
高考《不等式选讲》考什么
注重积累,大胆探究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温州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由一道反函数题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