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修养是“为己之学”

2018-03-27 08:40孙建辉
中国教师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育领域伦理师德

孙建辉

尊师重教是我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道是学问之道,更是做人之道。在当前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师德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面对新时代新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优秀师德精神,又该如何坚守师德底线、恪守为师之尊严?本期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谈谈他多年来对师德的研究与思考,以飨读者。

中国教师:檀老师,您好!2017年11月,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7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提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师德有问题者将被“一票否决”,坚持把师德放在中小学教师评价的首位。师德应该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为何当前更为凸显这一内容,您能说说您的思考吗?

檀传宝:师德规范一般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关于做好2017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等特别强调“一票否决”,我认为可以从政策制定的初衷来分析。其一,这是对现实教育问题,特别是恶性师德事件的政策反映:我们不能让害群之马混迹于教师队伍。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堪的师德问题,特别是那些恶性师德事件,如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能得到合乎人性的呵护、最底线的对待,这是不能被原谅的!虽然我们不能基于这些个案认定中国教师群体的师德一定存在什么大的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恶性师德事件哪怕有一例都是嫌太多的。其二,国家出台这个文件,并非仅仅是为了应对某一具体师德事件,它是师德长效机制建设的努力之一。《通知》中强调评职称时师德问题“一票否决”,不仅有一般性的制度建设,更有一定的前瞻性,是一种正面的制度安排。它体现出社会发展到新阶段后,整个社会对教育、教师的质量要求,也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变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中国社会新阶段的“新”特征的准确阐述。对教育领域来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自然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接受高品质的教育,这必然要求教师有更高的师德。也就是说:社会对教育的诉求,一定会传导到对教师品质的要求。而教师品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德,二是能。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个教师再有本事,如果他不爱学生,不遵守基本的师生平等、生生平等、家校平等等原则和规范的话,他是会带坏学生的。与此同时,师德与师能是相互关联的关系。一位真正有爱心的教师,一位真正爱上教育的教师,他一定会自觉研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所以,如果从社会发展新阶段对广大教师的时代要求角度来分析,师德不仅不能有任何“问题”,更重要的反而是我们要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教师职业道德!

韩愈在《师说》中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我以为,可以由此深入理解“师道尊严”的命题。师道尊严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教师有尊严,即他人如何看待教师的地位,社会要尊重教师;二是教师应尊重自己从教的事业,对教育之“道”有一份敬意,“尊严”(动词)教育之道,严肃对待教育事业。过去,我们常常将师道尊严简单地理解为社会要尊重教师,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告诉我们,并非因为我们是教师,社会就应该无条件地尊重我们每一个人,重要的是“道之所存:道存在于教师中间”。如果教师身上没有“道”,他就是一具行尸走肉、一个空壳,这样社会有什么理由尊重他?因此,不管人社部、教育部对教师提出什么要求,教师都要明白:要想获得社会尊重,自己必须尊重教育之道,对教育事业有庄敬的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群体也应该尊重和支持社会对师德的要求。

中国教师:新时代面临新问题。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了因应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我国师德建设也应与时俱进。您认为我国师德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有哪些?如何应对?

檀传宝: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师德建设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广义的师德建设问题。师德问题虽然发生在教育领域,但师德本身也可能是整个社会一般道德的反映,或者说是社会道德水平在教育领域的一种反映。整个社会遇到的道德挑战,教师群体也会遇到。一些过去不会遇到的道德议题,现在也已经出现在教育领域,如移民问题、环境问题、不同性别取向问题等,这都是社会生活与教育领域不能回避的问题。面对这些道德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课堂情境中如何言传身教,对他们都是一个新挑战。实际上,一般社会道德问题有时也会转换成师德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直面新问题,通过终身学习了解如何应对。

二是狭义的师德建设问题,即师德本身的建设问题。首先,师德建设如何才能告别没有研究、基本依靠经验立法的做法?如何才能比较专业地建设,比如科学把握教师道德要求高与低的关系、如何将师德要求与教师权利保护相结合等,都需要我们进行专门研究。应该说,我们现在的许多师德建设并不令人满意,师德规范基本上处于经验阶段,很少有专业性的思考。其次,十九大提出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教师自身的美好生活。如何将师德建设成为教师愿意的、受教师欢迎的,让教师认为是自身的内在需求,对今天的中國社会来说非常重要。任何价值观要想真正确立起来,就必须通过情感这一关。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何让师德建设变成教师群体的为己之学,让师德建设长在教师的肉身上,自己修养师德,追求幸福生活,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多少得力的措施促进教师自觉自愿地修养师德,常常是训话式的,依靠外在、强制的方式建设师德。唯有整个社会对师德的要求变成教师自身的内在要求,师德建设才能大有希望。当教师能够理解师德建设本身是自己从教育事业中获得意义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时,他就会比较乐意地遵守师德。在《教师伦理学专题》一书中,我首先讲的就是教师的幸福,因为如果不将福与德的关系讲清楚,是很难说服教师说师德是他们所需的,所以德和福是一致的。教师要想获得教育幸福,就要自觉地修养职业道德,做配享幸福的教师。

中国教师: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师德的重要体现。但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如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一些教师体罚学生等,屡屡触碰师德红线,引发公众对教师素质问题的广泛关注。您认为师德是否应有量化标准?

檀传宝:要对师德进行量化并不容易,所有的品德量化都是不容易实现的。这是因为品德和其他素养有些区别,我们能够检查一个人对某个事物的认识水平或观察某个人的行为表现,但很难对整个师德或品德做特别准确的数量化评价。比如,有时人的外在表现和动机之间是相反的。又如,如果个体在情感上排斥某项价值或某个道德规则,尽管他认识到某件事情是对的并采取了行动,但那未必是他的德行表征。所以我们说,师德量化并不容易实现。其中,遇到的最大理论难题就是如何确定品德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的权重。如果情感所占权重为零,认知、行为的得分实际上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虽然我们说师德量化并不容易,但并不等于师德规范不能具体,量化和具体化是两回事。对于不能体罚学生、虐待儿童等,我们当然可以在师德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做得更具体、更科学。在某些政策、师德规范上对一些突出的师德问题画个“红线”,这涉及的是基本规范制定问题,是可以做到,也是应该做到的。

中国教师:您刚才说对师德进行量化是很难实现的,那该如何评价教师师德呢?

檀传宝:一般来说,教师最核心、最主要的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学领域,二是科研领域,三是社会生活领域。对教师道德的要求与评价,都涉及教学伦理、科研伦理和社会伦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当然是教学伦理。

教师的教学伦理中,最核心的是师生关系。好的教师的一个重要的师德表现就是善待学生,与此同时也应该处理好与同事、学校以及与整个教育事业的关系。一般情况下,许多教师会忽略自己对教育事业是有道德上的联系的,最典型的就是类似红黄蓝事件出现时,整个教育行业的声誉因此蒙受损失,而许多教师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关系。因此,教师修养师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思考自身的教育行为对整个教师群体的关系。

教师当然也要对自身的科研负责任。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介入教学、教育研究,新时代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专业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通过科研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做科研的过程中,如何做一个遵守科研规范的教师,是对教师师德的一个重要评价内容。现在,这一内容并未引起人们的太多重视,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教师有意无意地从网上下载资料,既有侵权问题,又有对研究本身不负责任的问题,需要我们慢慢学习并自觉建立相应的规范,加强自我约束。

教师的社会伦理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自觉维护自己的社会形象。教师回归社会就是普通人,固然不能对他们有过多的苛求,但由于社会对教师有角色的期许,教师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爱护自己的“羽毛”(社会形象),做一个配享社会尊重的教师。二是教师要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师社会伦理主要体现在教师工作与社会的链接,比如家校关系就直接关涉教育伦理,也影响整个社会如何看待教师。因此,从教者要对得起教师的社会身份,更要承担教育工作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中国教师:您一直提倡要做“配享幸福”的教师,教师道德应该是专业的伦理。您认为教师如何做,才能将职业道德上升到专业道德?

檀传宝:这其实不仅是师德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伦理建设问题。当然,如果教师在修养师德的过程中希望自己的道德修养更“专业”,我认为首先要考虑师德的伦理特性。这一点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思考:一方面,教师的职业道德当然是社会一般道德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由于道德问题发生在教育领域,一般道德在运用时会发生一些与行业特征有关的变化。换言之,教师专业道德的专业性标志之一,是因为有了教师、教育,让师德既是一般道德又不是一般道德。

举个简单的例子。任一社会领域都倡导平等、公正,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但教育领域的公正和其他领域的公正是否有区别,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例如,许多教师简单认为自己“一碗水端平”对待学生,就是平等、公正的。其实不然,因为这种平等、公正常常是法官式、刚性、不顾具体情境、形式上的平等或公正。而教育实践常常需要教师根据教育对象和具体教育情况实施实质性的平等与公正,不要因刻板执行所谓的“公正”而“让学生敢怒不敢言”。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师专业道德并非一般道德在教育领域的简单运用,而要认真思考教育领域伦理的特殊性,才能更好地修养教师专业道德。

此外,教师专业是个集体概念,需要细分。不同学段、不同年龄、不同职龄、不同学科甚至不同性别的教师,师德规范以及他们对师德的理解和需求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常常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考虑不同群体教师专业发展与专业生活实际,而对师德建设采取“一锅煮”的态度,师德研究专业化水平当然就会极低。总之,如果我们不能对师德建设与师德问题展开长时期的基础性研究,突然想要制定一个专业的师德规范,其实是没有理论和实践基础的。

因此,我们不但要努力制定好的师德制度和师德规范,关注师德建设,还要让整个社会支持进行师德的基础研究。如果没有对师德的专业化研究,教师专业道德建设也不会存在,也就很难实现教师专业道德的转化与修养。

中国教师:您指出教育爱是重要、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他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檀传宝:教育爱的问题非常有趣。我提出的教育爱,首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要有爱,特别是要将对学生的爱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对象身上、具体的教育情境里去;二是要同时拥有专业道德和教育专业能力。如果教师的师德不规范、不专业,他就可能以爱之名伤害学生;如果教师没有较为专业的职业道德修养,他就不能具体、有效地爱学生。因此,教师的爱主要体现在:教师所教的学科,学生喜欢;学生每天都期待自己老师的到来;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每天都在成長,如此等等。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专业能力给予保障。所以,没有具体的德与能,教师不要奢谈什么对学生的爱心,所有的爱心要通过合乎规范的职业道德和非常高明、科学的教学专业能力来保障。可以说,修养师德一方面是伦理的修养,另一方面也是专业的修养。

我特别强调一点的是,师德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爱必须包括对自己的爱。教师要将对自身的关心看成师德修养的一部分,善待自己,打理好自己的教学生活和日常生活,做一个充满正能量、阳光型的幸福教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能量去光照学生,提升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感。教师还要明白:所谓修养师德,其实是“为己之学”,因为热爱教育事业也是教师自爱的一部分。只有切实认识到教育是一项可以获得最厚重人生意义的伟大事业,我们的寻常教学才能变成一种令人愉悦的工作。我由衷希望我们的教育同行,都能够高高兴兴地采取具体措施去不断学习、磨炼自己,也就是满心欢喜地修养自己的德与能,努力做一个配享幸福的教育家!

责任编辑:孙慧

猜你喜欢
教育领域伦理师德
致良知与师德
浅谈我国社会工作伦理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研究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非伦理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江江西率先突破高考、教师交流、民办教育深化综合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