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中的短视频分析
——以中国日报、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为例

2018-03-29 05:55高佳佳
传媒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艾瑞克中国日报新华社

高佳佳

(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 100084)

“一带一路”的宏伟构想,得到沿线各国人民的热情回应,开辟了共同发展的广阔空间。但全世界和中国对“一带一路”的基本情况尚未完全了解。此外,4G技术的到来,使得移动性成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在这样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如何利用短视频的特点和优势向全世界和中国人民普及和传递“一带一路”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主题类型分析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分析,目前主流媒体制作的与“一带一路”有关的短视频类型主要有以下六种:故事型、纪录片型、资讯型、采访型、普及型和动画型。

故事型短视频有中国日报的《艾瑞克睡前故事》和新华社的《熊猫特派员的“一带一路”奇妙之旅》;纪录片型包括在论坛之前,人民日报推出的《我们的“一带一路”》和新华社的《大道之行》;资讯型短视频主要以高峰论坛为内容,包括人民日报的《习近平主持“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圆桌峰会并致辞》和新华社的《现场解码“一带一路”》;采访型主要是人民日报面向外国人的采访《你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国》;普及型是人民日报的《聊天指南:为啥拉美国家也来参加论坛?》;动画片是人民日报推出的《水墨丝韵》和新华社的《“一带一路”篆记》。

由以上短视频的类型和内容可以看出,目前与“一带一路”相关的短视频以纪录片类型居多。但从发展趋势来看,资讯型短视频因其时效性强,更新速度快的特点,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召开期间,其点击量呈上升趋势。此外,就趣味性和参与性来说,故事型和采访型短视频也比较受外国人欢迎。

本文主要以中国日报的故事型短视频《艾瑞克睡前故事》、人民日报纪录片型短视频《我们的“一带一路”》和新华社的纪录片型短视频《大道之行》为例,分析三部影片在定位和传播渠道等方面的差异。

二、主题内容分析

(一)中国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短视频的定位分析

在短视频内容的定位上,中国日报的系列短视频《艾瑞克睡前讲故事》是普及型视频,以父亲艾瑞克睡前回答女儿Liliana关于“一带一路”的小问题展开,以温馨的场景、通俗易懂的对话、生动有趣的形式和中英双语的字幕,向人们解释了有关“一带一路”的基本情况和关键问题,使关注个体的“人情味”呼之欲出;人民日报推出的《我们的“一带一路”》是宣传型短视频,通过希望之路、共赢之路、跨越之路、改变之路和情谊之路的主体,分别介绍巴基斯坦、伦敦、埃塞俄比亚、吉布提、柬埔寨、哈萨克斯坦等国通过“一带一路”与中国的联系;而新华社制作的《大道之行》则是解释型,以“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为主线,通过习近平主席的第一人称叙述,解释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以及“一带一路”给中国和沿线国家带来的机遇。

(二)基于“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下的“一带一路”短视频传播分析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在可预见的重大社会议题开始之前,媒体总是倾向于为其做“预热”型的报道,为之后传播打下基础。“一带一路”作为重要的社会议题,在媒介传播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进行的两天。而在此之前,短视频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形态,在报纸的图文结合、广播的声音和电视报道中杀出重围,实现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中国日报的《艾瑞克睡前故事》从5月8日第一集在微博上线,第五集在论坛开始之前的5月12日完结,人民日报的《我们的“一带一路”》5月13日在微博上线,新华社的《大道之行》5月12日上线。从三家主流媒体发布“一带一路”短视频的时间可以看出,在论坛开始前,三家媒体都针对“一带一路”这一社会议题做了详细的报道准备,其中就包括以先行的短视频方式使人们对“一带一路”有了简单的了解和认识。

三、小结

从传播学角度对三家主流媒体推出的以“一带一路”为内容的短视频的分析,可知短视频作为传播“一带一路”的新形式,以生产自由、内容个性和传播便捷等特点受到主流媒体的青睐。但是,短视频的传播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重要社会议题的报道和传播中,也应该将叙事方式与国内外传播的特点相结合,结合媒体定位,并注意创新传播方式,扩大受众面,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艾瑞克中国日报新华社
再创新高
漫画
视界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艾瑞克和他的死党们
艾瑞克号
如果女友是本书
如果女友是本书
《中国日报》欧洲版荣获英国“最佳国际报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