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地方出版社转型升级的发展规划

2018-03-29 05:55王晓君
传媒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进校园选题出版社

王晓君

(宁波出版社,浙江 宁波 315040)

地方出版社的发展已然到了不得不转型的浪口,一方面,大型出版社、出版联合集团从品牌影响力和营销发行辐射力上,不断挤压原本资源就不那么充分的地方小型出版社;另一方面,文化类民营企业机制的灵活性和发展模式的前瞻性,不断抢夺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教育资源的生成。置身其中的地方出版社,如何在智能终端移动设备应用的日益成熟、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的当下,定位好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把握好企业自身的转型节奏,着实需要静心思考、精心谋划。

一些人认为在国企做得越多,越容易出错,反而不如那些少做一些业务,获得短暂轻松的人来得自在。这样的心态在我社出版团队中也存在。编辑一个人不是全知全能,总会有个人的优势和劣势,而团队建设正是发挥每个人优势的抱团组合,这点不管是对编辑自身还是对出版社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从进入出版社到现在八年时间里,我社从小型出版社到向中型出版社转型,数字部成立,事业拓展部成立,甬图公司成立,所属日报集团救亡图存……好像变化很大,其实我们出版社不论是在产品线建设、队伍发展、盈利模式、经营思路上,还是在发行规模、选题有效性、作者队伍、文化产品融合上,呈现出鲜有成效的有力改变。这样以不变应千变万化为支撑,究竟可以延续多久?

一、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选题策划能力强的编辑,并未因为选题多而减少案头工作,一方面源源不断策划选题,一方面快马加鞭编校书稿,这样两头夹击的困局让很多编辑疲惫不堪。如果没有团队成员去分担案头工作,新的选题前期准备工作怎么去落实呢?以笔者自己为例,《超能作文》一套6本在做的同时,《每日诵读》6本一套前期选作者选文工作在进展,《小学生经典导读》一套在不断地开研讨会做深入探讨……青少年阅读写作、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笔者的选题方向,这些参与其间的特级教师,名校长们,是我长期合作的对象。因此,那些参与其间的团队成员只有真正喜欢在这个图书产品线上深入发展,才能把这些选题落实好,才能把图书的出版做到理想。很多新编辑对自己并没有什么规划,可如果仅仅只是经过两年包销书的编辑经验积累,新编辑将会和社内的很多编辑一样,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有些入职6年的编辑,都不甚明了自我发展的定位。梳理下我社图书的构架,会发现这种构架特别脆弱,因为凡属包销书,市场之外的个人意志直接决定着出版社的存亡,因此摒弃自我生存权的小型出版社,如何让图书市场发挥关键性作用,如何在图书市场之外,发挥内容资源优势,是我们转型升级过程中必然要做出的选择。宁波地区的基础教育在全国都排在前列,这些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是让宁波基础教育的智慧惠及全国的过程,作为地方出版社,其服务优质教育的发展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我们应该让这些名师、特级教师,从我们团队身上,感受到力量,感受到成长。

二、出版理想的坚守

很多进入出版行业的新人,在漫入书海几年后,甚至都会忘记当初是为何信誓旦旦地要到这个行业中来。做出版的人都知道,出版既是一个与文字打交道的行业,又是一个与人发生交往的行业,而与人的沟通与交往,并不是立竿见影就会有好的选题回报,或者有好的效益增长。在与一个作者的交流或者商谈中,在同各类作者的交往中,编辑会得到很多信息,获得一些专业知识,填补一点对这位作者或这群作者的了解,正如理想国品牌的创立者刘瑞琳老师所说:“编辑最大的难度,不是面对书,而是面对人。人永远都比书重要,但相比书而言,人更加难以沟通。”对每一位作者编辑都应抱有学习之心,因为他们中的很多人比编辑要年长,比编辑要学有专长,那么还有什么时候可以让这些在某一领域的大咖敞开心扉,聊自己的所学呢?就是在他们对自己的图书进行讲解的时候。彼时彼刻他们扮演的角色就是老师,就是同行者。编辑也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在对内容的再加工再整合再创造上,比作者自身要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对图书市场预期上比作者有更为客观的分析,在对图书的制作与设计上比作者有更为精准的判断。谈及出版理想,很多人会觉得不那么踏实,眼前的工作还没做漂亮,还有什么勇气去谈理想。如果说出版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拥有一颗热爱出版的心,都秉持入社时最初的理想,积极有所作为,努力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而不是推诿。那么这个出版社就是有活力有发展后劲的。

三、发行力量的成长

长春出版社的发行力量在城市出版社中遥遥领先,反观我社的发行则完全沦为附属,这是一件亟待深刻反思的事情。原本应该掌握最前沿信息的群体,现在反而没书可发。我们的图书难道就那么没有市场需求,难道真没有适合的渠道进行精准推送?……什么样的发行才是真正的发行?宁波地区各县市区的新华书店,我们介入他们的活动有多少?每年新华书店的寒暑假都会举办各类活动,我们能够提供给他们什么样的创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跟他们的活动有所互动。现在,很多出版社的书会和当地的作家进校园活动结合,可我们的作者进校园活动做得就有些被动。因为每当问及有没有什么规划,每年都有哪些主题,都在哪些学校做过活动,准备怎样的合作模式……我们发行员的回答总是捉襟见肘。对发行问题的再思考再总结才能让下一次的发行更有效。以怎样的形式才能使得进校园成为学校欢迎,家长欢迎的方式?……这些问题的思考是发行员在经过几次作家进校园活动后,总结再策划的。当然发行成效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会在坚持了几年之后,有突飞猛进的成绩。去各地开展读书会活动也是如此,当下的书店越来越和文化活动捆绑在一起,如麦家理想谷的成立,不单单是名人效应,更是对书店自身定位的再诠释。

四、结语

在实体销售之外,网络销售的日渐壮大,是很多出版社摆脱实体销售的一大法宝。但做好网络销售同样需要调动发行员的积极性,并不单单是在当当、卓越、京东、孔夫子等网络销售平台上挂卖,更不是可有可无在官方公众号和天猫旗舰店上的推送,而是将主题策划、内容生成、品牌建设等贯穿其中的全媒体运作行为。也只有这样,发行力量的成长态势才能有所呈现。

猜你喜欢
进校园选题出版社
我等待……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