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模式的变革

2018-03-29 06:15郭志成上海交通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社交生产用户

郭志成 上海交通大学

一、社交媒体与新闻生产

新闻生产是一种社会化的建构,指一条消息通过采、编、写等手段被加工为一则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的过程。在过去,新闻生产主要由记者独立采访、编辑协作统筹、组织控制把关,是组织化的产物,也是相对封闭的活动。(1)但如今,社交媒体蓬勃发展,大量的用户聚集,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之一,传统的新闻生产规则已经不符合时下环境所需。

首先,新闻消息源头与新闻生产者发生了变化,通过社交媒体,每一位用户都能成为“记者”,都能主动生产消息并传播。在新闻事件发生时,他们通常比真正的记者更靠近新闻源,能够最快速的对现场进行报道,这撼动了过去新闻生产主体的地位,挑战了传统新闻生产的权力。其次,对新闻传播机制来说,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One to N to N),让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垂直社区的出现也让用户以兴趣聚集,传播效果的空前提高与传播环境的改变对新闻生产起到了反作用。最后,与单一的新闻应用不同,社交媒体下的新闻得到读者反馈的速度及时且反馈传播的速度同样惊人,新闻有了反馈机制,用户可以对新闻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对新闻内容进行补充。

二、新闻生产的变革

(一)新闻生产主体的多元化

社交媒体下的新闻生产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不仅包括专业的记者、编辑,还包括普通用户甚至人工智能。不同的生产主体之间生产的新闻各具特色,在某种意义上优劣互补。

受过系统的新闻教育,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素养较高,适合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全面的报道。但是记者与编辑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第一时间接触到新闻事件现场,这不再符合互联网环境下对于新闻“时效性”的需求。普通用户数量庞大,往往距离新闻事件现场近或者就是新闻当事人,他们能第一时间对新闻进行报道。但是用户的报道往往不是完整的新闻,他们的态度不客观,描述不完整,并且很难对事件进行从头到尾地持续跟踪式报道。

(二)新闻话题与语言的小众化

社交媒体下的用户以兴趣或地缘等因素形成多个网络虚拟社交圈,圈内成员往往具有某种共性,会偏好于某类固定领域的话题。个性化的新闻推送就是“投其所好”,力求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在垂直社交应用人气火爆的今天,把握小众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社交媒体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聚集了人群,为了扩大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的个性化推送使得新闻的分类方式会按照所涉及的话题更加细分化,精准地对接每一个利基市场。因此新闻在所用语言上会进行调整,以更加符合小众化的风格去服务小众群体,专业类的新闻应用会在市场中出现。新闻的“长尾内容”会被激活,一些在过去无法成为大众热烈讨论的话题现在会成为某些特定的群体的热门话题。

这一现象要求新闻生产者以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新闻源,不能再因为一件事“不够大众”而觉得它没有报道价值。同时也需要新闻生产者以更专业的态度去对待生产工作,因为他们的权威话语权正受到冲击,极易被社交圈中的高层或中层颠覆。

(三)新闻形式的多样化

在社交媒体种类繁多的现在,新的新闻形式在不断地诞生。比如“串式新闻”、“短视频新闻”等等,社交媒体各具特色,这也要求新闻生产者们需要根据媒体自身所载信息的特点对新闻内容进行调整。这涵盖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新闻形式要适应所载社交媒体,二是新闻写作者需要根据新闻的类型来选择在何种社交媒体上传播。

三、结语

社交媒体环境对于新闻改革的影响,更多的是新闻内容顺应市场需要所进行的自主调整。媒体不再像过去垄断了话语权,每一个用户都有了自主表达的权力。这种权力的下放不仅让用户自主生产新闻成为可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用户主人翁意识的回归。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用户不再像过去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获得“信息”,反而每日都沉浸在被信息海洋淹没的压力之中。信息由“不够”到“溢出”,媒体生产的内容开始有了更强的竞争,需要思考如何脱颖而出收获读者,用户的地位进一步被提高。这是造成新闻生产变革的根本原因之一。这种变化让新闻生产者更多元,也改变了新闻传播路径与传播环境。

新闻生产将在日后全面趋于多元。但是这样的多元化发展并非前景一片光明,如对于个性化推荐导致的信息茧房现象如何处理,如记者在未来的存在意义,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于新闻生产从业人员的影响等等问题仍然不明朗。但是正如许多学者所言,未来不一定有报纸,但一定有记者。人们总会需要高质量的信息内容。

注释:

(1)张志安.新闻生产的变革:从组织化向社会化——以微博如何影响调查性报道为视角的研究[J].新闻记者,2011(03):42-47.

猜你喜欢
社交生产用户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用旧的生产新的!
社交距离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