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双一流”视域下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定位、困境与思路

2018-04-03 08:11赵鼎洲樊丽沙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定位

赵鼎洲,樊丽沙

陕西理工大学,陕西 汉中 723000

2017年9月21日,国家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共计42所(36所A类高校和6所B类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共计95所。从评选结果上看,本次公布的名单既注重学校,又兼顾学科,学科门类齐全的老牌高校入选自在情理之中,专业学科门类出类拔萃的高校凭借不俗的学科专业实力入选亦当仁不让。消息一经公布,马上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舆论之最热点。而对于地方高校,如何理解和准确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在“双一流”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如何加快学科建设实现“追赶超越”?研究者对个案某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深度反思并探求加强学科建设及内涵发展的新路径。

一、基于“双一流”视域下地方高校自身发展定位的审思

(一)“双一流”提出及对地方高校的政策契机分析

一流大学的建设,离不开一流学科的支撑,学科发展的水平与大学的地位和声誉成高度正相关,建设一流大学的实质应该是一流学科的建设。作为大学内涵建设的龙头,没有一流学科建设,就没有一流大学。[1]从“双一流”政策实质上看,旨在通过政策环境的营造而非具体的指令发布,对高等教育体系实行的软性的调节控制。其特点在于通过环境的创设,引导其控制对象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动进入控制部门所希望的状态,使得那些适应此种状态的控制对象获得生存发展的广阔空间,同时使得不适应此种状态的被控制对象逐渐被淘汰。[2]从可行性上来讲,对于地方高等院校,在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均与传统“985”和“211”等重点高校存在巨大差距,综合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作为原本就处在竞争劣势的地方性大学唯有立足实际,在这种“百舸争流”的竞争环境中准确定位,不断寻求新突破才能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这也是地方大学的使命所在。

(二)对高校自身发展定位的审思有助于厘清学科建设的发展定位

高校发展定位是高校结合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及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从学校办学传统与现状出发,对自身在社会与高等教育系统中所处位置与角色特征之选择与发展愿景的构思。[3]学校的整体发展定位是与该校学科建设实际情况密不可分的。学校的发展定位决定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学科建设的水平与现状反过来也制约学校的发展高度与知名度,使学校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办出特色。[4]在一定意义上说,学科建设直接影响着学校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学科建设的定位应优先于学校整体发展定位。从社会学角度看,学校发展定位问题,是学校参与高等教育系统竞争的战略选择问题,事关学校获取资源的路径依赖和能力大小,决定学校在正在形成的分类层级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类型和地位。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势必导致大学对教育资源的竞争,高校在发展定位时首先要在类型上找准定位,其次才确定发展层次。高校之间的竞争,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或在各个子系统之间,在不同的层次结构或同一层次的不同院校间都存在着。[5]

高校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要从多维的坐标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这是其生存、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定准位后,才能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及发展自己的特色。发展定位过高或过低都不能使学科建设发挥最大收益,定位过高会造成学科建设的盲目攀比和不切实际,到头来只能打击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定位过低会使学科建设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进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中被远远抛弃。

基于个案某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来看,其定位坐标体系可界定为四个层次:一是该校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定位。即立足省内,服务基层,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也是历史赋予学校的使命。二是该校办学层次上的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型大学,进而在发展战略上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三是该校学科性质定位或发展目标定位:具备教师教育、工程教育两大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四是该校人才培养侧重点的定位,或称培养目标定位: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基于对某地方高校发展实际,以现有的省级优势特色学科为重点,尤其资源特色鲜明,学科建设积淀深厚,省内有一定竞争力,且与地方优势产业、行业能够有效对接的学科为重点,力争建设一批省内一流水平的学科,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盲目比较权衡指标,结合自身发展定位脚踏实地发展优势与特色,服务需求,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争创省内“双一流”为建设目标,这才是该校有效对接“双一流”建设的应有之意。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困境与出路

对高校学科建设实践层次的研究,离不开学科建设的几个基本内涵点: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及评价四个指标。高校学科建设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困境亦离不开这四个核心指标要素。现通过对某地方高校个案的调研分析,浅谈在自身学科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路:

(一)师资力量建设的困境与思路

一流的科研产出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教学催生一流的人才,杰出人才的培养与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共同指向为一流师资团队的整体建设水平与实力。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一流的师资团队。该校就师资团队建设实践的不足,表现在学科领军人才高端人才不足;整体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人才引进及相关管理配套机制不健全、人才评价体系不尽合理四个方面。

1.地方高校学科领军人才不足,高端人才聚集任重道远。使师资团队发挥核心作用的是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当前,我国高校对于领军人才引进上趋之若鹜,甚至有的高校为了引进高端人才在政策执行层面不惜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条件要求,一事一议。从宏观上看,只有充分发挥领军人才的引领作用,才能真正形成学科的核心凝聚力,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综合实力的飞跃。从建设实践的效果上看,学科领军人才对于地方高等院校办学质量的影响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成果丰硕、科研能力强、行内知名度高的领军人才对其学科建设和发展起到强大的带动作用,一流的领军人才引领一群学科相关人员,围绕项目研发一流成果的过程亦是一个对年轻骨干培养的过程,对有潜力的年轻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也为学校中长期发展储备人才。从管理层面上,一流领军人才的引进必须有一流的管理服务为依托。领军人要能“留得住、用的上、成果丰、影响大”,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在高端人才的引进与管理上应以项目为依托,以学科事业为纽带,在建设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对于突显学科特色又急需的领军人才,要用共同奋斗的事业激励人,用真情实感留人。

同时,高校的综合实力水平也是高端人才选择的主要依据,二者相辅相成。“大学教师对学科的忠诚远高于对大学的忠诚,教师对大学的依赖性降低,导致传统大学的学科依靠人力资源优势所获得的优势变得不稳定和充满风险。”[6]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的整体声誉及整体学校影响力,也成为是否留得住高端领军人才的关键因素。因此,地方高校由于各种因素势必会出现高端人才引进困难等情况,对不能按程序引进的“候鸟式”领军人才,可以采用共同申报参与项目、外聘等形式,“不求拥有,但求常在”,按项目合同方式定期支援与指导学校学科建设。

2.整体师资队伍结构不完善。年龄和职称结构不够合理。青年教师数量及学历层次较高,但具备高级职称的人员少,而具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人数少。学科或专业教师人数和职称分布不均衡。就某地方高校提供的数据来看(截至2016年年底):4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偏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51%,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占此年龄段总数的14.74%;理应为学校师资队伍的骨干成员的中青年专任教师(41岁—50岁)不足,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8.97%,且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数少,只占此年龄段专任教师总数的6.53%,没有形成良好的老、中、青骨干教师梯队,甚至个别学科团队出现了人才断层的现象。可见,该校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较大的改进与提升空间。因此,学校在做人才引进规划时,应从现有师资现状出发,务必要先考虑学科因素,为学科建设服务,只有在学科的概念中,引进人才的重要作用才能体现。由以往的人才引进只考虑个体聘用者学历学识、能力、“头衔”到着眼于聘用者除个人素质外是否能融入到自身学科团队结构并使学科分布更合理?引进的人才是否能优化整体的学术梯队结构?研究方向能否符合现有学科需求和更好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彰显特色?

3.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尚未确立,缺乏“激励”和“竞争”。学科“入口”一旦把关不严,将个别事业心不强、教学水平不高,甚至是对这一课程不感兴趣的教师充斥到了学科队伍中来;“出口”不畅,缺乏敬业精神、疲于应付任务、使命感不强的教师长期滞留在学科队伍中,教师队伍的积极性、能动性不高。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强调转变终身制,树立与市场竞争机制相适应的“能上能下”的观念才能保持学科团队的综合竞争力。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在心理学领域,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即调动人的积极性及内在驱动力,使其朝着组织、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其过程是由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四个部分组成的动态循环:即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因其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返回到满足需要。高校教师既有日常的教学工作又从事既定的科学研究工作可谓任务繁重。因此,不论在人员管理或学科队伍建设中,管理者首先要为他们创造能够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只有让教师在工作中有充分表现自身才能的主观需要,才能有极大的满足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需要是激发高校教师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源泉。此外,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一定的荣誉,根据他们做出的成绩,给教师或学科成员一定的荣誉,是激发他们再攀高峰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他们辛勤劳动的尊重,进一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在学科建设的内部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把每个学科组织和个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在学科建设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对学科经费的分配、学术团队的建设及实验室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有效竞争,优胜劣汰,激发学科组织的活力,使学科建设的有限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产生更大的效益。[2]最后,处理好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为学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公平、公正、有序的外部环境。

4.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软”指标的考量及评价。某地方高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偏重于教学、科研工作量的定量评价,放松了教学、科研的质量管理和品德修养及榜样示范的评价。导致引进人才、奖惩措施、考核评估硬指标多,十分重要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德修养“软”指标少;导致教师投入教学、指导学生的时间精力都大打折扣,损害了教师、教师队伍的形象,也影响教师队伍正常建设和发展。“硬”的指标固然不能少,因为学科整体发展水平需要靠学科评估、学位点增列等硬性指标来支撑,但“软”指标的匮乏及较少关注,容易造成学科凝聚力减弱,甚至会造成不当的人才流失现象。因为教师也是人,有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也只有在学校顶层设计中考虑到人文因素,才更能彰显学校的人文关怀。因此,加强人事政策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充分利用优胜劣汰机制、奖惩评价等机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及凝聚力,调动学科团队的积极性,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一套系统、完善、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保障。

(二)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贯穿大学治理的始终。二者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有机统一,既是“双一流”建设的精要,也是宏观层次上大学治理的逻辑起点。如果处理不好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关系,大学职能的顺利实现将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影响着科学研究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质量推动着知识生产和创新的质量,知识生产与创新又是学科不断发展的源泉。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推动学科建设成果、知识创新成果与人才培养的结合互动,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高水平学科建设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开展任务课题,研究与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结合,提升学科梯队的整体科学研究能力。把国际化融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中,加快人才、师资、管理骨干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吸收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与优秀人才参与学科建设,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国际化对于地方型高校来说,不是众所周知华而不实的吊诡,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地方高校更应以开放的胸怀去积极面对。四个层面理解国际化内涵:即管理干部有国际化视野,善于比较反思管理政策;教师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善于学习引进科技的最前沿的成果来引领于自身的科研与教学;学生有短期出国的经历,了解国际规则,而非死读外语应付语言考试;[7]课程结构适当增加国际化课程比重,强调学生的国际视野情怀,有条件实施双语教学课程。另外,作为有条件的地方大学也应积极探索与海外大学开展合作办学的有益尝试。通过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其实早在2011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香港大学发表的一篇关于培养通晓国际规则人才的演讲中明确表述:“多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专业人才。……处在一个转型期,如何有效与国际接轨,如何来通晓国际规则就显得非常之重要。特别是内地方面在经济、司法建设、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要逐渐与国际接轨”。[8]

(三)审思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路径

科学研究乃教学存在的物质基础,在理论层面探讨科学研究,还应基于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这一逻辑起点。因为人才是知识生产的源泉,也是学科知识的终极来源。高水平的人才才能产生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为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才能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研究是体现大学办学水平与层次的重要标尺,从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地方高校科学研究部分是制约发展的关键权衡指标。地方高校与重点院校攀比项目、比ESI、比科研平台和获奖无疑是以卵击石。因此,寻求自身亮点,服务地方科研、经济发展的需求才是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出路。在科研工作机制体制上下功夫。两个维度的内涵:自上而下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中省部署、地方需求,做好服务;自内而外打破学科、学院等壁垒,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的资源配置整合,拓展与社会、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资源集聚和共享,加快产学研转化。通过建立“产学研结合体”,以协同创新为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交叉平台,创新科研组织形式,使技术开发中的原理性实验、生产试验有效结合,与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学术关系,在共同承担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在优势资源的互补中获得原创性成果,[2]以项目、团队等形式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

(四)提升区域经济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

作为大学职能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服务职能是指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在常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之外,与经济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为社会提供的服务。[9]地方服务职能从内涵上看,可以视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延伸,但又有特定的性质、内容与发挥形式。表现为这种社会服务的直接性,因为,教学是运用传授知识的方式,通过培养人才的路径间接实现的服务;科学研究是运用创造新知识的方式,通过产生新成果、新发明的路径间接实现的服务。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服务的职能是直接性的服务。表现形式上如科技下乡、精准扶贫、信息咨询服务等。通过对某地方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该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欠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不能根据地方有效需求提供有效对接,服务缺乏导向性;被动地在政策指导下“提供”服务,缺乏自觉性与远瞻性。地方大学应围绕自身应用性强的学科特色,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领域与范围。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不断要求地方大学为之提供服务的水平越来越高,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需求,发挥一流学科人才的智库作用,强化对策应用研究和咨询服务,主动深入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从社会实践中寻找研究课题,切实解决现实问题,提升服务社会的水平和能力,有效对接需求。以校企合作为例,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过开展应用型科研、建立产学研基地及学生实习基地等方式,为地方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与技术支撑。与此同时,地方大学也在合作中共享了企业的优势资源,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教学思路,进一步拓展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领域,避免了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10]另外,在制度层面,应制定措施激励学校师生广泛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将师生在社会服务方面的成就与贡献,纳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以量化与考评,充分调动积极性,实现社会服务的主动与自觉。

三、结语

学科建设涉及学校内涵建设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及其复杂、系统的工程。在“双一流”建设视域下,地方高等学校要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打造特色与亮点。淡化各种“大学排名”,立足现实,把主要精力放在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上来。积极推动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打造以教学为中心任务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构建服务于科研创新平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与科学研究,全面提升服务能力,着眼未来发展,不断加强自身内涵建设与管理政策的顶层设计,为我国地方高等院校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

[2] 谢桂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牛金成.高校办学定位研究、内涵、属性与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2012(4).

[4] 游海.高校学科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J].江西社会科学,2004(9).

[5] 王菊.资源依附与高校发展定位的类型选择——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我国高校发展定位问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

[6] 阳荣威.浅议学科优势的丧失与维持[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

[7]蔡袁强.“双一流”建设中我国地方高水平大学转型发展的若干思考——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

[8] 郑浩.李克强强调培养通晓国际规则人才答记者问[EB/OL].(2011-08-18)[2017-11-05]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likeq⁃iangfanggang/content-1/detail_2011_08/18/8506 235_0.shtml.

[9] 於荣.论大学为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J].巢湖学院学报,2008(2).

[10]金保华,刘禹含.地方高水平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问题与改进[J].教育探索,2015(11).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定位
关注一流学科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