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研究

2018-04-03 08:11王忠宝
关键词:人文精神高校学生中华

王忠宝

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一、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是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各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外化展现为一个人的气质、人格、修养等精神风貌,是一个人现代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是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是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青年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个人全面发展离不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环节。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个方面,“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是为学生未来社会生活提供某种专业技能,人文素质教育是为学生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底蕴和人文基础,两者共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1]“广义上讲人文素质是指内在精神品格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包含民族精神的体现、爱国主义的体现、价值取向的体现等,也包含着狭义上人文知识的内化,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和精神品质两方面”。[2]我国高校对青年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提升的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不仅可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弥补专业知识教育中欠缺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让青年大学生在人文知识积累与人文精神熏陶中,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理想信念,最后实现青年大学生实现综合素质提升、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是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行为和人文精神四位一体形成的涵盖人格修养与道德品质、知识素养与治学精神、和谐意识与人文精神诸方面的综合体。现阶段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全面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青年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高青年人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过程,成为现阶段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客观需求。

(三)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中国社会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青年大学生在人文素质方面不断提升,日益进步的社会经济呼唤具备人文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到来”。[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4]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人文素质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具备的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精神,更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关系到民族文化的方向,关系到民族生命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熔铸。青年大学生是民族富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所以,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需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在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进取精神、责任意识、健康人格、诚实守信,和谐理念的不竭源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4]“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坚持以文化人,提高学生文化修养”。[5]大学生人文素质涵盖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行为和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从这四个方面发挥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引导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学生获取人文知识的不竭资源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6]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资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知识的精华,经历长期的积淀和筛选,在当今社会依然散发着时代气息和具有指导价值。例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上善若水”等体现着睿智的哲学思想;在世界文学史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学的精华;中国传统的茶道文化、陶瓷艺术、丝织技艺、书画艺术、中医药文化等在世界文化领域中源远流长。中国人从小就是在传统文化的环境中长大的,通过耳濡目染,每个中国人时时刻刻都在受这种传统文化的熏陶。青年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知识的精华养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掌握人文方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人文方法是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它体现着人文素质产生和形成过程,是人文素质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学以致用思想,在把认识转化为实践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国语·郑语》提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①提出事物生存之道,认为认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知行统一,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主张“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的精髓。阮籍在《乐论》中所提出的“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实践论的总原则,表达了人首先要认识天地阴阳之道,然后要“顺应”这个“道”,成就“万物之性”。中国传统的人文方法对当代大学生认识世界、学习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青年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不断提升,但是认识世界与实践学习的方法需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尝试和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方法是中国人五千年来不断思索和总结的智慧结晶,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提供了重要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人文行为具有重要规范作用

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在表现,是人们在生活行为、言谈举止等过程中形成的处事作风和道德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道德标准,贯穿于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和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深入人心,为世代所传颂”。[8]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屈原“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爱国情操;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胸怀祖国的责任意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岳飞“精忠报国”的高风亮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烈情怀等典故,成为规范高校大学生人文行为的准则,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处事原则和道德理念,对青年大学生的人文行为有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精神是以全面实现人的自由个性为目标,人对真正人生活的超越性追求与实践,是人对于人的崇高尊严、人的无可比拟的价值、人的广泛能力的信仰和实践,也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真、善、美辩证统一的集中体现,是妥善处理个人、群体、民族、国家、人类、自然界之间的种种矛盾的需要,不断使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9]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导,制定的较为完整的道德规范,以“仁”为伦理道德的核心,注重人生命的价值,注重道德教化,注重内省。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人格,关心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提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10]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思想最为积极的青年人。高校学生人文精神的形成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导。

三、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高校中,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成为问题研究的关键。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需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构建网络、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多平台的教育模式;需要建立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评价机制。

(一)中华传统文化在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需要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根植于不同阶段社会的土壤之中,带有鲜明的时代痕迹,体现出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价值理念,随着社会结构的调整和时代面貌的转换,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在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过程中,需要一个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7]“创造性转化主要是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本身而作出的努力,本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目标是转化,要求是创造性,旨归是服务;而创新性发展则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进行的创新努力,中华传统文化是底色,发展是追求,根本特征是创新,旨归不只是服务,重在提炼出融入现代社会形态的新内容,这些新内容一头联结着传统文化,一头则进入到了新文化体系之中”。[11]例如,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礼治”思想提出:“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②传统的“礼治”思想依然需要传承,但是传统的儒家“礼治”思想在表现形式上过于复杂繁缛。现阶段需要对儒家“礼治”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简单规范,更容易被了解和掌握。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积极建立一些新的礼仪制度并积极推广实行,如升降国旗仪式、烈士公祭仪式、职场礼仪、商务礼仪等,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需要构建网络、课堂与校园文化活动多平台的教育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在校园广泛应用,手机、电脑已经成为大学生掌握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现代载体,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将历史人物制作成动画视频融入视频软件中;利用当下时兴的微博、微信等平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公众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事例生动形象地进行推送和展示,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12]为高校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良性发展的网络环境,从而实现人文素质的提升。

课堂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运用课堂教育平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需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课程体系的改革。“高校必须加强课程改革力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到课程建设中,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开设《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必修课;开设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经典导读的选修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使之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13]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单一式的教学方法转向启发式、交流式、综合式的教学方法,同时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需要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以及高校共青团工作协同发展,在课堂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以及校园文化活动,改变课堂教学的单一授课模式,从而实现高校教学资源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中有效整合。

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和个性发展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得到校园文化濡染和教育,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文化,在活动的积极参与和直观体验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就需要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活动对接形式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校园活动,增强活动的文化底蕴。以民族节日为契机,开展传统文化纪念活动,深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邀请专家开设国学系列讲座,举办国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重读经典等活动,以先哲们的人生智慧引导学生”。[14]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生的生活中;通过课堂教育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大学生融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以,网络平台、课堂教育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需要建立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评价机制

高校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质过程中,需要引入一种外驱动力激励和引导青年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质。评价机制就是一种激励和引导青年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质的外驱动力。青年大学生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不断积极努力地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自身的人文素质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不论从学校的层面还是从社会的角度,都需要对人文素质高的青年学生给予肯定和尊重。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提出:“人的物质和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会特别关注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条件适宜,这种高层次的需要就会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15]所以,应该构建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机制,遵循科学性、人文性、时代性和导向性的原则,发挥评价机制对青年大学生的激励、导向、诊断和鉴定作用。

从高校的角度,需要积极鼓励青年大学生参加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或者志愿服务活动,并且纳入到必修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的教学中,成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作为“第二课堂成绩单”。积极鼓励青年大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建立高校体系范围内的传统美德模范大学生评比。从社会的角度,需要系统地构建国学知识等级认证和评定机制,积极鼓励青年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每年定期举办国学等级认证考试,这种认证作为从事国学教育的资质和条件。从全社会范围内,举办多种形式的国学知识竞赛、演讲和征文活动,为高校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质营造良好的氛围,构建积极的评价体系。

注释:

①陈桐生.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120.

②方勇等.译注〈荀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1.19.

[参 考 文 献]

[1] 张宏斌.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2.

[2] 宗芸芸.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6.

[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Z].2017-09-24.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1).

[5] 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01-10.

[6] 崔薪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7]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2017-01-25.

[8] 王忠宝.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引领作用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2013(4).

[9] 谷声然.人文精神的内涵探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10]孔丘著,陈才俊编.国学经典:《论语全集》[M].海潮出版社,2007.

[11]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N].光明日报,2017-01-09(2).

[12]林炎红,张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探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7(2).

[13]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2).

[14]余守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1).

[15]周卫勇等.走向发展性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高校学生中华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