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用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

2018-04-14 01:15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0期
关键词:皮质激素淋巴细胞炎性

彭 平

(东平县中医院呼吸内科,山东 泰安 271500)

支气管哮喘是指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肥大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2]。该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该病患者可出现喘息、咳嗽、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3]。该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中以老年人的发病率为最高。临床研究表明[4],支气管哮喘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可能出现肺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从而可危及其生命。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吸氧、抗炎、补液、解痉、平喘等方法治疗该病。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用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

1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上逐渐阐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从而使该病的治疗进入了新的阶段。现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1.1 气道炎症学说

荣丽君等[5]指出,支气管哮喘患者无论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气道慢性炎症反应。而引起气道慢性炎症反应的炎性细胞主要有巨噬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气道上皮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其中,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在引发气道炎症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B淋巴细胞可产生和分泌IgE,而T淋巴细胞既能增强B淋巴细胞的功能, 又能分泌炎性细胞因子,从而可诱发支气管哮喘。引发气道炎症反应的炎性介质主要有溶菌酶、缓激肽、白介素(白介素-4、白介素-5、白介素-13等)、白三烯、内皮素和组胺等。上述炎性介质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IgE的合成,促进嗜酸性粒细胞粘附于气道上皮,从而可诱发气道慢性炎症反应。

1.2 气道神经调节机制学说

林洁靓等[6]指出,人体的呼吸道中分布着广泛的神经肽网。朱彬等[7]认为,支气管哮喘主要是由神经调节机制失衡引发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反应的轻重可受神经调节机制的影响。当人体的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且β2受体功能减弱时,支气管平滑肌就会出现明显的收缩现象,而此时支气管黏膜腺体的分泌量会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诱发支气管哮喘。另外,人体的气道内还存在胆碱能神经系统和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胆碱能神经系统的活性增加,会使M受体的兴奋性增高,增加平滑肌的张力,使支气管发生收缩,从而诱发哮喘。而非肾上腺能非胆碱能神经系统的活性增加,不仅能促进特异性受体的产生,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还能增加支气管黏膜腺体的分泌量,导致支气管黏膜发生水肿,并释放炎性介质,从而诱发支气管哮喘

1.3 其他相关学说

现阶段,临床上关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除了有气道炎症学说和气道神经调节机制学说外,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的学说[8],如遗传机制学说、呼吸道病毒感染机制学说和神经信号转导机制学说等。相关的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存在显著的家族遗传特征。该病在有支气管哮喘家族史群体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无支气管哮喘家族史的群体。有学者指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9]。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可以导致患者发生气道炎症反应,进而使其并发哮喘。有学者认为,人体的细胞中存在着一个信号转导系统,这个系统可以调节细胞的各种功能。在它的作用下,人体的细胞可以产生相应的生物学效应。当这个信号转导系统的功能出现障碍时,就可能诱发哮喘。

2 治疗支气管哮喘药物的研究进展

2.1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从人体肾上腺皮质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甾体激素,可促进和调节人体脂肪、糖、蛋白质等物质的代谢与合成。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休克、抗变态反应、抗过敏及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10]。由于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强的抗变态反应、抗过敏及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因此其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糖皮质激素主要有丙酸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等。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主要是:此类药物在进入人体后能与气道受体相结合,抑制炎性因子和炎性细胞的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反应,从而可缓解哮喘的症状[11]。

2.2 β2受体激动剂

现阶段,临床上治疗气管哮喘的β2受体激动剂主要有丙卡特罗、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等[12]。用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制是:此类药物可对β2受体起到激动的作用,促使气道平滑肌舒张,抑制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其他炎性介质的释放,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提高气道上皮组织的防御功能和纤毛的摆动能力,从而可减轻气道的炎症反应。目前,很多资料表明[13-14],联用β2受体激动剂与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能充分起到平喘、消炎的作用,且能降低糖皮质激素的用量,从而可减少糖皮质激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

2.3 茶碱类药物

目前,临床上治疗气管哮喘的茶碱类药物主要有索茶碱、氨茶碱等[12]。用茶碱类药物治疗气管哮喘的机制是:此类药物能降低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调节细胞内钙离子的内流,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从而起到扩张支气管、减轻气道炎症反应的作用。另外,茶碱类药物还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的供血,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改善心功能,从而可预防支气管哮喘患者发生心力衰竭。

2.4 其他药物

目前,临床上除了使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和茶碱类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外,还经常采用白三烯调节剂及抗胆碱药物等治疗该病[15]。白三烯调节剂量和抗胆碱药物均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及扩张支气管的作用。近年来,临床上用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色甘酸钠气雾剂及抗组胺药等治疗支气管哮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结语

目前,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且治疗该病的药物也逐渐增多。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和茶碱类药物等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会导致治疗的效果下降,且会使患者出现一些不良的反应。因此,在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治疗中,需要重视新药的研发工作。相信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在不久的将来临床上一定会研发出更高效、更安全、更可靠的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

猜你喜欢
皮质激素淋巴细胞炎性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生发Ⅰ号联合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斑秃患者秃眉的临床观察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
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妊娠合并ITP的临床观察